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姚玲玲  黄琛琛  何流  周健 《安徽医学》2012,33(3):271-273
目的比较加成型硅橡胶一次法、两次法印模的精度。方法采用重、轻体成分的加成型硅橡胶采用一次法和两次法分别制取同一实验模具的印模,检验比较所取印模对已行烤瓷全冠预备的21牙冠颈缘复制精度上的差异;灌注石膏模型后,游标卡尺测量主模型及石膏模型上各标志点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法印模在对牙冠颈缘复制精度上效果优于一次法印模,两者有显著差异。在线性变化率上比较,一次法印模的变化率均比两次法要大,但与原始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使用两次法印模优于一次法印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排龈药物对加成型硅橡胶细节再现及印模精度的影响。方法 在肾上腺素、白眉蛇毒血凝酶、硫酸铁、氯化铝存在的情况下,按照ISO 4823标准,分别对Express XT加成型硅橡胶、美佳印弹性体印模材料、S1 suhy加成型硅橡胶进行细节再现实验及线尺寸变化实验。结果 加成型硅橡胶的细节再现及尺寸变化在经过不同排龈药物处理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用的排龈药物对加成型硅橡胶的细节再现及印模精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评价自制抗菌型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通过添加Conval Pag40型无机载银抗菌剂与TiT-10纳米TiO2抗菌剂获得抗菌型加成型硅橡胶,以无抗菌剂的同种加成型硅橡胶为对照,将3种加成型硅橡胶制备成直径5 mm、厚度为5 mm的圆柱体,选用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通过琼脂覆盖法检测两种自制抗菌型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127.9-2001,两种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结论 两种抗菌型加成型硅橡胶口腔印模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用60Coγ射线辐照小鼠颗粒饲料后,对辐照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饲喂KM小鼠后的增重和繁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饲料经辐照灭菌后,维生素A、E、B6含量下降,其它营养成分无明显变化。而用高压灭菌法(高热)灭菌的饲料,粗蛋白和维生素均有损失。用两种灭菌饲料分别饲喂KM鼠。结果,辐照饲料组小鼠的增重明显高于高热组,辐照组的离乳数和离乳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窝产仔数、初生窝重、离乳窝重明显高于高热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人类牙列放射防护模具模型,研究不同厚度、材质的防护模具对高能X射线(6 MV)的阻射效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厚度为1 mm的铅片裁剪成2 cm×10 cm的薄片,弯制成标准牙弓形状,将加成型硅橡胶按1∶1混合均匀后包埋铅片,两侧厚度分别为1、3和5 mm,设为实验组。用加成型硅橡胶制成2 cm×10 cm,厚度分别为3、7和11 mm的薄片,弯制成标准牙弓形状,设为对照组。将离体第三磨牙包埋于石膏模型上,在各组模具防护下,采用6 MV能量的X射线,以1 Gy/次的剂量照射,测量离体牙上X射线的剂量。结果 实验组的阻隔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的阻隔效率随硅橡胶厚度增加而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的阻隔效率随硅橡胶厚度增加而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硅橡胶厚度对阻隔效率有一定影响。以硅橡胶包埋铅片设计防护模具可作为研究基础。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优化调整铅与硅橡胶的厚度和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试消毒液对凯迪康硅橡胶尺寸精度的影响。方法使用重、轻体成分的加成型硅橡胶采用两次法分别制取同一实验模具的印模,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5个。对照组:清水冲洗,实验组1:使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实验组2:使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灌注石膏模型,用游标卡尺测量主模型及石膏模型上各标志点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比较所取印模经过浸泡后对水晶牙模复制精度上的差异。结果两种消毒液浸泡的印模与对照组印模在对水晶牙模复制精度上效果相同,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线性变化率上比较,浸泡消毒液的印模的BC、DE值变化率均比对照组要大,但与原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凯迪康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使用2%戊二醛溶液和有效氯浓度为0.3%的84消毒液溶液浸泡消毒,不影响其印模精度。  相似文献   

7.
纳米银应用于软衬材料的抗菌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热固化型硅橡胶软衬材料中加入纳米银颗粒后的抗菌效果及对软衬剂和基托树脂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对比热固化型硅橡胶软衬剂lucisoft分别添加纳米银颗粒、制霉菌素、米康唑制成标准试件后1周、2周、3周通过培养方法监测软衬剂对白色念珠菌抗菌性及时相关系,用电子万能材料测试机检测添加纳米银颗粒后粘结强度的变化。结果热固化型硅橡胶软衬剂lucisoft加入纳米银前后抗菌效果有明显差异(P<0.01),抗菌性随时间无明显改变(P>0.05),加入制霉菌素,米康唑后抗菌效果有明显差异(P<0.01),但随时间变化抗菌性明显减低(P<0.01),软衬剂中加入纳米银前后结合强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在热固化型橡胶软衬材料中加入纳米银颗粒后的抗菌性及时效明显提高,软衬剂和基托树脂粘结强度未受影响,提示热固化型硅橡胶软衬材料中加入纳米银颗粒可作为预防义齿性口炎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60 Co射线辐照离体全血对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分子数目的影响。方法 应用PCR和HindIII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以及应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 经 15~ 35GY60 不同剂量辐照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经 15~ 2 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然而 ,经 30、3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分别与其他剂量组和未经照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0 .0 1)。另外 ,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且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相互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与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比较则有明显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 ,不影响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 ;随着照射剂量逐渐增大 ,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升高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沈灏  曹红彬  蒋壵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4):350-352,F0003
目的研究高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和60Co辐照对韧带移植物的力学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兔髌韧带移植物,分别作新鲜冰冻和65%DMSO处理。采用0 Mrad2、.5 Mrad和5 Mrad剂量60Co分别辐照2组移植物后,作组织学、超微结构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组织学检查未发现明显差异。超微结构中0 Mrad辐照后DMSO组髌腱移植物胶原结构与正常髌腱无明显区别而新鲜冰冻组胶原直径明显增大,胶原间隙明显增大,小直径胶原比例下降。2.5 Mrad剂量60Co辐照下两组间超微结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5 Mrad剂量60Co辐照下2组都出现明显的胶原碎裂表现。在新鲜冰冻和65%DMSO处理组,5 Mrad辐照后移植物强度都较采用0 Mrad和2.5 Mrad辐照有显著下降。结论高剂量辐照会造成韧带移植物强度明显下降,高浓度DMSO对辐照状态下韧带基质胶原没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60Co射线辐体全血对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分子数目的影响。方法:应用PCR和HindIII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以及应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经15-35GY60不同剂量辐照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15-2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与未经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经30,35GY辐照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分别与其他剂量组和未经照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0.01),另外,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相互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各剂量组,未经照射组高表达与中低表达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比较则有明显差异I*P<0.05-0.01),结论: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不影响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随着照射剂量逐渐增大,离体全血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升高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空间环境由于存在微重力、高真空、极度温差、弱磁场和粒子辐射等因素可诱导细菌产生蛋白组学的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功能.研究发现褪色沙雷菌、蜡状芽孢杆菌、鼠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等多种细菌经空间环境诱导后均会出现蛋白组学的变化,本文对这种变化进行综述,为研究细菌在空间环境中的变化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门诊公共空间环境对门诊病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几年来医院改扩新建的实践,分析了门诊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门诊公共空间环境与功能对病人生理、心理、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门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装饰的基本原则,强调门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装饰及色彩的协调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公共空间、藏书空间、阅览空间、科普与学术交流空间、历史文化空间与馆藏特色空间等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布局,以及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虚拟研究空间、个性化数字空间等虚拟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指出了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将随着用户需求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可预见未来人类在地下空间生活与工作占比时间会越来越多,然而地下空间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及其机制研究依然空白。本文系统提出深地医学研究的战略构想,以期揭示地下空间环境对生命体生理和病理,以及对人心理的影响及机制,并研究应对策略。本文系统概括了深地医学研究进展及构想,构建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不同深度地下空间人居环境参数(温度、辐射、气压、围岩性质、微生物等)的模型构建、定量表征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②深地环境下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变、稳态维持和生物节律模式;③不同岩层、岩性的物性特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地下区域岩性环境变迁对生物体的生长贡献模式;④地下空间的建造深度、结构类型、物理环境及作业时间与人类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关系;⑤深地环境下细胞生长、代谢及能量交换规律、应答反应、生长响应、衰老和适应机制;⑥深地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发育变化以及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⑦深地模拟舱及深地环境下生物医学技术、设备研发。课题组在岩层覆盖厚度达1 470 m地下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深地医学实验室,并已开展多个不同深度水平深地医学的相关测试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空间环境对蜡状芽孢杆菌的影响。 方法 采用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 技术对经空间诱变蜡状芽孢杆菌LCT-BC25 和LCT-BC235 以及地面对照株LCT-BC244 进行蛋白质组质谱检测,对测得的肽段重新组装,对组装的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分析,最终筛选具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质。 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到1 269 个可能蛋白质,根据蛋白相邻类的聚簇(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 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大多数鉴定到的蛋白与细菌代谢相关。比较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空间诱变株LCT-BC25 与地面对照株LCT-BC244 比较,有57 个蛋白上调,77 个蛋白下调;空间诱变株LCT-BC235 与地面对照株LCT-BC244 比较,有8 个蛋白上调,73 个蛋白下调。 结论 空间环境对蜡状芽孢杆菌的影响具有不定向性,溶血性肠毒素蛋白明显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
文摘 主要阐述了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公共空间、藏书空间、阅览空间、科普与学术交流、历史文化空间与馆藏特色空间等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布局,以及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虚拟研究空间、个性化数字空间等虚拟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强调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功能布局,将随着用户需求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太空事业的发展,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一空间微生物学应运而生。与地球相比,太空环境具有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高真空和弱磁场等特殊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宇航员和其携带的细菌势必产生影响。为了促进空间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太空环境对细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谢孟 《医学教育探索》2012,11(12):1263-1265
智能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获得技能的基础。应把口腔医学生智能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建设配套的环境条件,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语言环境,创设开放的数学逻辑训练室,提供多元的视觉空间教学环境,开展实用的人际交流指导,拓宽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空间。与口腔医学整体培养紧密融合,设立科学的选修机制,配置专门的帮辅机制,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杨淑红  刘延友 《西部医学》2014,(12):1571-1573
近日节律是生物体适应外周环境产生的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之一.太空环境影响人体的近日节律,进而引发睡眠障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影响宇航员高质量的执行太空任务.本文对太空环境如何影响近日节律以及采取措施改善近日节律紊乱进行述评,以供今后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在酸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对于菌株的生长和工业化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当细菌细胞面临外界酸性环境压力时,周质空间蛋白质相对胞内蛋白受到更大酸性压力,所受酸性伤害也比胞内蛋白质更为严重。在革兰阴性菌耐酸过程中,除了胞内的脱羧酶系统外,分子伴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错”机制可参与识别并保护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本文介绍了HdeA、HdeB、DnaK和GroEL等分子伴侣在功能、结构、耐酸机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分子伴侣介导的耐酸机制的调控方式。深入探究和解析分子伴侣对酸胁迫环境的生理适应策略,以期利用这些研究对目的菌株进行生理性能改造,提高菌株在酸性胁迫环境下的存活能力和耐受性,对工业化发酵、临床抗菌治疗靶点的发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