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丽娟  刘超  方向群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4):1841-1845
目的 分析我院经活检确认的18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总结其在临床、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经肺活检证实的18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所有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易患因素、影像学表现、病理、实验室检查等的特点.结果 18例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本组18例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少数有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可有斑片影、实变影、磨玻璃样变影等,最初发病多以斑片影为主.肺功能表现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受损.14例(77.8%)患者治愈,4例(22.2%)患者复发,对糖皮质激素效果较好.结论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容易误诊为肺部感染,诊断需要综合临床-影像-病理三方面分析,病理具有早期指导治疗作用,但是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经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随后分别每日口服氯沙坦10mg/kg(L组),泼尼松(强的松)20mg/kg(P组)和生理盐水(B组)进行干预,对照组气管内和口服均用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均于气管内灌药后第3,7,14,28,56天分别处死6只,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Masson胶原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偏光法及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浓度来评价治疗效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在肺内的表达,用免疫组化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MCP-1和bFGF蛋白在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结果:L组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及肺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B组,其MCP-1和bFGF的蛋白表达显著地低于B组。结论:氯沙坦能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这种作用有可能部分通过抑制MCP-1和bFGF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确诊的PAP患者。比较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及全肺灌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为隐匿起病,主要症状和体征:咳嗽(11例),咳痰(11例),进行性呼吸困难(9例);8例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患者中,有4例血清LDH增高;6例患者经肺功能测定,5例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下降,部分患者表现为呼吸衰竭;9例患者的CT表现:7例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片状磨玻璃样影,1例主要表现为双肺网状纤维条索影,仅有少量片状磨玻璃样,另有1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斑点状影伴少量网状纤维条索影;肺灌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有所改善。用力肺活量(FVC)由(67.75±18.21)%提高到(77.06±19.37)%,P〉0.05;DLCO由(53.95±22.11)%提高到(59.98±11.76)%,P〉0.05。结论CT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PAP,肺灌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伴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重病患者临床价值。方法 NEWPERT2000型呼吸机经鼻或口鼻面罩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结果 血压、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减小(P<0.001)呼吸暂停次数明显减少(P<0.001),有助于整个病情的控制与稳定。结论 对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重病患者要视其治疗,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头孢派酮/舒巴坦(SPZ,比例1:1)、头孢哌酮(CPZ)和舒巴坦(SBT)对8种322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统计了MIC50、MIC90、IC50等数值。结果表明,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SPZ对其它7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均强于CPZ,MIC90值均下降2—4倍;SPZ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MIC50值  相似文献   
6.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致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Costerton等提出了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 m,BBF)的概念并指出许多细菌以BBF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随着有关BBF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BBF与感染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研究结果表明,约65%的感染性疾病与BBF有关[1]。笔者于90年代起在国内开始了有关于BBF的实验研究,目前有关BBF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细菌生物被膜的致病机制BBF是细菌产生多聚复合物基质将自身包绕并黏附于无活性物体或活体表面而形成的有一定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CFS)与利福平(RFP)、米诺环素(MIN)及左氧氟沙星(LEV)对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60株临床分离的C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 CFS与RFP联用后,80%为协同作用,16.7%为相加作用,3.3%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CFS与MIN联用后,11.7%为协同作用,45%为相加作用,35%为无关作用,8.3%为拮抗作用;CFS与LEV联用时,6.7%为协同作用,40%为相加作用,53.3%为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均明显降低,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 CFS与RFP、MIN联用对CRAB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CFS与LEV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但仍有近半数菌株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8.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4岁。因乏力、食欲差半个月,意识不清3d于2009-01—22 11:00急诊入院。患者近半个月起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感全身乏力、食欲差,行走不稳,反应迟钝,近3d出现意识改变,呼之不应,并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寒战、发热,无头痛、呕吐、抽搐,尿量明显减少,大便未解3d。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IMP)联合阿奇霉素(AZM)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感染中的作用。方法色氨酸法测定AZM对多糖蛋白复合物(GLX)的抑制作用;通过噻唑蓝(MTT)法测定BF上的活菌数,比较IMP与AZM联合应用时对BF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组织笼大鼠皮下埋植法建立细菌BF体内局部感染动物模型,并考察AZM对IMP的体内协同作用。结果AZM可以使细菌BF的GLX的含量显著地下降;在IMP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加入1/4、1/16 MIC的AZM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显著地减少;IMP和AZM联合应用时,铜绿假单胞菌BF感染局部的活菌数较IMP单独作用时显著减少。结论AZM可以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BF感染中对IMP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氟罗沙星(FLX)及阿奇霉素(AZT)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导致局部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组织笼(tissue cage)大鼠皮下埋植法建立细菌生物被膜体内局部感染动物模型;微生物法测定病灶局部AZT及FLX的浓度;用细菌学方法、扫描电镜的方法考察AZT对FLX的体内增效作用。结果 大鼠每日1次灌胃75mg/kg的AZT及每日两次灌胃25mg/kg的FXL分别可以在感染局部可达到高于铜绿假单胞菌实验菌株的1/16MIC及1MIC的药物浓度,当上述剂量的AZT和FLX联合应用时,感染局部的活菌数较FLX单独作用时显著减少,扫描电镜也证实了组织笼表面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数显著的减少。结论 AZT可以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BF局部感染中对FLX起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