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效果。方法:将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按Ashworth分级分为A组(Ashwortb2级)与B组(Ashworth3级),其中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患者口服替扎尼定。比较各组患者在实验前及实验开始第8、12周时肩关节疼痛程度,并询fq44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8周.A组内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疼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缓解(实验组治疗前后:44.63±13.24vs19.36±9.3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43.84±12.93vs19.69±9.21,P〈0.05);B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肩关节疼痛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缓解(实验组治疗前后:48.63±12.47vs16.82±11.1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48.29±13.16vs16.91±11.17,P〈0.05);在治疗第12周,A、B两组实验组患者肩关节疼痛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缓解(A组:9.25±2.61vs16.38±4,64,P〈0.05;B组:8.72±2.31vs15.52±4.42,P〈0.05)。A、B两组内患者治疗后,实验组之间肩关节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使用替扎尼定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扎尼定可以缓解卒中后肩关节疼痛,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Ashworth2级患者应用替扎尼定治疗后,其疼痛程度与Ashworth3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奇正消痛贴膏联合盐酸替扎尼定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37例确诊为颈肩肌筋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奇正消痛贴膏应用并联合替扎尼定片口服,对照组单纯替扎尼定片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局部压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整体有效率分别为94....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肌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肌紧张性头痛患者13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盐酸替扎尼定治疗的观察组(65例)和单独给予盐酸替扎尼定治疗的对照组(65例),观察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及负面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生活质量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为(1.3±0.2)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为(13.8±1.6)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4.3±2.2)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47.5±6.3)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48.8±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躯体功能(74.1±9.6)分、心理功能(59.1±5.7)分、社会功能(57.8±2.74)分、认知功能(58.4±5.7)分、总体生活质量(81.8±8.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盐酸替扎尼定治疗有助于缓解头痛和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在肌紧张性头痛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宝玉  何成奇  杨霖   《四川医学》2023,44(4):356-360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运动治疗女性产后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女性产后腰痛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肌内效贴贴扎+PNF)和对照组(无张力贴扎+PNF)。治疗4周,每周5次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疼痛(NRS)及腰部活动功能受限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疼痛和功能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贴扎配合PNF比无张力贴扎配合PNF治疗对产后腰痛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康复疗法联合口服替扎尼定(Tizandine)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将46例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3例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23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替扎尼定治疗.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MAS)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扎尼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48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再予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4%,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FMA及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轻型颅脑创伤后青年患者头痛的临床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门诊治疗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12~15分的轻型颅脑创伤患者95例,均口服头痛宁胶囊联合替扎尼定(治疗组)或单独服用替扎尼定(对照组),治疗2~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疼痛症状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依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头痛者的头痛程度,并比较治疗前后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头痛发生率76.8%,痰瘀阻窍型、肝经风热型和肝阳上亢型发生头痛情况较多,而肝阳上亢型的严重头痛率高于其他类型。盐酸替扎尼定片联合头痛宁胶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2%,而单独使用盐酸替扎尼定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9%,药物联合组显著高于单独服用(P<0.05)。各证型头痛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痰瘀阻窍型好转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轻型颅脑创伤后部分患者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不适的心理及躯体症状,应该依照不同中医辨证类型采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鞘内分别注射替扎尼定和CHA(Cyclohexyladenosine)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以及两者混合使用的作用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鞘内留置PE-10导管,置管1周后制作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SNL)模型。将60只SNL大鼠随机分成10组(n=6):对照组(生理盐水)、CHA组(CHA0.1,0.5,1.0nmol)、替扎尼定组(替扎尼定1.0,2.5μg)、复合组(CHA0.1nmol 替扎尼定1.0μg,CHA0.1nmol 替扎尼定2.5μg)、拮抗组(CHA1.0nmol 格列本脲2.0μg,CHA0.1nmol 替扎尼定2.5μg 格列本脲2.0μg)。测定各组鞘内给药前、给药后10,20,30,40,50,60min各时点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计算对应时点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评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结果CHA0.5,1.0nmol组、替扎尼定2.5μg组MPE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CHA0.1nmol 替扎尼定1.0μg组MPE明显高于替扎尼定1.0μg组(P<0.05),CHA0.1nmol 替扎尼定2.5μg组MPE明显高于替扎尼定2.5μg组(P<0.05)。CHA1.0nmol 格列本脲2.0μg组MPE明显低于CHA1.0nmol组(P<0.05),CHA0.1nmol 替扎尼定2.5μg 格列本脲2.0μg组MPE明显低于CHA0.1nmol 替扎尼定2.5μg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CHA、替扎尼定具有明显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鞘内CHA可增强替扎尼定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作用能被鞘内格列本脲所拮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鞘内哇巴因及混合替扎尼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能.方法 雄性SD大鼠250~300 g,鞘内留置PE-10导管,1周后制作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组:对照组、哇巴因组、替扎尼定组、哇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药物组、育亨宾或阿托品拮抗组,每组6只.测定各组鞘内给药前、给药后各时点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计算对应时点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评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使用Isobologram分析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 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0.25~5μg和替扎尼定0.5~5μg产生剂量依赖性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P<0.05).Isobologram分析显示大鼠鞘内哇巴因和替扎尼定混合物,两者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P<0.05).鞘内阿托品或育亨宾预处理,能够拮抗单独注射哇巴因2.5 μg、替扎尼定5 μg、哇巴因复合替扎尼定(1/2 ED50)的作用(P<0.05).结论 大鼠鞘内单独注射哇巴因、替扎尼定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鞘内哇巴因混合替扎尼定产生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中枢a2-肾上腺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鞘内分别注射替扎尼定和CHA (Cyclohexyladenosine)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以及两者混合使用的作用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质量250~300g,鞘内留置PE-10导管,置管一周后制作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将60只SNL大鼠随机分成10组(n=6):对照组(生理盐水)、CHA组(CHA 0.1,0.5,1.0 nmol)、替扎尼定组(替扎尼定1.0,2.5 g)、复合组(CHA 0.1 nmol+替扎尼定1.0 g,CHA0.1 nmol +替扎尼定2.5 g)、拮抗组(CHA 1.0 nmol +格列本脲2.0 g,CHA0.1 nmol +替扎尼定2.5 g+格列本脲2.0 g)。测定各组鞘内给药前、给药后10,20,30,40,50,60 min各时点的大鼠机械撤足阈值,计算对应时点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评价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结果 CHA 0.5,1.0 nmol组、替扎尼定2.5 g组MPE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 < 0.05)。CHA 0.1 nmol+替扎尼定1.0 g组MPE明显高于替扎尼定1.0 g组(P < 0.05),CHA0.1 nmol +替扎尼定2.5 g组MPE明显高于替扎尼定2.5 g组(P < 0.05)。CHA 1.0 nmol +格列本脲2.0 g组MPE明显低于CHA 1.0 nmol 组(P < 0.05),CHA0.1 nmol +替扎尼定2.5 g+格列本脲2.0 g组MPE明显低于CHA0.1 nmol +替扎尼定2.5 g 组(P < 0.05)。结论 鞘内注射CHA、替扎尼定具有明显的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鞘内CHA可增强替扎尼定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作用能被鞘内格列本脲所拮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体针缪刺法,均连续治疗4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肩痛、手部疼痛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积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缪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病变上肢的活动、疼痛、协调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性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性肩痛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rTMS组)20例,对照组(假rTMS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消炎镇痛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结合rTMS治疗(刺激频率10.0Hz,强度80%的静息运动阈值,刺激时间10s,间歇50s,总治疗时间20min,周一至周五每日1次,间隔2天继续治疗,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而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和第4周,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评估肩痛程度,量角器测量被动肩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 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估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芍药甘草汤联合西药治疗卒中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78例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主被动训练的基础干预,对照组口服巴氯芬,观察组另加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情况,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脑内神经递质指标表达,包括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天门冬氨酸(ASP)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均有向低级别偏移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肌张力分级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NE、Asp、Gl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1月5-HT、NE、Asp、Glu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Gly、GAB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芍药甘草汤联合西药治疗卒中后肌痉挛具有满意疗效,其疗效机制与调控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120例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辛伐他汀组(41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无论是和用药前还是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循环EPCs数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6周较治疗前、第12周比第6周有改善(P< 0.01);NIHSS评分在他汀类药物组治疗12周后可见显著改善(P<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组的TC、TG、LDL-C及HDL-C在12周后均可见改善(P< 0.05或P< 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无改善.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及组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提高EPCs数量、迁移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并通过调节血脂、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等起到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深层横向弹拨(DTFM)联合浮针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受试对象的标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东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符合标准的80例冈上肌肌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研究组采用DTFM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浮针治疗。两组均治疗10 d。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疗效评估,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评估两组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采用量角器测量肩关节外展、前屈角度,采用拉力计测定肌力强度。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研究组静息、活动时VAS评分小于对照组,C-M评分、肩关节屈伸度及外展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DTFM联合浮针治疗冈上肌肌腱炎疗效显著,减轻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强度,改善肩关节功能,安全性有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字化弹性触诊仪监测红外偏振光结合推拿治疗中青年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青年CLBP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科学依据。方法 69例中青年CLB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推拿,研究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肌肉硬度和肌张力、疼痛及日常生活功能障碍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双侧竖脊肌、多裂肌硬度及张力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双侧竖脊肌硬度及张力下降较对照组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红外偏振光结合推拿治疗中青年CLBP患者,与单纯推拿比较,能更好地降低竖脊肌硬度和肌张力、缓解疼痛以及改善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均4周。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结果共有8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