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巴氯酚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缓解作用。方法将均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在上述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巴氯酚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5d对肌张力进行评分。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氯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冰  刘洋  王文禹 《河北医学》2014,(7):1184-1187
目的:观察解痉振瘫汤联合穴位刺络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共50例应用康复疗法并给予巴氯芬,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予口服中药解痉振瘫汤和开窍通经解痉针刺法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瘫肢体肌张力变化采用修订的Ashworth 分级法( MAS),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的改变采用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 MBI )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偏瘫肢体的肌张力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解痉振瘫汤联合开窍通经解痉针法对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肢体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而且减轻了家庭及社会负担,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奇正消痛贴膏联合盐酸替扎尼定对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37例确诊为颈肩肌筋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奇正消痛贴膏应用并联合替扎尼定片口服,对照组单纯替扎尼定片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局部压痛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整体有效率分别为94....  相似文献   

4.
徐英  夏峰 《华中医学杂志》2008,32(2):111-112
目的 观察老年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即运动疗法和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的治疗.结果 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ADL)、肢体肌力和步态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积极规范和尽早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躯干扳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 48例脑外伤及脑卒中所致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正确肢位摆放、被动运动、牵张训练、神经促通抑制技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推拿中的板法对躯干进行板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肌张力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结合躯干扳法治疗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34),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诱发肌张力或缓解肌张力,激活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提高偏瘫肌肉的紧张度,使瘫痪肌肉恢复机能.针灸技术与现代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48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再予替扎尼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与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14%,高于对照组的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FMA及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与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联合替扎尼定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入院后2组均接受相同的治疗时间、治疗强度、治疗方法,实验组同时全程采用良肢体位摆放,对照组则受多方影响采取随意体位。采用Brunnstrom评定量表、ADL量表及改良的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对2组患者住院当时、住院第30天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肌张力及ADL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早期全程进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侧肢体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解痉合剂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进行运动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解 痉合剂治疗;通过Ashworth、CSS、FMA和ADL等方法评价上下肢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采 用表面肌电图测定上下肢的张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下肢肌张力显著降低(χ2=11.072 或10.693,P<0.05),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 χ2=7.052或6.916,P<0.05),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χ2= 7.527,P<0.05);减少上下肢肌的IEMG(χ2=12.526,P<0.05)的同时显著降低RMS(χ2=19.452,P< 0.01)。结论:解痉合剂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肌痉挛,其机制与其降低肌张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伴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替扎尼定片治疗,治疗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来评定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育山  符俏  曹贤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48-1450,1455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所有病人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巴氯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脑卒中后的偏瘫住院患者60例,均给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康复训练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1个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的Ashworth评分法评定肌张力,按Fud—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60例患者中显效3例(5.O%),有效27例(45.0%),好转24例(40.O%),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为90.O%。FMMS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压氧疗、中医辨证综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临床疗效。方法:设立对照分析。对照组56例接受神经内科对症药物治疗及自我康复锻炼,治疗组7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高压氧疗、中医辨证、运动疗法、针刺、中药熏蒸、推拿等综合疗法,观察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无差异;两组各自疗程结束后,患者的评分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神经内科对症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高压氧疗、中医辨证综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有助于偏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bobath姿势控制理论进行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均获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阐明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的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2组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和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肱二头肌MAS和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肱二头肌MAS和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肱二头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3)。治疗过程中联合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除接受上述治疗外,病情稳定后早期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l)对两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肢体感觉(27.38±7.6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3.06±7.26)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MBI能力(74.98±14.65)分;对照组患者肢体感觉(18.92±5.79)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25.74±9.24)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17.49±4.86)分、MBI能力(43.21±12.57)分;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稳定后48 h)尽早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患者的QOL有显著提高,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体位护理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功能恢复及防止各种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将86例脑卒中偏瘫卧床患者随机分为支持垫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传统护理,支持垫组实施康复治疗+康复体位护理(使用体位支持垫),干预后3周、6周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并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入选时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周和6周后,支持垫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提高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干预3周后,2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6周后,支持垫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体位支持垫有助于脑卒中偏瘫卧床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硫化氢温泉水疗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硫化氢温泉水中运动治疗结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SCI肌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硫化氢温泉水疗,治疗前后进行Ashworth痉挛评分法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化氢温泉水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确实可行的、有效的综合康复疗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8例.A组为早期介入电针、推拿、中药泡脚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胫前肌肌力、足背屈的角度、步行能力、ADL评定进行两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