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POLYGEN软件中的CHARMm程序和集团坐标轮换法,对合成的14个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结构进行计算机分子模拟。根据所得化合物的能量最低构象,计算了其VDW体积、偶极矩、总键能、总键角能、总非正则能和母核氮原子电荷等值,并作为结构参数与化合物α-肾上腺素能受体亲和力活性进行相关分析,以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两个相关性较好的方程:1gl/IC_(50)(α_1)=5.4815+0.2120BE-0.6285IE-0.1015PS[n=14,r=0.7597,s=0.3716,F=4.5490>F_(1-0.05)(3,10)=3.71];1gl/IC_(50)(α2)=12.9820-0.0289VV+0.1594AE+0.3745IE[n=14,r=0.9493,s=0.2882,F=30.3844>F(1-0.01)(3,10)=6.55]。结果提示,分子的非正则能(IE)愈大,对α_2受体选择性愈高,反之,对α_1受体选择性增强;活性主要取决于化合物分子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找出芳香胺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的定量结构与毒性相关的QSAR表达式,为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毒性数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用量子化学MOPAC-AM1法计算化合物的结合参数,结合分子积参数VX对毒性数据进行QSAR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即QSAR表达式。结果 QSAR方程为-logEC50=0.467+0.352VX-0.06310644+0.00167ΔHf n=12 r=94.02% S=0.10  相似文献   

3.
速尿在代谢性酸中毒脑脊液酸碱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发光  钱桂生 《医学争鸣》1996,17(2):120-121
作者复制犬低碳酸血性代谢性酸中毒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动脉血和脑脊液的酸碱变量及主要电解质变化发现:Ⅰ组(n=5,脑室注射速尿,2mg/kg)CSF中[HCO^-3]6h下降3.2mmol/L,Ⅱ组(n=5,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SF中[HCO^-3]下降7.0mmol/L,两组CSF中[HCO^-3]的下降均伴有等量CSF中[Cl^-]的增加。结果说明速尿能抑制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Cl^-的吸收和  相似文献   

4.
测定脑组织丙二醛( M D A) 和3 种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 O D, Cu Zn S O D 及 Mn S O D) 活性在大鼠百日咳杆菌脑损伤中的变化,探讨 S O D 的内源性脂质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菌液组(4 h ,24 h) 脑含水量( W C) 、伊文思蓝含量( E B) 及 Mn S O D 活性均 高于盐 水对照 组, T S O D 和 Cu Zn S O D 活性 低于 盐水组( P < 0 .0 1) , M D A 在菌液4 h 组明显增高, 并分别与 W C 和 E B 呈显著正相关( r = 0 .9 65 0 ,r = 0 .9 44 1 , P 均 < 0 .0 1 ) ; 菌液2 4 h 组 Mn S O D 活性增高分别与 W C, E B 及 M D A 呈显著负相关( r = - 0 .8650 ,r = - 0 .9021 ,r = - 0 .9346 , P 均< 0 .01 ) 。表明 Mn S O D 的合成增加在迟发性感染性脑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者旨在探讨代谢性酸中毒时脑脊液(CSF)[HCO-3]与PCO2的相互关系。两组代谢性酸中毒模型均由静脉内输入0.2mol/LHCI产生,[HCO-3]a1h内下降到(122)mmol/L。实验6h时CSF[HCO-3]:1组(正常碳酸血性代酸)下降了1.6mmol/L;组(低碳酸血性代酸)下降了7.0mmol/L.CSF[HCO-3]与CSFPco2,显著正相关(r=0.834,P<0.0l).结果说明代谢性酸中毒时CSF[HCO-3]并不受[HCO-3]a的明显影响,主要取决于CSFPco2的变化,其调节机制与脉络丛上皮细胞内CO2的水化作用和CA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以N,N一双(2,3-丁二酮-2-亚胺-3-肟)丙二胺为平面配体的烷基钴Schiff碱-肟类辅酶B12Costa型模型化合物[R Co(DO)(DOH)pn·H2O],其中,R=nC3H7;n-C4H7;iG4H9;nC5H11;C-C6H11;C6H5CH2,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HNMR进行了表征,讨论了不同R基加入对配合物的影响,为探讨辅酶B12诱导的重排反应机理,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1,4,7,10,13,16-六氮杂环十八烷([18]aneN6)及其Pd2+、Cr3+ 配位化合物[Pd2([18]aneN6)Br2]Br2· 4H2O、[Cr([18]aneN6)]Br3进行了红外、紫外 和核磁共振光谱学研究。红外图谱中与Pd2+、Cr3+配位化合物Pd-N、Cr-N配位键伸 缩振动相对应的谱峰位置分别为 502 cm-1和 492cm-1。认为 Pd2+配位化合物水溶液 在 354 nm(ε=1414)处和Cr3+配位化合物水溶液在 467. 2 nm(ε=220)、366. 2nm(ε =80)处的紫外吸收为中心离子Pd2+、Cr3+的电子d轨道d-d能级跃迁所致。  相似文献   

8.
NO在外源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O在外源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EC)中的作用。方法:培养的家兔主动脉EC随机分为四组:1.对照组(C,n=6):2mlPBS;2.自由基损伤组(X/XO,n=6):2mlPBS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mlX,0.1IU/ml的XO;3.L-Arg组:含终浓度为10^-3M的L-Arg,余同2;4.SNP组:含终浓度为10^-5M的SNP,余同2。在观察L-NAME对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临床价值。方 法:选择 2017-01~ 2018-12 在我院诊治的 120 例重症病人,检测病人外周血 MPO 水平,并记录病人 24 h 急性生 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的 APACHE Ⅱ分值将病人分为高危组(n = 34)、中危组(n = 48)和低危组(n= 38),分析 MPO 与 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MPO 对病人 28 d 死亡率的影响。结果:MPO 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 0.145,P = 0.009);治疗 28 d 后,死亡组病 人的 MPO 水平、APACHEⅡ评分及 ICU 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外周血 MPO 水平及 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症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病人外周血 MPO 水 平与 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 况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溶液体相与表面相之间的Butler相平衡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标题系统的相平衡方程。运用此方程计算了H2O-C12EO3(十二醇三乙二醇醚)、H2O(0.1mol/L NaBr)-SDS(十二醇硫酸钠)及H2O(0.1mol/L NaBr)-C12CO3-SDS三个系统的表面相绝对组成,表面活性剂组分在表面相与溶液体相之间的分配系数,表面活性剂的相对吸附活性以及表面吸附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进一步设计和研究2,4-二芳基-1,3-二硫戊环化合物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对合成的68个2,4-二芳基-1,3-二硫戊环化合物以POLYGEN软件中的GHARMn程序对其活性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计算机分子模拟,根据所得化合物的能量最低构象,计算了其VDW体积,偶极矩,总键能,总键角能,总非正则能以及硫原子电荷等值,将其结果作为结构参数分别与这些化合物的iNOS抑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以逐步回归法建立了相关性方程:-logIC50=2.2847 0.1052X3 0.0589X6-0.0044X18(n=16,R=0.919466,S=0.711225,F=21.87605)。结论 二硫戊环类化合物的iNOS抑制活性与分子总键角能,分子总范德华能呈正相关,与二硫戊环2位芳基相连N原子电荷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葛根黄豆甙元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9个衍生物,在结构鉴定的基础上,做了油/水分配系数和抗缺氧活性等测定。按Hansch模型进行拟合,经数学处理,结果得到lg1/C=3.347+0.7375lgP-0.07229(lgp)~2的抛物线形式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初步揭示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抗缺氧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进一步筛选最佳化合物作心血管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藤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镇痛抗炎作用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藤碱衍生物镇痛抗炎作用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以青藤碱为先导化合物,在其A环4位酚羟基进行酰化、醚化合成了七种青藤碱衍生物;通过小鼠扭体和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分别考察这些衍生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并用Logit法计算ED50;采用Hansch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处理,拟合QSAR方程。结果:青藤碱衍生物的结构经红外、质谱及氢谱得以证实;所得镇痛作用定量构效关系方程为lg1/ED50=0.152+0.832π(n=8,R2=0.692,F=13.502);而青藤碱衍生物抗炎活性与取代基的疏水参数和范德华体积均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青藤碱的酚羟基上引入亲脂性基团时有利于增强其镇痛活性,但对其抗炎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1,5-二苯基-1,2,4-三唑硫醚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抑制大鼠反应性关节炎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方法采用Gaussian03程序中的HF/6-31G法计算15种三唑硫醚化合物的结构参数,结合其对大鼠反应性关节炎抑制活性的实验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建立了具有良好稳定的QSAR模型:-lgIC=26.483+0.033CV+12.187QC4-H+1.055QC10+28.718QN1。结论 1,5-二苯基-1,2,4-三唑硫醚化合物抑制大鼠反应性关节炎的活性随CV、QC4-H、QC10和QN1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合成咪唑并[1,2-a]喹喔啉衍生物,并检测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方法 以2-氯甲基苯并咪唑和N-4-甲苯磺酰基-2-氨基碘苯为底物,通过微波辐射催化法合成咪唑并[1,2-a]喹喔啉衍生物。细胞划痕实验和MTT法测定合成的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结果 化合物c和e的半数抑制浓度均低于其他吡咯并[1,2-a]喹喔啉化合物。 结论 化合物c和e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作为针对SKBR3和MCF-7细胞开发出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in the measurement of parameters of the dose-response curve (DRC) obtained after the 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 METHODS: Twenty-seven cases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CVA), 29 of mild asthma, 19 of moderate asthma, and 15 healthy volunteers underwent the methacholine challenge test. The dose-response curves were constructed.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position (PC35sGaw), dose-response curve (DRS), ratio of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to the logarithm of the maximal concentration (AUC/lg[Cmax]) and maximal response. RESULTS: A plateau appeared in 11 cases among the healthy subjects, while a plateau appeared only in 2 cases of CVA and 2 of asthm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asthmatic groups in the measurements of PC35sGaw and AUC/lg[Cmax] (geometric mean PC35sGaw: mild asthmatics = 0.369, moderate asthmatics = 0.251, cough variant asthmatics = 0.547), AUC/lg[Cmax]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asthmatic groups than in the normal group [AUC/lg [Cmax](mean +/- s): mild asthmatics = 24.7 +/- 4.7, moderate asthmatics = 26.6 +/- 4.3, cough variant asthmatics = 25.6 +/- 3.7, normal subjects = 15.5 +/- 4.3, P < 0.01]. DRS of moderate asthmatic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s compared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tics (geometric mean DRS: mild asthmatics = 30.761, moderate asthma-tics = 59.020, cough variant asthmatics = 19.231,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PC35sGaw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S (r = 0.866, P < 0.001) and with AUC/lg[Cmax] (r = 0.502, P < 0.001). CONCLUSION: Four parameters of DRC obtained after the methacholine challenge represent airway sensitivity and reactivity respectively. The parameters of DRC of asthmatic pati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rmal subjects. The sensitivity is related to the reactivity, but they are not completely parallel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早期病毒动态变化.方法 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选择门诊及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拉米夫定0.1 g,每日1次,共24周,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法检测其治疗前,治疗12 h、1 d,2 d,3 d、1周、2周、4周、12周、24周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应用回归分析估计其病毒动力学参数.结果 共入选172例患者,年龄16~65(31±10)岁,男145例(84.3%),拉米夫定用药后12 h即出现明显的HBV DNA载量下降,平均下降0.45(范围:-1.85~3.86)lg(拷贝/m1),4例患者HBV DNA下降≥2 lg(拷贝/m1);2 d时进一步下降,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量1.20(范围:-1.21~4.41)lg(拷贝/ml);1周时继续下降,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量2.01(范围:-0.17~5.79)lg(拷贝/ml).此后一直到24周,HBV DNA载量不断下降.24周时,平均下降量4.10(范围:-0.06~6.68)lg(拷贝/ml).游离病毒半衰期为2.57 d,受感染细胞的半衰期为63.0 d.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快速降低HBV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18.
用电子计算机对核素、多普勒和心尖搏动图中的8项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比较各指标与冠心病的密切程度。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和各项舒张功能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组。判别方程为:Z=0.21X_1+23.86X_2-22.88X_3-0.18X_4+2.83X_5+2.06X_6+66.86X_7+1.66X_8。临界值为42.99。判别正确率为100%。各指标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EV/AV,1/3FF,A/E-O,PFR,DATI,EDC,IRT和1/3FFd。提示:多普勒EV/AV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核素的1/3FF次之,心尖搏动图的A/E~O亦是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芹菜素甲醚化、二氟甲醚化及溴化衍生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研究。方法:以芹菜素为原料,经硫酸二甲酯甲醚化、溴素溴化或一氯二氟甲烷二氟甲醚化,柱层析分离,合成芹菜素衍生物。MTT法测定氟尿嘧啶(5-FU)、芹菜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共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经1H-NMR等进行了确证;MTT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抑制HepG2细胞活性作用的IC50值是7.86±1.35μg/mL,与化疗药5-FU(7.18±0.85μg/mL)类似;化合物2~7的IC50值分别为2.62±0.32、0.65±0.12、3.21±0.43、4.36±0.51、4.13±0.46和1.96±0.29μg/mL;其中以化合物3的效价强度最大,是先导物芹菜素的12.09倍,化疗药5-FU的11.05倍。结论:芹菜素衍生物的抗肝癌活性较芹菜素更强,其中化合物3(6-8-二溴-7,4'-二甲氧基-5-羟基黄酮)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抗肝癌活性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找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本文根据常咯啉部分结构特征,设计并合成了24个4-芳环及芳杂环胺甲基酚类化合物。对其中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心律失常和抗胆碱动物试验,发现四个化合物:4′-甲氧基-4-羟基-3,5-双吡咯烷甲基-联苯(Ⅳ_(12)),4-(2-噻吩甲酰基)-3,5-双吡咯烷甲基-苯酚盐酸盐(Ⅸ_1),4-(1-咪唑)-3,5-双吡咯烷甲基-苯酚盐酸盐(Ⅸ_3)4-苄基-2-[1-(4甲基-哌嗪)甲基]-苯酚盐酸盐(Ⅸ_4),其抗心律失常活性均强于常咯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