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酚红法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展开研究分析,为临床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应用酚红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灌流前后酚红水平进行检测,给予鼠体不同质量浓度维拉帕米、葛根素后,对体内各肠段酚红吸收参数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不给予维拉帕米时,酚红在鼠体各肠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吸收;给予鼠体50、100、200μg/m l质量浓度的维拉帕米后,酚红在鼠体各肠段的吸收呈上升趋势;不给予维拉帕米的鼠体各肠段酚红吸收参数显著低于给予200μg/m l质量浓度维拉帕米的鼠体各肠段酚红吸收参数,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给予葛根素时,酚红在鼠体各肠段吸收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给予鼠体50、100、200μg/m l质量浓度的葛根素后,鼠体结肠段酚红吸收程度显著提升,与其他肠段十二直肠、空肠、回肠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不给予葛根素的鼠体各肠段酚红吸收参数,给予鼠体50、100、200μg/ml质量浓度的葛根素后,以结肠段酚红吸收上升程度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酚红在体内个肠段均存在吸收可能,酚红不适用于研究葛根素肠吸收的机制受葛根素促进酚红各肠道吸收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法研究葛根素的肠吸收机制,比较酚红法与改良重量法在研究葛根素吸收机制上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酚红法、改良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并用HPLC法对灌流前后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质量浓度(100、200和400μg.mL-1)的葛根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酚红法测得的葛根素的吸收参数基本为负值,其结果不符合常理。改良重量法测得葛根素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但各肠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明显吸收窗;葛根素浓度升高,肠吸收有所增加,且不存在饱和现象。结论改良重量法相对酚红法更适用于葛根素的在体肠吸收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肉桂酸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以及转运蛋白对肉桂酸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 建立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肉桂酸在肠道中的浓度变化,通过吸收速度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eff)来研究肉桂酸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肉桂酸在各个肠段的Ka和Peff结果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的Ka和Peff值显著性高于回肠(P<0.05),不同浓度肉桂酸在同一肠段的Ka和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后Ka和Peff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后其值则显著性增加.结论 十二指肠、空肠是肉桂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肠道转运受Pgp转运蛋白的影响,但不受MRP2转运蛋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芍药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性质。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灌流速度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间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苷浓度在5.52~21.43 mg/L范围内,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灌流速度的增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明显增加。结论:芍药苷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且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无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芍药苷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千金子甾醇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情况以及P-糖蛋白( 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2)对千金子甾醇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灌流液中千金子甾醇的含量,计算吸收速率常数( Ka )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千金子甾醇在大鼠结肠的Ka 及Papp最高(P<0.05)。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后,千金子甾醇在结肠段的Ka 及Papp显著增加;而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后,千金子甾醇在大鼠结肠段的Ka及Papp普遍降低。结论千金子甾醇在肠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结肠,推测千金子甾醇可能为P-gp的底物,而非MRP2的底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葛根素微乳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葛根素胶束进行对比,研究葛根素微乳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和酚红浓度.结果 葛根素微乳和胶束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8 2,0.021 8 h-1,葛根素微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百分率依次为13.86%,15.52%,20.13%,26.58%.结论 葛根素微乳在肠道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葛根素微乳在结肠、回肠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7.
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肠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葛根素的吸收机制,筛选葛根素经肠道吸收的最佳位置和考察吸收促进荆对葛根素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考察葛根素在各肠段的吸收以及吸收促进剂对葛根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筛选出0.5%、1%壳聚糖,1:104(V/V)白芷挥发油,0.06%冰片可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肠吸收.结论:葛根素在大鼠小肠主要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采用吸收促进剂方法提高通透性,将能有效地促进葛根素的吸收,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在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汉防己甲素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和吸收部位对汉防己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在5.4~21.8μg/mL药物质量浓度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86、0.1260、0.1254、0.1109h^-1。结论汉防己甲素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汉防己甲素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全小肠段及各分肠段的吸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药物和酚红的浓度,以吸收百分率和肠壁通透系数为指标,考察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肠吸收特性和肠壁通透性。结果: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小肠中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特征,6 h时在肠道中约有70%被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值为(0.193±0.012)h-1;分肠段实验中,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百分率和肠壁通透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在全肠道均有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茶多酚在肠道中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方法 分别通过对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计算出茶多酚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和吸收速率常数Ka,反映茶多酚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 灌流速度不同,Ka和Papp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浓度不同,Ka和Papp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的灌流速度及质量浓度下,茶多酚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茶多酚的吸收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茶多酚在全肠段吸收情况较差,制剂时应考虑增加茶多酚的脂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去卵巢雌鼠骨代谢的作用以及其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影响。方法:将30只4月龄sD雌鼠随机分成空白组(Sham组)、模型组(OVX组)和葛根素组(Puerarin组),每组10只。OVX组和Puerarin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4周后,Puerarin组给予葛根素标准品[20mg(kg·d)]灌胃12周,OVX组和Sham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结束后用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EusA法检测血中雌二醇、骨钙素、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组织中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药结束后,OVX组和Puerarin组大鼠腰椎、左右股骨的骨密度较Sham组均显著下降(P〈0.05),Puer—arin组高于OVX组;Puerarin组大鼠血清雌二醇、骨钙素、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OVX组(P〈0.05)。Puerarin组和Sha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erarin组BMP-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OVX组(P〈0.05)。结论:葛根素上调BMP-2的表达是其调控去卵巢雌鼠体内的骨代谢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消化复宁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化复宁汤组、逍遥汤组、莫沙必利组,按照苗明三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模型,分别灌胃给予消化复宁汤、逍遥汤、莫沙必利等药物,观察各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及胃排空、小肠推进运动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和小肠推动率显著降低(P〈0.01),胃酚红残留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逍遥汤组和消化复宁汤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和小肠推动率显著升高(P〈0.01),胃酚红排泄率显著降低(P〈0.01);与逍遥汤组比较,消化复宁汤组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变化(P〈0.05);与莫沙必利组比较,除了胃酚红残留率外,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消化复宁汤可显著提高肝郁脾虚大鼠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促进胃排空,提高小肠的推进功能,这可能是其临床作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观察葛根素对犬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诱导作用,探讨葛根素的促成骨效果。方法原代培养犬骨髓基质细胞,第三代时加入葛根素,实验分四组:实验组3组DMEM培养基+葛根素(葛根素液浓度分别为0.01、0.1、lmmol/L);对照组1组为DMEM培养基(无葛根素)。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药物毒性,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葛根素液诱导细胞后,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且葛根素浓度为0.1mmol/L时促增殖最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诱导后各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其中药物浓度为0.1mmol/L的实验组与另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葛根素诱导培养16d后可观察到钙结节形成。结论葛根提取物葛根素能明显促进犬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其中浓度为0.1mmol/L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预处理组,每组24只。以大脑中动脉栓线阻断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脑组织中的NO水平。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 h、72 h、120 h脑组织中NO水平显著升高,葛根素预处理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NO含量。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可以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NO水平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甘草酸二铵联合葛根素治疗酒精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70例酒精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给予甘草酸二铵及葛根素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患者症状、腹部超声、Glasgow酒精性肝炎评分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腹部超声改善率及肝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两组Glasgow酒精性肝炎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都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联合葛根素治疗可有效改善酒精性肝炎患者的病情,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离子型药物酚红的小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鼠在体回流模型,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酚红的小肠吸收进行了研究。发现酚红虽然为一离子型的药物,在小肠仍有一定的吸收,其吸收速率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酚红的吸收受小肠内Ca2+浓度的影响。加入EDTA-Na2能够显著促进酚红的小肠吸收和结肠吸收。实验结果证明:酚红不宜用来标示在体小肠吸收试验中回流液的体积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24只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干预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中TLR4 mRNA及TLR4蛋白的表达,同时四唑氮蓝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葛根素干预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且该组大鼠TL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也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0.01)。结论:葛根素干预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宣肺止嗽方的镇咳化痰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氨水引咳法、酚红排泌法观察宣肺止嗽方对小鼠的镇咳、化痰作用;烟熏法复制慢支模型,观察该方对慢支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结果:宣肺止嗽方可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高剂量作用显著(P〈0.05);抑制小鼠咳嗽次数,高、中剂量效果明显(P〈0.01),低剂量无统计学差异,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明显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P〈0.01),亦表现出量效关系;减少慢支模型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论:宣肺止嗽方具有镇咳化痰及减轻慢支模型小鼠肺部炎症改变的作用,提示该方镇咳化痰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缓解气管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判定无复流者4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及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25例和维拉帕米组(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200μg)23例。观察给药后30min 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及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64.0%)高于维拉帕米组(34.8%)(P<0.05);CTFC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维拉帕米组(P<0.01);替罗非班组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维拉帕米组(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30天内MACE发生率与维拉帕米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心梗后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在改善心绞痛、心电图、血脂方面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心梗后心绞痛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患者血脂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