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血浆和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结果(1)伤道骨骼肌中TNF-α含量较血浆中明显升高(P<0.05);(2)常温常湿创伤组TNF-α4h开始升高,14h达高峰;(3)高温高湿创伤组1h升高,10h达到高峰,其峰值显著高于常温常湿组(P<0.05);(4)热习服组TNF-α变化基本和高温高湿组一致,只是升高幅度较低(P<0.05)。结论(1)TNF-α参与了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2)预示着TNF-α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病程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18只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肌中HSP70含量。结果 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4h和14-18h;热适应组3h达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1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组织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酶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和伤道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SDO,MDA在含量在伤后14h内呈正相趋势;(2)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开始升高和其峰值的时间点提前,分别为3h和6h,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OD析含量则相反;(3)热习服组SOD含量较高湿组升高;(4)三组14h后SOD,18h后MDA含量无差异。结论:高温高湿火器佃可使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热习服则明显减低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组织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酶变化的规律。方法将犬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热习服组、高温高湿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1、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和伤道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每组SOD、MDA的含量在伤后14h内呈正相趋势;(2)高温高湿组中MDA含量开始升高和其峰值的时间点提前,分别为3h和6h,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SOD的含量则相反;(3)热习服组SOD含量较高温高湿组升高;(4)三组14h后SOD、18h后MDA含量无差异。结论高温高湿火器伤可使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热习服则明显减低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将18只犬随机分为高温 高湿组、常温常湿组、热适应组,分别在致伤前及火器伤后l、3、4、6、8、10、14、18、24h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伤道骨骼 肌中HSP70含量。结果淋巴细胞中HSP70含量在高温高湿组的两个高峰分别为伤后4h和l4~l8h;热适应组3h达 到高峰,持续至6h;常温常湿组6h达到高峰。常温常湿组伤道骨骼肌HSP70含量在伤后l4~18h也出现一个增幅不 明显的高峰期。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HSP70含量的变化有其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湿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12、24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h后较常温常湿组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坟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而常温常湿组12-24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性加重,而常温常湿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尖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   

7.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探讨这一特殊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 其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8只杂种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组(5只)和常温常温组(3只),分别于火器伤后4、8、 12、24 h进行大体观察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大体观察可见高温高湿组6-8 h后较常温常湿组 伤道及肌肉变色区明显扩大,肢体肿胀加重,挫伤区色泽暗红,肌肉无收缩且有腐败臭味,有感染征象;而常温常湿组 12~24 h伤道始出现臭味。光镜及电镜观察到高温高湿组各区肌肉纤维的病理变化均较常温常湿组显著,且损伤呈进行 性加重,而常温常温组的震荡区及震荡外区24h伤道组织损伤均有减轻趋势。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伤道 肌肉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救治时更应强调早期彻底清创。  相似文献   

8.
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后细菌培养及菌群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细菌入血时间及伤道和血液中细菌种类。方法 将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于火器伤后0、4、6、8、12、24h进行体温测量,伤道分泌物和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菌群分析。结果 HHE组动物体温较NE组升高早,且持续高热;血液中出现细菌的时间;NE组为伤后12h,HHE组为伤后8h;菌群分析结果:两组弹道局部分泌物中均为表面菌群;血液中NE组只有表面菌群,HHE组除表面菌群外还有肠道菌群。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本温升高明显,细菌入血时间提前,肠道细菌容易入血,处理更应强调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PDTC对创伤后肺组织TNFα、IL-8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80中大鼠分为创伤组(T组),PDTC预处理组(P组)及对照组(C组),利用多功能小型生物撞击机致伤,观测伤后各组0.5、1、2、4、8h肺组织TNFα、IL-8及其mRNA变化。结果 致伤后TNFα、IL-8含量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TNFα在伤后1h达到峰值,IL-8在伤后4h达到峰值;PDTC组TNFα、IL-8含量及其mRNA表达显著低于创伤组(P<0.01)。结论 PDTC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8mRNA表达,减少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创伤后全身及肺组织的炎症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细菌入血时间及伤道和血液中细菌种类。方法将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HHE)组和常温常湿(NE)组,于火器伤后0、4、6、8、12、24h进行体温测量、伤道分泌物和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菌群分析。结果HHE组动物体温较NE组升高早,且持续高热;血液中出现细菌的时间:NE组为伤后12h,HHE组为伤后8h;菌群分析结果:两组弹道局部分泌物中均为表面菌群;血液中NE组只有表面菌群,HHE组除表面菌群外还有肠道菌群。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体温升高明显,细菌入血时间提前,肠道细菌容易入血,处理更应强调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钝性胸部创伤(BCT)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兔12只,采用BIM-Ⅱ型生物撞击机致成BCT模型,分别在伤前,伤后2、4、8、24h采血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心钠素(AN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伤后24h血浆ET-1含量进行性增高(P<0.01);ANF含量降低,伤后8h降至最低(P<0.05);TNF-α含量在伤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CT后血浆部分细胞因子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是BCT后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对兔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EC)粘附的作用及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兔,建立兔30%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丹参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于烧伤后即刻,2、4、8、16、24、48h,取血分离获得PMN,与体外培养的兔血管EC作用测定PMN-EC的粘附率,并测定各时点血浆TNF-α值。结果:烧伤后即刻生理盐水组与丹参组粘附率均升高,生理盐水组伤后4h达高峰,丹参组2、4、8、16、24、48h各时点的粘附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生理盐水组于伤后2hTNF-α开始升高,8h达高峰,48h仍高于正常,丹参组2、4、8、16、24、48h各时点的TNF-α的值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丹参能降低严重烧伤后血浆TNF-α的水平,进而抑制PMN-CE粘附,改善微循环及减轻组织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急性期血清TNF-α、IL-6和IL-10的变化。方法 分别以1%和5%牛磺胆酸钠(0.1ml/100g)胰胆管注射建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平均分为Sham(假手术)组,AEP组,ANP组3组。分别于造模后3h,6h处死8只动物,分别观察血清TNF-α、IL-6和IL-10的变化。结果 ANP组和AEP组血清TNF-α、IL-6和IL-10显著升高(均P<0.001)。造模后6h的血清TNF-α,3h和6h的血清IL-6,IL-10在ANP组均较AEP组为高(分别P<0.05,P<0.001,P<0.05)。ANP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造模后6h比3h为高(均P<0.05)。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10)起了重要的作用。IL-6有助于早期判断胰腺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湿热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湿热环境下犬肢体枪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a、CD11b的表达情况,并且对创伤区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常温常湿组CD11a、CD11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细菌记数与两者表达在时间上有相关性。结论CD11a、CD11b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能够作为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标志,两者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伤道外组织损害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降解具有促进作用的机制。方法:用TNFα处理在体、高体大鼠骨骼肌。结果:在体组TNFα处理后6h、12h比目鱼肌酪氨酸(Tyr)释放量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24h有所下降,但仍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三时相点骨骼肌泛素(Ub)含量比对照组皆有显著地增加(P<0.01)。Tyr释放量、Ub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相关非常显著(P<0.01)。结论:TNFα具有全身效应,能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骨骼肌,并通过增加Ub含量促进骨骼肌蛋白质降解。而TNFα处理后的离体骨骼肌Ub、Tyr释放量皆无显著变化,提示TNFα对Ub系统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可能还有机体其它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湿热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湿热环境下犬肢体枪伤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a、CD11b的表达情况。并且对创伤区组织进行细菌计数。结果 常温常湿组CD11a,CD11b在致伤后即刻以及伤后4h显著增高;与常温常湿组比较,高温高湿组第2峰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但下降时间提前,犬习服后可以降低第2峰的高度,并且延长其平台期,细菌记数与两者表达在时间上有相关性。结论 CD11a,CD11b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能够作为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标志,两者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伤道外组织损害的炎症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肠管火器伤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寻找有效的细胞因子拈抗剂来减轻腹部火器伤后机体的损伤以促进机体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长白仔猪42头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伤后1、2、4、8、12h和24h组,每组6只,实验各组建立猪腹部肠管火器伤模型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实验组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α在伤后12h为(94.36±10.18)ng/L,IL-6在伤后12h为(1218.35±74.00)ng/L,二者均于伤后12h达到高峰。结论TNF—α、1L-6参与了腹部肠管火器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是引起腹部肠管火器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IL -6和TNF-α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的不同时间IL-6和TNF-α的变化,探索细胞因子在肾脏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肾脏I-R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和再灌注1、4和24h时取血和肾组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缺血组及再灌注4h(R4h)和24h(R24h)组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再灌注1h组与对照组相当,但显著高于缺血组(P<0.01)。IL-6含量的动态变化在肾组织和血液中呈直线正相关(P<0.05)。肾组织中TNF-α含量在缺血和再灌注1h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TNF-α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肾脏I-R时肾组织和血液中IL-6含量随时间的推迟而降低,而肾组织中TNF-α含量在早期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温下兔肢体火器伤后器官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常温下制备兔肢体火器伤动物模型,分别于致伤前及致伤后4、8、16、24、48、72h测定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后与致伤前比较,伤后4h血清中Cr、BUN、ALT、AST、CK、LDH等酶学指标均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血清中cr在伤后4、8、16、24、48、72h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伤后8h达到高峰;血清BUN伤后8h显著升高,24h后开始显著下降。血清中ALT、AST、CK、LDH在伤后4、8、16、24、48、72h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伤后16h达到高峰。结论常温环境下兔肢体火器伤后,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具有发生早、损害严重持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郭建军  刘维永  卢春蓉  刘慧玲 《医学争鸣》2001,22(15):1381-1383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家兔胸部火器伤后各组织中TNF-α的表达,探讨其伤后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64只家兔随机均分8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用5.56mm小口径步枪距离6m射击兔右下胸第八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处造成前后胸贯通伤,经指袢排气及消毒缝闭胸壁伤口等简单救治,致伤7组家兔分为伤后0.5,1,6,24和72h,7d,30d取材组,每只均取伤肺距伤道2mm处、1cm处,邻叶中部、与伤道对应的对侧肺处、左室壁、肝肾、脑、垂体、肾上腺取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TNF-α表达。结果 伤后0.5h各组织中TNF-α表达即升高(P<0.01),6h已达高峰,持续数天,7d后降低,30d后与伤前无明显差别。不同时间组同一组织TNF-α表达定位基本相同,而表达强度有所不同。结论 家兔胸部火器伤后各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升高并与损伤时间密切相关,同一组织TNF-α表达定位基本相同,TNF-α在各组织中表达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伤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