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肥大细胞数量与雌激素受体(ER)水平及其在血管瘤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法对34例血管瘤和14例血管畸形病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血管瘤增殖期与退化期肥大细胞数量之间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R(-)与ER(++)时的肥大细胞数量之间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瘤增殖期与退化期ER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雌激素受体和ki-67在小儿血管瘤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在血管瘤增殖与退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血管瘤和17例血管畸形标本雌激素受体(ER)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血管瘤组的ER,ki-67平均标记指数均高于血管畸形组及正常皮肤组,血管瘤组中增生期亚组两标记指数均高于退化期亚组(P<0.01),血管瘤组中ER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7(P<0.05),而血管畸形组为0.40(P<0.05),结论:雌激素及其受体与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相关。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血管瘤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与雌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5例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标本的雌激素受体(ER)进行检测。结果:ER主要存在于增生期血管瘤,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消退期血管瘤(P<0.001),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血管则缺乏ER,结论: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有ER存在,血管瘤是雌激素的靶组织之一,雌激素和ER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 Ki67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0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皮肤增殖期血管瘤标本20例和软组织血管畸形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 GLUT1、VEGF、Ki67蛋白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GLUT1和 Ki67在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较强,Ki67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仅见个别细胞表达,GLUT1在血管畸形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GLUTl 和 Ki67在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EGF 在增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也高于血管畸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GLUT1、VEGF 和 Ki67在血管瘤中高表达,在血管畸形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可能有助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鉴别,其表达情况也为临床治疗血管病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小儿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28例增殖期血管瘤及22例退化期血管瘤的ICAM-1、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结果:ICAM-1在增殖期血管瘤强阳性表达,退化期阳性表达,两时期差异十分显著(P<0.01);VCAM-1在增殖期和退化期血管瘤均为阳性表达,两时期无明显差异;ICAM-1和VCAM-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均为阴性表达,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均十分显著(P<0.01).结论:ICAM-1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血管瘤组织中bFGF、PCNA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临床收集的 4 8例手术切除新鲜血管瘤标本 ,进行光镜下组织结构观察、肥大细胞计数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发现 4 8例标本中有血管瘤 36例 ,血管畸形 12例 ,其中增生期血管瘤 16例 ,消退期血管瘤 2 0例。肥大细胞数量及PCNA、bFGF表达水平在血管瘤增生期明显升高 ,与退化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织学结构有较大区别 ,同时肥大细胞计数及PCNA的检测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并认为肥大细胞、bFGF可能是影响血管瘤病理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小儿血管瘤标本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特性测定,探讨血管瘤分类、分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①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法,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分类及分期;②采用甲苯氨蓝染色法进行肥大细胞数测定;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血管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的表达.结果 ①增生期血管瘤(55例)内皮细胞增殖活跃,形成细胞团;消退期血管瘤(7例)内皮细胞减少,可见呈岛状分布的脂肪和纤维组织;血管畸形(40例)为毛细血管、小动脉、静脉的异常扩张,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②增生期血管瘤肥大细胞计数为33.30±18.66,高于消退期的26.16±19.09(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的7.27±13.01(P<0.01);③PCNA在增生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42.9%,血管畸形仅为22.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E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42.9%和5%,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FGF在三种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9.6%、100%和25.1%,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与血管瘤组织纤维变性及导致血管瘤自然消退有关.PCNA、VEGF与bFGF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较准确与实用的指标,可作为诊断增生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抑或血管畸形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及其合与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CNA、ER和P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标本,结果:Bcl-2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0%和40.75,Bcl-2高表达与肿瘤体积小,肿瘤增殖活性低,ER、PR阳性显相关;P53高表达与肿瘤增殖活性高,ER、PR阴性显性相关(P<0.05或P<0.01)。Bcl-2与P53表达之间呈显负相关(P<0.01)。Bcl-2^ /P53^-较Bcl-2^-/P53^+肿瘤体积小,肿瘤增殖活性低,ER、PR阳性率高(P<0.05或P<0.01)。Bcl-2^ /P53^+较Bcl-2^-/P53^+肿瘤体积小,PR阳性率高(P<0.05)。结论:Bcl-2高表达、P53低表达与乳腺癌好的预后因素相关,预后以Bcl-2^ /P53^-为最佳,Bcl-2^-/P53^+最差,Bcl-2^ /P53^+似较Bcl-2^-/P53^-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儿血管瘤雌激素受体(ER)、血管内皮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收集小儿血管瘤标本100例,术前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血管瘤,后均行手术治疗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血管瘤65例(增生期血管瘤28例,消退期血管瘤37例),血管畸形35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采用Philips i U 22高水平的图像分析仪器,观察小儿血管瘤ER、VEGF、b F-GF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0例小儿患者中,毛细血管瘤34例,蔓状血管瘤37例,海绵状血管瘤39例;ER的阳性表达主要在血管瘤细胞的细胞核,VEGF、b F-GF阳性表达主要在细胞的细胞质;ER、VEGF、b F-GF在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瘤中增生性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退化性血管瘤中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中ER、VEGF、b F-GF阳性表达率两两之间具明显的正相关,ER与VEGF之间r=0.76,P=0.000,ER与b F-GF之间r=0.81,P=0.000,VEGF与b F-GF之间r=0.56,P=0.001。结论:小儿血管瘤中ER、VEGF、b F-GF高表达并且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指数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和凋亡状态与皮肤血管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方法 :依据Mulliken的分类标准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皮肤血管瘤标本 4 0例及皮肤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组织 2 0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末端标记技术 (TdT 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 ) ,检测 4 0例不同时期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及 2 0例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状态 ,并对凋亡和增殖细胞的阳性细胞数进行计数。结果 :4 0例皮肤血管瘤标本中有增生期 2 0例 ,退化期 2 0例。 2 0例增生期皮肤血管瘤平均增殖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及平均凋亡指数与平均增殖指数之比与 2 0例退化期皮肤血管瘤平均增殖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及平均凋亡指数与平均增殖指数之比比较 ,经配对t检验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增生期皮肤血管瘤平均增殖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及平均凋亡指数与平均增殖指数之比与正常皮肤血管瘤平均增殖指数、平均凋亡指数及平均凋亡指数与平均增殖指数之比比较 ,经配对t检验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和凋亡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和退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血管瘤发生、发展和退化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与血管瘤增生退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40例增生期血管瘤、30例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受体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FGF受体以增生期血管瘤含量最多;退化期血管瘤单个FGF受体阳性细胞上所含受体的量多于增生期血管瘤。结论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FGF的功能活性强于退化的期血管瘤:FGF与血管瘤的增生退化过程有密切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皮肤血管瘤组织中TGF-β1、CyclinD1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GFβ1、CyclinD1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其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CyclinD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退化期血管瘤内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CyclinD1表达水平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增生期和退化期TGFβ1和CyclinD1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TGFβ1、CyclinD1通过影响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管瘤组织中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cl 2与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对临床收集的49例血管瘤标本(包括增生期血管瘤27例,退化期血管瘤22例)以及正常皮肤对照 5 例进行 Bcl 2 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发现Bcl 2在血管瘤增生期的表达高于退化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Bcl 2 可能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的异常过度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在婴幼儿血管瘤增殖、消退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52例(按Takahashi等的标准分类,其中增生期A组30例,消退期B组22例)、血管畸形16例、正常包皮皮肤15例中的表达水平。所有资料应用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及正常皮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LIFR、CD133、Ki67阳性细胞率与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FR与CD133、Ki67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LIFR的表达与血管瘤的增殖与退化过程有着密切关系;②CD133表达阳性的细胞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③LIFR与CD133、Ki67三者在小儿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相互调节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21与FasL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血管瘤组织中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P21ras与FasL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时期皮肤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织P21ras与FasL的平均光密度及其阳性面积率。结果:P21ras在血管瘤增生期的表达与退化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sL在增生期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化期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21ras与FasL在血管瘤的生长中起促进增殖作用,并且二者之间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在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过敏性肺炎的特征。方法分析另16例哮喘,15例慢支,16例过敏性肺炎患者的BALF中细甩分类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DR进行了测定。结果:哮喘患者BALF中嗜酸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HLA-DR明显高于慢支和肺炎组,过敏性肺炎的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