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GST)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患者36例,其中,16例行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FTR),2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组织病检。结果: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肾素活性在肾上腺占位病变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因肾上腺占位于内分泌科住院后又于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29例,其中无功能瘤67例,嗜铬细胞瘤53例,库欣综合征55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36例,神经节细胞瘤18例,比较不同病因患者术前立位肾素水平.结果 嗜铬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的肾素水平明显高于无功能瘤、库欣综合征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P<0.0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水平最低(P<0.01),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患者之间的肾素水平,库欣综合征与无功能瘤患者之间的肾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立位肾素活性明显受抑,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的立位肾素活性明显升高,而库欣综合征的患者肾素活性与无功能瘤患者无明显差异,因此立位肾素活性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及神经节细胞瘤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胃间质瘤合并胃癌的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以及随访资料。方法对韩国延世大学外科部1999年7月~2011年8月期间术后病理明确胃间质瘤合并胃癌的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胃间质瘤合并胃癌的患者中,男5例,女3例,中位年龄68.5岁。所有的患者均成功施行胃癌的根治切除,在32.8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有6例患者(75.0%)保持无瘤生存状态,另2例患者(25.0%)出现胃癌远处转移。结论在本组随访中,合并的胃间质瘤病理均未发现高恶性风险度,且随访期间无间质瘤复发,而胃癌的复发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在这类胃间质瘤合并胃癌患者中,手术切除和后期治疗、随访观察主要依据胃癌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效果。方法本组38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治疗,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时间(70.47±5.9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1±6.75)m 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2±1.60)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17阳性率为94.74%,CD34阳性率为89.47%,SMA阳性率为52.63%;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效果明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治疗的97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97例原发GIST患者,其中58例胃间质瘤中,行胃部分切除44例、近端胃切除6例、远端胃切除5例、全胃切除1例、姑息手术2例;19例小肠间质瘤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7例、姑息手术2例;7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姑息手术1例;6例结直肠间质瘤中,行结直肠部分切除5例、姑息手术1例;7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7.22%(7/97)。腹腔镜手术占6.19%(6/97)。结论 GIST发病部位多样,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的护理体会及经验,为临床行微创手术后患者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胃间质瘤患者在全麻下行经内镜下胃间质窘切除术,术前做好患者心理、物品准备;术中准确配合手术;术后密切监护病情,预防术后并发症出现.结果:成功切除胃间质瘤21例,21例术后4~6天出院;.出院后6个月及1年随访.结论:高质量的护理配合促进经内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8.
Meigs综合征2例(附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eigs综合征(Meigs’syndmme)是一种少见的妇科合并症。1937年由Meigs首次进行了正式的描述,表现为卵巢良性实体肿瘤合并胸腹水,当肿瘤被切除后,胸腹水迅速消失。肿瘤类型包括纤维瘤、纤维上皮瘤、泡膜细胞瘤、颗粒细胞瘤、硬化性间质瘤。而其他病理类型的盆腔良性包块合并胸腹水的病例也被不断发现,如卵巢良性畸胎瘤、黏液性囊腺瘤、盆腔血管瘤、子宫平滑肌瘤及输卵管乳头状瘤等,  相似文献   

9.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0.
报道一例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apillon-Lefevre综合征)患者发生眼表鳞状瘤,干预性病例报道。14岁男性患者,右眼角膜缘一肿物渐进性生长2个月,其肘部、膝部和足部皮肤鳞状红斑及牙周组织有损害提示Papillon-Lefevre综合征。采取角膜缘肿瘤切除活检和皮肤活检。角膜缘肿瘤组织活检提示为边界清楚的原位癌,皮肤组织活检提示表皮过度角化、增生,周围血管浸润,符合Papillon-Lefevre综合征表现。Papillon-Lefevre综合征患者发生眼表鳞状细胞瘤,以往文献无类似报道。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的眼表鳞状瘤表现@Murthy R. @Honavar S.G…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丘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ganglioglioma,GG)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丘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丘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偏身运动感觉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2.5岁。6例肿瘤镜下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3例出现对侧肢体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加重。6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2例恢复正常工作,3例生活可自理,1例间变性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患者复发后死亡。结论丘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间变性神经节胶质细胞瘤预后差,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 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原发性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小的胃间质瘤 (≤ 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并倾向于向腔内生长 ;大的胃间质瘤 (≥ 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或趋于模糊 ,出血、囊变、坏死显著并倾向于向胃腔外生长 ;中等大小的胃间质瘤 (>5~ 10cm)CT表现与大的胃间质瘤相似。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CT对于胃间质瘤的检测和对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现 (如密度、强化等 )的显示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良、恶性间质瘤CT表现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胃间质瘤、16例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并对其CT表现进行对比,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合并溃疡、强化程度、肿瘤内部坏死囊变程度(增强均匀性)、有无肝转移、周围浸润及合并感染等情况。结果胃良性间质瘤和恶性胃间质瘤在肿瘤形态、坏死囊变(增强均匀性)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肿瘤大小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0.05);生长方式、肿瘤强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恶性间质瘤并可发生溃疡、坏死囊变后合并感染、腹部脏器(主要是肝)转移及周围浸润及少见的淋巴结肿大等。结论胃良性间质瘤与胃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上存在多方面差异,熟悉其CT表现差异有助于在术前对两者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5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18.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镜联合在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胃间质瘤2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0±30)min,术中出血(20±5)ml,术后住院时间(6±2)d,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胃镜联合切除局限性胃间质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目前治疗局限性胃间质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术对胃间质瘤(GST)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科行腹腔镜下GST切除术患者100例,均行楔形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全部病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5分钟,住院7天,术后恢复顺利,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腹腔镜下GST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