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3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2(IL-3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2例RA患者,根据活动度积分(DAS28)分为高活动组(DAS285.1)55例、中低活动组(2.6≤DAS28≤5.1)52例和缓解期组(DAS282.6)45例。选取同期60例非RA结缔组织病患者作为非RA组,选取同期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五组研究对象血清IL-32、TNF-α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IL-32、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高活动组PBMC中IL-32、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血清IL-32、TNF-α水平最高,其次为中低活动组;非RA组的血清TNF-α水平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非RA组和对照组PBMC中IL-32、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和血清IL-3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和PBMC中的IL-32、TNF-α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指标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RA患者表现为外周血IL-32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程度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了IL-32可能在RA的活动性增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评价RA病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鼠胚NSC,用同时携带NT-3和GFP的lentivirus转染构建工程化NSC:用荧光显微镜、鼠胚背根神经结培养(Dorsal Root Ganglion,DRG)、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基因工程NSC的转基因表达.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几乎100%的工程化NSC表达GFP;DRG培养和Western blot检测到基因工程化NSC能高效分泌NT-3蛋白.结论:以Lentivirus为载体,构建同时携带并稳定表达GFP和NT-3的基因工程化鼠胚NSC是可行的,可为脊髓损伤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3.
脊髓是许多神经发挥作用的中介通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继发的病理生理效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功能的丧失,造成组织器官功能的障碍,因而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到目前为止,虽然修复人类损伤脊髓的目标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但自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首次成功地进行腺苷脱胺酶缺乏的基因治疗以来,基因治疗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且基因治疗在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为  相似文献   
4.
脊髓是许多神经发挥作用的中介通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及其继发的病理生理效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功 能的丧失,造成组织器官功能的障碍,因而具有相当高的致残 率和死亡率。到目前为止,虽然修复人类损伤脊髓的目标仍然 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但自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首次成功地进行腺苷脱胺酶缺乏的基因治疗以来,基因治疗已 成为当前生物医学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且基因治疗在 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中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为 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近年来对脊髓损伤治疗 的基因治疗方法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机制:从1928年Cajal在其出版 的专著《神经退变与再生》中提出成年哺乳动物的CNS在受 损后缺乏有效的再生能力,并认为这是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原发性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小的胃间质瘤 (≤ 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并倾向于向腔内生长 ;大的胃间质瘤 (≥ 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或趋于模糊 ,出血、囊变、坏死显著并倾向于向胃腔外生长 ;中等大小的胃间质瘤 (>5~ 10cm)CT表现与大的胃间质瘤相似。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 ;CT对于胃间质瘤的检测和对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现 (如密度、强化等 )的显示很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方便收集2011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采用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的56例(61条患肢)脉管炎患者及60例(81条患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观察术后患者行走和患肢缺血状态、疼痛、皮肤等情况。结果142条患肢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26例剧烈静息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静脉搏动良好,肢端循环显著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67例手术后患肢末梢即由青紫色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坏疽足趾脱落,残端完全愈合,踝上大隐静脉触及搏动。结论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7年187例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128例病人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3个月(6~24个月)。5例发生内固定失效、钢板断裂,需要重新固定植骨。3例延迟愈合,Ⅱ期植骨。其余骨折均愈合。4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晚期出现肢体短缩,范围1~2.5cm。8例因骨折愈合后膝关节屈曲小于90°需要行松解手术。各内固定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够恢复解剖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的功能。4种内固定都能起到较好治疗效果,手术适应证选择得当和内固定材料的规范操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与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开放式组,对比两组骨性融合率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Ankle Hindfoot Scale)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微创组骨性融合率为80.0%,高于开放式组的3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骨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微创组评分明显高于开放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在提高早期骨性融合率及减轻疼痛方面较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蔡培强  邵玉凯  蔡培素 《骨科》2017,8(3):200-202,206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79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史、残腔以及内固定物植入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93例脊柱手术病人中,切口感染病人18例(迟发2例),感染率为2.27%.与术后切口未感染病人相比,术后切口感染病人年龄明显偏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75、6.35;P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5.31,P=0.02)、糖尿病病史(χ2=4.65,P=0.03)和内固定物植入(χ2=4.31,P=0.04)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以上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性(OR=2.875,P=0.021;OR=2.609,P=0.031;OR=2.625,P=0.038).结论 年龄、糖尿病病史和内固定物植入对脊柱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这些病人应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患者793例,统计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切口感染患者与切口未感染患者相关指标,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93例脊柱手术患者中,切口细菌感染患者18例,感染率为2.27%。同时,与术后切口未感染患者相比,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年龄明显增大,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t=6.38,2.75,6.35;P<0.05)。与年龄≤50岁的患者相比,年龄>50岁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5.31;P<0.05)。与有糖尿病史的患者相比,无糖尿病史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4.65;P<0.05)。与有侵入性操作患者相比,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4.31;P<0.05)。通过对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年龄、糖尿病史以及侵入性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P<0.05)。讨论 年龄、糖尿病史和侵入性操作对脊柱手术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