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立健  沈其君  邹鸣飞  白瑞  林杰 《医学争鸣》2005,26(23):2195-2197
目的:定量评价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家庭对合作医疗的支付能力.方法:数据来源于宁波市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结果: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为2692元,其中食品的基本消费需求为1554元,由此可得出:5%的家庭对合作医疗完全无支付能力,约12%的家庭经调整消费结构后,对合作医疗可有一定的支付能力,83%左右的家庭完全具有对合作医疗的支付能力.结论:适当提高合作医疗中农村居民的个人筹资标准;政府要加大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增加对特困人群的经费支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市城乡居民经济状况、卫生条件及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情况。方法:采取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所设计的统一问卷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结果:城市经济、卫生条件均好于农村,农村绝大多数住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结论:城乡之间存在卫生条件差异,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正在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内蒙古西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3个乡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用Stata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住院率为31.58‰;住院病人的住院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县/市/区医院;住院人口中90.77%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住院率为30.52‰;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为65.43%,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结论:调查对象住院服务利用率较低;经济原因依然是影响内蒙古农村地区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居民利用住院服务起到了推动作用;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无任何医疗保障,影响其住院服务的利用;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不良。建议:继续深化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评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东、中、西部9县27乡81个村的2310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最终选取有效样本2276人.结果 该区域农村居民对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整体评价结果相似,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高,对医疗设施、药品使用、医疗水平评价较低;对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医疗设施评价较高,对药品使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低;农村居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评价均较低.结论 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整体评价不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惠州市惠城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为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配置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乡居民2000户,共计7218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身体健康状况、医疗保障形式、居民健康知识需求、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等。结果城区居民总患病率较农村居民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居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高血脂、痛风患病率较农村居民显著增高,而农村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患病率则较城区居民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居民对于饮食指导的需求率较农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对于健康咨询、定期体检及家庭卫生与保健的需求率较城区居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城区居民应加强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对农村居民应重点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孟彦辰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1):3842-3845
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建立起以新农合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了"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现存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政府主导的医疗救助制度有待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在资金上面临巨大压力、法制化进程不顺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未来应当建立起多元主体的医疗救助模式,为空巢老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高新农合的统筹层次,为全国性的立法不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河北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情况。方法采取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确定5998户的20529城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用统一规格的调查表进行询问调查就医可及性情况。结果城市住户离基层卫生组织距离在1公里之内的占88.64%,农村占87.57%;调查前1年叫过救护车的住户城市占2.1%,农村占0.8%;没有医疗保险的居民,城市为87.86%,农村为98.67%;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占15.96%,农村仅为0.16%;城市购买商业保险的人口占7.29%,农村占4.85%;购买商业保险的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年支付988.07元,农村居民支付221.67元;农村家庭愿意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占68.8%;结论城乡居民到基层卫生组织看病较为方便;农村叫救护车后平均24.7分钟才能到达,可见医疗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在农村应建立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铜梁县级医疗单位门诊患者卫生服务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示范县铜梁县居民就医的基本情况、就诊费用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现状,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调查门诊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就诊原因、科别、费用,采用统计描述和逐步回归方法处理资料。结果:门诊患者以初中以下学历、务农及无业、失业者为主;以消化、泌尿生殖、循环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其中自费患者占90%以上的;其主要就诊原因为注重医疗机构技术和服务态度的好坏及是否有信赖的医生。结论:县医院应该加强医疗设施等硬件方面投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网络,这将会对农民看病行为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该项制度促进了参保农民的积极就医行为,但就医次数并无明显增加,对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就医行为影响也不同。同时也揭示该项制度对解决农民疾病风险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符合农村居民就医的主观需求,需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进行补偿结构设计,并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平视域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建平 《医学与社会》2011,24(12):38-41
追求公平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基本动力和价值取向。虽然新农合对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扭转因制度空缺导致的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更广阔的视域审视其公平性,还有诸多缺失和不足。在外在公平性方面,与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近发展阶段的农村人口社会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巨大,也与当前国内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有较大差距。在内在公平性方面,存在诸如农村流动人口获得医保的公平性、缴费的公平性和补偿方案的公平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忠县农村居民,尤其是其中的弱势人群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寻求获得有效服务的途径,为贫困农村卫生改革制定相关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访谈的调查方式,调查了忠县的3个乡镇的24户农村居民,并结合重庆市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忠县农村居民中,经济收入低下,疾病意识差是阻碍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结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加强农村的医疗卫生知识的宣传、是提高该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常刚  陈建昌  路鱼涓  刘志远 《重庆医学》2011,40(34):3487-3488,3491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云阳县6镇4乡农村居民共计1 850人开展问卷调查,以1 023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农村居民在身体不适时会选择立即就医,但其利用的医疗资源水平较低,会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医疗机构(更倾向专业水平较高、服务态度良好的医疗机构)。由于文化程度低农村居民无力对药品进行自主选择。结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价格、自感健康状况、家庭地位、合作医疗制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13.
乡村医生作为农村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承担了农村居民预防保健的重要任务,所以,乡村医生学历层次需求的确定、乡村医生的退休和更替、乡村医生技术素质要求的提高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重要组成,也是医学类院校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确定农村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是政府对医学类院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计划的确定、医学类院校的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的科学性、所选教材的适用性以及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安徽省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现状的信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调查问卷通过来自农村、区域分布广泛的本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于2015年利用寒假返乡机会、随机调查其家庭周围的约10户村民,共收集有效问卷739份,分析指标为就诊满意度和对当地基层医疗服务提供者信任程度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农村居民感觉到就诊不方便者占54.13%,认为在就诊过程中存在至少1项“不方便”者高达74.70%。其中,“不方便”主要是“候诊时间和候诊秩序(38.29%)” “医生的形象、态度和水平(35.86%)” “收费的合理性和适宜性(33.42%)”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对医疗机构提供者信任程度不仅与调查对象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住房面积大小和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有关,提示社会、经济和行为因素间接地影响了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现状的信任程度。 结论 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提供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均不高,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直接相关,而且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明生活方式及和谐社会环境等系统工程建设间接地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全民健康覆盖内涵,分析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现状、公平性差异,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山东省部分)居民数据(12 006户家庭,33 060例居民,其中城市6 006户家庭,10 391例居民,农村6 000户家庭,22 669例居民),结合收入5分法,比较不同城乡类别、收入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及其公平性。结果 城市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低于农村居民(P<0.05);两组居民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住院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两周患者就诊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升高(P<0.05);城市不同收入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公平性分析发现,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上方的指标分别是城乡两周患病〔集中指数(CI)=-0.091 5〕、农村两周患病(CI=-0.117 9)、城乡慢性病患病(CI=-0.118 4)、农村慢性病患病(CI=-0.168 2)、城市两周就诊(CI=-0.006 4)、城乡/城市/农村住院利用(CI值分别为-0.094 1、-0.001 5、-0.112 4);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下方的分别是城市两周患病(CI=0.012 9)、城市慢性病患病(CI=0.006 4)、城乡/农村两周就诊(CI值分别为0.062 5、0.080 0)。结论 农村低收入居民两周卫生服务需要高于高收入居民,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两周就诊公平性差于城市。仍需强基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弥合城乡差异,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获得性。应继续细化医疗保险补偿对象的划分,重点提高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补偿水平,加强该人群疾病风险保护,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负担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常州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情况。方法采用立意抽样调查,询问常州市城乡居民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费用、可及性、服务态度、与医生的熟悉程度以及医疗技术五个维度上的评价,对基层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意愿,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参与程度等。结果居民对基层机构在费用、可及性、服务态度、与医生的熟悉程度四个维度的评价最好;90%以上的居民对基层机构所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意向较好;86.00%的居民曾较好地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所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论基层机构已具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要的特征,居民对基层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接受情况较好,但城乡居民间存在差别,基层机构和部分服务还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情况,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和结论:1334人(13.7%)最近两周内身体不适,2208人(22.7%)自评健康状况好;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及最近一年医药费用是保护因素。两周内患病1334人中只有559人(41.68%)就诊,未就诊主要原因是没钱、服务质量差、自我医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不同,两周就诊率不同;影响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对新农合规定的医疗机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Health care preferences in a country tow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S: To identify the preferences of rural Australians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to relate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general and preventive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particular to their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gree of geographic access to available services. DESIGN: Both an interview and a delivery-and-colle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conducted. The 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preferences for a set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SETTING: The study area comprised the small rural settlement of Nyngan, and the surrounding farming lands in the Bogan Shire, New South Wales. PARTICIPANTS: A random sample of 20% of residents was surveyed in October 1989.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 the absence of any studies on the attitudes of rural Australians towards health care services, no a priori hypotheses were formulated. Both the rank order of preferences and a preference interval show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references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e overwhelming importance attributed to curative medical services compared to those oriented to preventive health care. In particular,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doctor are indisputably the most highly valued of all health care services. The attitudes of rural residents to particular preventive services varied, with those services most relevant to immediate needs being the ones most highly valued. CONCLUSIONS: The felt need for health care among country people centres on the adequate provision of doctors and hospitals; preventive services which address the longer-term health care needs of country people may best be provided by closely integrating them with curative medical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都江堰市地震灾后居民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灾区都江堰市居民医疗需求的变化以及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为灾后紧急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地震灾后的相关知情人进行访谈和灾区居民的入户调查,分析灾后的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不同,收入越低的居民自感健康状况越差;灾后经济收入的减少成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结论:地震灾后都江堰市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医疗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 ,尤其是其中的弱势人群医疗卫生需要量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访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 2 94 3人。结果 :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P <0 0 5 ) ,两周患病率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 1 8倍 ,两周就诊率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婴幼儿、老年人及特困人口的医疗需要量高于其他人群。老年人相对于其高需要而言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不同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率非贫困人口最高 ,贫困人口次之 ,特困人口最低。结论 :与全国农村相比 ,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状况呈现出高需要、低利用的特点 ;老年人、特困人口是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