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已得到公认,其在血糖控制方面的作用勿庸质疑.最近研究表明,罗格列酮还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β细胞结构,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防止β细胞数量减少.此外,罗格列酮在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以及糖尿病肾病方面也显示出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胰岛素增敏剂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30例. 结果 本组30例病人中,FBS、2hPBS、TG、TC、HbA1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胰岛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可作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减少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的一线药物和药物联合治疗中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增敏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大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糖尿病的主线,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明显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具有抗胰岛素抵抗作用,故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其中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为代表,作用强,肝毒性低。本文就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马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自发性Zucker fa/fa(ZF)大鼠评价胰岛素增敏剂药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确定入组标准、检测指标、评价标准.方法 20只雄性ZF大鼠按照体质量均一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10只Zuckerfa/?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罗格列酮组以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作为阳性药物,6 mg/kg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水.结果 罗格列酮能明显降低大鼠的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水平(P<0.05);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结果 表明,能明显提高罗格列酮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与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胰腺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罗格列酮能缓解大鼠胰岛细胞的增生肥大.结论 以ZF大鼠模型评价胰岛素增敏剂药效时,选用7~8周龄自发性ZF雄性大鼠,以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4 ng/ml为纳人标准,以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血清胰岛素水平与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结果 为评价指标,由此方法 建立的动物模型可用于评价胰岛素增敏剂的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文杰 《中外医疗》2007,26(20):9-9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为期40周的罗格列酮治疗观察,单用二甲双胍组27例;合用磺脲类加二甲双胍组33例.均接受罗格列酮4mg/片,晨服.结果 2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胰岛素、胰岛抵抗指数(IR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9例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马来酸罗格列酮4 mg/d,进行为期24周的用药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也下降0.9%(P〈0.05),胰岛素用量减少14 U(P〈0.05)。结论2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使高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同时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二者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致病性炎症因子破坏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保护作用是否呈PPARγ依赖性.方法 用致病性炎症因子IL-1β和IFN-γ处理NIT-1胰岛β细胞株,建立β细胞的炎症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对炎症所致β细胞损伤的作用.使用流式细胞仪用Annexin V-FITC/PI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胰岛索分泌能力.同时用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和PPARγ-SiRNA阻断PPARγ,观察对各组细胞的影响.结果 1)10 μmol/L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显著性减少致病性炎症因子引起的β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13.99%和16.67%vs 51.33%,P<0.01);1 μmol/L和20 μmol/L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亦可减少β细胞凋亡,其中以10uM干预浓度保护作用最明显;2)IL-1β/IFN-γ组细胞的胰岛素浓度由正常对照组的8.5±0.6ng/ml下降至3.6±0.5ng/ml;而10 μmol/L的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处理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有所恢复,可达6.8±0.7ng/ml、5.9±0.9ng/ml(与炎症因子组相比,P<0.01).3)使用GW9662和PPARγ-SiRNA特异性阻断PPARγ后,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的保护作用几乎100%消失.与IL-1β/IFN-γ组的β细胞凋亡和胰岛素分泌水平相似.结论 格列酮类药物可以通过PPARγ依赖性机制保护致病性炎症因子对β细胞的损伤,减少β细胞凋亡,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8.
噻唑烷二酮(TZD)类胰岛素增敏剂是一类特定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抗糖尿病药物,通过提高脂肪和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作用增强,从而改善血糖控制,并延缓β细胞功能减退。马来酸罗格列酮片(商品名文迪雅)是一种强力TZD,其传统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单用罗格列酮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对于血糖控制不佳者,可与二甲双肌或磺酰脲类药物联用。2003年2月27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罗格列酮的一项新适应证,即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用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有关,早期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及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使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改善,延缓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展和稳定糖尿病病情.以罗格列酮(文迪雅)、匹格列酮(艾可拓)和吡格列酮(瑞彤)为代表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在临床显示出良好的胰岛素增敏和血糖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罗静思 《广西医学》2010,32(5):592-595
通过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开发胰岛素增敏剂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罗格列酮为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m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的激动剂,  相似文献   

11.
郁秋荣 《苏州医学》2004,27(1):22-23
罗格列酮(Avandia,商品名迪雅,葛兰素史克公司产品)是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由于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还可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产生有益影响,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本对我科经饮食运动治疗和(或)合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36例2型糖尿病患,分别加用罗格列酮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完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月平  黄秋菊 《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262-1262,1218
文迪雅(马来酸罗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胰岛素的增敏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作用。我们采用文迪雅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观察其降糖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胰岛素联合文迪雅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2例新诊断2型DM患者分为两组。单用组42例,单用胰岛素治疗;联用组26例,胰岛素加罗格列酮联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做口服糖耐量(OGTT)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0、30、60、120、180min血糖(BG)、C肽(CP)水平等,根据结果计算△CP30/△BG30等。评估胰岛素治疗对新诊断2型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价值。结果两组均使FBG、2hPBG、HbA1c水平明显下降,且联用组显著优于单用组(P<0.01)。两组均可改善△CP30/△BG30;联用组△CP30/△BG30明显增加,显著优于单用组(P<0.05)。结论对于新诊断2型DM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衰减的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可明显降低血糖,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改善,如果胰岛素与胰岛素增敏剂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瘦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0例超质量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前、后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正常体质量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胰岛素增敏剂治疗3个月后,患者胰岛素及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都能降低瘦素水平,其中二甲双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吡格列酮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跃忠  宋作珪  单江 《浙江医学》2002,24(5):320-320,F003
胰岛素抵抗和 β 细胞功能衰竭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 细胞功能 ,自然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目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hiazolidinediones,TDs)是一类新型的胰岛素增敏剂 ,能明显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 ,其单独或与磺酰脲等降糖药合用 ,能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及相关代谢紊乱。该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噻格列酮(Ciglitazone)、曲格列酮 (Trog1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 (Pio…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的认知水平、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eptide,Aβ)和Tau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AD模型认知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AD动物模型,并用罗格列酮处理动物,第1次手术后21 d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学习和记忆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Tau、磷酸化Tau(phosphoTau,pTau)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β40和Aβ42在大脑的沉积。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AD大鼠的认知能力(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罗格列酮能增加IDE的表达(P=0.028)、降低GSK-3β的活性(P=0.012)、减少Tau的磷酸化水平(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处理的大鼠,其大脑皮质Aβ40和Aβ42的沉积量均较模型组减少。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AD动物的认知能力、Aβ的沉积和Tau的磷酸化,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IDE和GSK-3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联合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科诊治的空腹血糖(FBG)≥11.1mmol/L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4次/d三短一中胰岛素强化治疗。4周后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口服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15mg/d,B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8周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采用稳态模型(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以HOMA-β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FBG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HOMA-IR和HOMA-IAI改善好于B组(P〈0.05),A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增敏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机体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对胰岛素的作用抵抗和(或)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饮食控制和适当活动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和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文迪雅)是一类新的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胰岛素抵抗并改善β细胞功能,笔者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和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的降糖效果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罗格列酮治疗观察,包括单纯饮食、运动锻炼未用药组14例;单用二甲双胍组15例;合用磺脲类加二甲双胍组27例.均接受罗格列酮4mg/片,晨服.结果3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下降.结论罗格列酮是胰岛素增敏剂,有明显的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胰岛素抵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AD动物模型的认知水平、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eptide,Aβ)和Tau的影响,并探讨其改善AD模型认知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侧脑室(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AD动物模型,并用罗格列酮处理动物,第1次手术后21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动物的学习和记忆水平;采用western-blot检测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ese-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Tau,磷酸化Tau(pTau)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β40和Aβ42在大脑的沉积。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AD大鼠的认知能力(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罗格列酮能增加IDE的表达、降低GSK-3β的活性、减少Tau的磷酸化水平(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罗格列酮处理的大鼠,其大脑皮质Aβ40和Aβ42均明显减少。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AD动物的认知能力、Aβ的沉积和Tau的磷酸化,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的IDE和GSK-3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