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军委 《中原医刊》2009,(12):23-2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忽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脂的影响。方法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IDL—C)。结果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CRP和TC、TG及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PR水平增高,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脂和CRP,升高HDL—C。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AC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及阿托伐他汀组(n=40)。常规治疗组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不使用其他调脂、抗氧化药物、非类固醇类消炎镇痛药物;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4周。测定治疗前后CRP、血脂,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40)比较。结果ACS患者CRP升高,TC、TG、LDL—C升高,治疗后两组CRP均有下降,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CRP降低更明显(P〈0.01),且CRP变化幅度与其降脂幅度呈明显相关性;ACS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下降,阿托代他汀组分别下降了15%、6%、16.4%,HDL—C升高达5.0%;阿托伐他汀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通过降低CRP水平而起到稳定斑块、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2010,21(15):12-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经临床诊断ACS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ACS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调脂药物;治疗组除给予ACS的一般治疗外,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HDC—C、LDL—C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RP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下降39.82%和32.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患者能够使CRP显著下降,说明他汀类早期应用有抗炎、稳定斑块及防止斑块破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影响。方法 测定AC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CRP与LDL、HDL、TC、TG含量变化。结果 ACS患者CRP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降脂治疗后4周CRP浓度比治疗前降低,P<0.01,但仍 比正常对照组高;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能够使TC、LDL-C及TG分别下降28.9%、26.9%18.6%,HDL-C较前增11.5%。结论 辛伐他汀有良好的调脂效果,并可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该院心内科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的7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 mg/d;连续用药4周。分别测定服药前、服药4周后患者血脂指标、CRP,比较两组患者血脂、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均较治疗前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治疗后血脂CRP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氟伐他汀治疗ACS,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TC、TG、LDL-C、CRP水平,升高血清HDL-C水平。  相似文献   

7.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冠心病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QN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超敏CRP、血脂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超敏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胆固醇(HDL-C)有明显升高(P〈0.01),而丙氨酸转氨酶、肌酐、肌酸激酶无明显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不仅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血清超敏CRP,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符合ACS诊断46例,随机分成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并设健康组作为对照。分别在治疗前后(入院第2天)和治疗后4周清晨空腹抽肘静脉血5mL,应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结果ACS患者CRP、TC、TG、LDL含量明显升高,而HDL明显降低,与健康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辛伐他汀治疗组CRP、TC、TG、LDL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而HDL水平明显回升(P〈0.05)。结论ACS患者存在急性期反应,辛伐他汀干预后不仅降低血脂,而且能够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符合标准的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10mg/d阿托伐他汀组和20mg/d阿托伐他汀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RP、血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除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外,同时具有抗炎、降低UA作用,其降低CRP〈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20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观察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和治疗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血清CRP、TC、LDL—C、T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有降低血脂作用.亦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氟伐他汀后对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将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 40mg ,qn ,连续 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结果 :治疗组HS -CRP、TC、TG、LDL -C不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较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 ,HS -CRP下降尤为明显 (P <0 .0 0 1) ,HDL -C较治疗前略有上升。对照组HS -CRP也明显下降 (P <0 0 5 ) ,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除调脂外 ,还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RP浓度 ,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早期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时间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小玲  叶青  周俊岭  严激 《安徽医学》2010,31(5):496-497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Us-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24周检测Us-CRP和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34例Us-CRP进行对比。结果 ACS患者治疗后4周、12周、24周后U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胆固醇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坚持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ACS能提高患者降脂治疗达标率,且持续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冠心病及等危患者高脂餐后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短期内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方法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d)及安慰剂,治疗前和1周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检查空腹和餐后4h血浆CRP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餐后的血浆CRP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空腹时明显升高(P〈0.05)。1周后,常规治疗组的空腹和餐后血浆CRP与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氟伐他汀组的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CR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血浆CRP浓度降低与血脂的降低无显著相关。结论短期氟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及等危患者高脂餐后升高的CRP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法他汀(10和40mg)治疗1周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方法对住院确诊为ACS的62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常规治疗组(20例),不接受任何调脂治疗。阿托法他汀治疗组:分别接受10mg(21例)和40mg(21例)阿托法他汀治疗7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CRP、TC、TG、LDL-C和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7d后,10mg阿托法他汀组CRP、TC、TG和LDL-C均有所下降。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40mg阿托法他汀治疗组则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间CRP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3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大剂量阿托法他汀治疗7d后,可明显控制血浆炎症因子CRP,从而有利益于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16.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及雷米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及30d干预后患者血清CRP和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对照组与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水平无明显降低(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血脂水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4组ACS患者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CRP水平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用雷米普利组CRP水平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cRP水平与TC、LDL-C水平的变化无相关性。结论:ACS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有关,在ACS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迅速降低血清CRP和血脂水平,且这是一种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入选82例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强化治疗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强化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空腹采血,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进行分析.结果 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Hey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血清hsCRP、Hey及LDL-C浓度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 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更好地降低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周红 《河北医学》2013,(8):1144-114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血清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50例和立普妥组50例。用瑞舒伐他汀10rag,立普妥20mg,两种药物每日一次,每次分别为10—20mg,持续6周。观察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改变。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hs—CP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146,10.104,10.862,22.05,P〈0.05);两组治疗后HDL—c含量较治疗前上升(t=7.448,P〈0.05);各指标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脂蛋白(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5.33,P〈0.05),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血清hs—CRP和LP(a)呈正相关(r=0.54,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更有效地发挥抗炎及降低血脂功能,hs—CRP和LP(a)可能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瑞舒伐他汀对P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HD)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CHD患者PCI治疗后的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61例经PCI治疗的CHD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20mg组(n=31)和瑞舒伐他汀治疗80mg组(n=30);于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和术后4周分别由放免法测定IL-8,免疫浊度法测定CRP。结果①术后1d IL-8、CRP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1周较术后1d明显下降(P〈0.01);术后4周较术后1周下降(P〈0.05)。②IL-8、CRP在术后1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4周他汀80mg组均低于他汀2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4周LDL-C明显下降,其他血脂项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他汀80mg组较他汀治疗20mg组LDL-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的过程,早期应用他汀药物,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早期大量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