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Stathm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单基因定量法检测已手术Ⅱ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hmin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hmin蛋白表达水平。所有患者行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统计学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随访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DFS)和总体生存时间(OS),统计学分析Stathmi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DFS、OS的关系。结果 Stathmin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N分期显著相关,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Stathm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T、N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Stathm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OS,DFS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Ⅱ期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hmin表达水平不能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对长春碱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为患者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入选45例NSCLC患者,随机分入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PDD)组成NP方案化疗组(23例),吉西他滨(GEM)联合PDD组成GP方案组(22例),观察两组对化疗的反应;同时以RT-PCR法检测患者病理组织中β-tubulin-ⅢmRNA的表达,以Western blot检测β-tubulin-Ⅲ蛋白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别,对化疗总的有效率相似,在NP组内,有效14例,无效9例,有效患者的肿瘤组织中β-tubulin-ⅢmRNA测量值为(4.8±1.9),而无效患者为(15.8±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患者β-tubulin-Ⅲ蛋白的测量值为(3.7±1.5),无效患者为(1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组10例无效,12例有效,有效与无效患者肿瘤组织中β-tubulin-ⅢmRNA和β-tubu-lin-Ⅲ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β-tubulin-Ⅲ基因的表达与患者对长春碱类药物的敏感性有关,β-tubulin-Ⅲ基因高表达,提示对长春碱类药物的敏感性低,宜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观察微管蛋白结合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10例NSCLC患者癌组织标本进行β-tubulinⅢ检测,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紫杉类或非紫杉类联合方案的疗效、肿瘤进展时间(time tumor progression,TTP)、总生存期(overall sunival,OS)等之间是否有关.结果:β-tubulinⅢ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PS评分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紫杉醇/铂类化疗组,β-tubulin Ⅲ低表达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TTP、OS均显著高于β-tubulinⅢ高表达组(P<0.05);在吉西他滨/铂类化疗组,则没有这种变化(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β-tubulinⅢ表达是影响TTP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β-tubulinⅢ表达水平可以作为NSCLC患者紫杉类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蛋白在Ⅱb/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中的表达及RRM1蛋白表达对辅助化疗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染色(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回顾性检测100例Ⅱb/Ⅲa期NSCLC根治术后患者肿瘤组织RRM1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研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RRM1蛋白在不同的性别、吸烟状况、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及不同治疗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 >0.05),RRM1蛋白表达在鳞癌患者中高于非鳞癌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44.1%/30.3%,P=0.172);(2)在入组患者中,RRM1蛋白低表达较RRM1蛋白高表达患者DFS时间明显延长(中位时间,14月/8月,P=0.019 4);(3)亚组分析中,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辅助化疗组,鳞癌患者较非鳞癌患者DFS时间明显延长(中位时间,14月/11月,P=0.011 9);接受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辅助化疗组的患者中,RRM1蛋白低表达患者DFS较高表达患者明显延长(中位时间,13月/6月,P=0.021 7),但在单纯接受手术组的患者中不同RRM1蛋白表达的患者中DFS无明显差异(中位时间,15.5月/13月,P >0.05);(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RRMl蛋白表达和病理类型是Ⅱb/Ⅲa期NSCLC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05)。结论:在Ⅱb/Ⅲa 期NSCLC患者中,RRM1蛋白可能是患者吉西他滨/顺铂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 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杨俊泉  高献书  刘宏侠  韩春 《医学争鸣》2008,29(10):930-932
目的:探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βⅢ-tubulin表达与紫杉类化疗耐药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接受以紫杉类化疗的Ⅳ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βⅢ-tubulin蛋白表达,并对化疗疗效及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βⅢ-tubulin阳性表达率(≥50%阳性染色细胞)为58.7%(44/75),与性别、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化疗有效率(CR PR)为34.7%,βⅢ-tubulin高表达患者紫杉类化疗有效率低(25.0%),进展率高(25.0%),而βⅢ-tubulin低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高(48.9%),进展率低(6.4%),P值分别为0.036和0.037.βⅢ-tubulin高表达者有较短的中位OS(12 mo)和PFS(8 mo),而βⅢ-tubulin低表达患者有较长的中位总生存期(OS)(15 mo)和无进展生存期(PFS)(11 mo),P=0.018.结论:βⅢ-tubulin高表达NSCLC患者对紫杉类药物耐药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含紫杉烷类药物辅助化疗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方法 收集34例胃癌根治术后应用含紫杉烷类药物辅助化疗且已经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β-tubulinⅢ在术后病理组织中的表达,采用χ 2检验分析β-tubulinⅢ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β-tubulinⅢ表达对含紫杉烷类药物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1) 在34例胃癌患者中,β-tubulinⅢ表达15例,阳性表达率44.1%。β-tubulinⅢ的表达与肿瘤发病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2)β-tubulinⅢ阳性表达患者DFS 10个月,中位OS 18个月;β-tubulinⅢ阴性表达患者DFS 15个月,中位OS为21个月。β-tubulinⅢ阴性表达与阳性表达患者的DFS及中位OS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β-tubulin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作为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紫杉烷类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指标,但与肿瘤临床特征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ry gene 1,ERCC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给予铂类基础化疗方案后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8年间接受手术并确诊为NSCLC的80例患者的肺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肺癌组织及20例癌旁组织中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所有患者接受2周期以上铂类化疗方案,联合分析这两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无瘤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①ERCC1和BRCA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癌旁组织中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41);同时2种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临床特征无关;②ERCC1低表达患者DFS和OS均长于ERCC1高表达患者(P=0.004,P=0.032);BRCA1的表达也得出相同的结论(P=0.023,P=0.006);③ERCC1和BRCA1同时低表达患者DFS和OS长于两种指标同时高表达的患者;④ERCC1和BRCA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中,接受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患者受益最大。结论:ERCC1和BRCA1可作为NSCLC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两种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成为NSCLC术后铂类辅助化疗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p53mRNA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行新辅助化疗的Ⅲ期NSCLC患者,应用RT-PCR法分别检测肿瘤与同肺叶正常组织p53mRNA的表达,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①肿瘤组织中p53mRNA表达阳性17例(56.7%),正常组织中3例(1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肿瘤组织中D53mRNA阳性者中位生存时间13.1个月,阴性者32.0个月,二者有统计学差男别(P〈0.05)。结论:Ⅲ期NSCLC患者正常组织中p53mRNA呈低表达,肿瘤组织中则呈高表达。p53mRNA表达可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基于顺铂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入组的81例Ⅲ B期及Ⅳ期NSCLC患者按1:2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基因组,基因组按肿瘤组织中ERCCI蛋白表达分成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照组和低表达组接受紫杉醇+顺铂化疗,高表达组接受紫杉醇+吉西他滨化疗,并对化疗疗效及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完成试验的79例患者中,对照组化疗有效率(CR+PR)为30.8%(8/26),低于基因组54.7%(29/53)和ERCC1阴性组60.7%(17/28),P值分别为0.045和0.027,各组中位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别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可作为顺铂化疗疗效的标记物,根据ERCC1表达水平选择个体化化疗方案可提高NSCLC患者化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 IF-4E)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60例以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CLC组织以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el F4E的表达。NSCLC患者术后均接受2周以上的榄香烯联合顺铂化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地随访评价,分析e IF-4E的表达与无瘤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 e IF-4E在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0.00%,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33.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60岁及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e IF-4E高表达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 IF-4E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 IF-4E基因在NSCL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榄香烯联合顺铂化疗后e IF-4E低表达患者的DFS和OS明显延长。e IF-4E高表达水平可作为NSCLC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核苷酸还原酶M1(RRM1)、人微管蛋白β3(β-Tubb3)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吉西他滨、紫杉类和铂类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Ⅲb/Ⅳ期NSCLC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试验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溶解曲线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RRM1、β-Tubb3、ERCC1 mRNA的表达,并根据RRM1、β-Tubb3表达结果,试验组选择铂类联合吉西他滨(GP方案)、长春瑞滨(NP方案)、紫杉醇(TP方案)或培美曲赛的两药化疗方案;对照组随机给予任何一种两药联合化疗.比较2组化疗疗效及总生存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6.1%和31.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7%和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生存期分别为11.2个月和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0.7%,较对照组32.6%显著增高(P〈0.01).NP、T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6.7%,较对照组29.5%显著增高(P〈0.01).试验组ERCC1 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8.7%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表达与高表达生存期分别11.4个月和1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RRM1、β-Tubb3表达水平指导Ⅲb/Ⅳ期NSCLC个体化治疗较随机选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可明显提高客观缓解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手术的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137例接受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石蜡标本进行ERCC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H-score评分标准评判。分析ERCC1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 结果 H-score评分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肿瘤组织中ERCC1阳性患者65例(47.4%),阴性72例(52.6%); 鳞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1.4%)高于腺癌组织(37.5%)(P=0.006); 吸烟患者ERCC1的阳性率(62.1%)高于非吸烟患者(33.8%)。ERCC1阴性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DFS)(66.8%)和总生存率(OS)(84.6%)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DFS率(52.4%)和OS率(64.7%)(P=0.031, 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ERCC1、病理分期、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亚组分析显示,ERCC1阴性患者对于Ⅱ及Ⅲ期接受系统性辅助化疗患者的3年OS率(73.5%)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OS率(56.4%)(P=0.026)。鳞癌患者中,ERCC1阴性患者的3年DFS率(40.5%)和OS率(69.0%)优于ERCC1阳性患者的3年DFS率(14.6%)和OS率(57.1%)(P=0.041, 0.045)。 结论 ERCC1的表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尤其是Ⅱ及Ⅲ期接受系统性化疗的患者。此外,ERCC1在鳞癌和吸烟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鳞癌患者中ERCC1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蛋白在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RRM1蛋白表达阴性及阳性对不同方案辅助化疗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回顾性检测51例Ⅰ~ⅢA期NSCLC根治术后标本RRM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状况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研究其对不同含铂二联方案辅助化疗患者DFS的影响。结果:(1)RRM1蛋白在不同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RM1蛋白表达阴性时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铂类方案辅助化疗患者DFS优于非GEM/铂类方案(P〈0.05);(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RRM1蛋白表达状况(P〈0.01)、病理分期(P〈0.01)为D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RRM1蛋白是预测NSCLC患者GEM/铂类方案辅助化疗疗效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Ⅲb、1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STAT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顺铂辅助化疗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铂类药物在NSCLC辅助化疗中发生耐药的关系.方法 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04例,均为Ⅲb、IV期患者,所有患者经皮肺穿刺或经纤支镜活检病理证实为NSCLC,其中52例患者分别给予4~6个周期的含铂类方案化疗(吉西他滨/顺铂方案),52例未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04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石蜡包埋组织切片STAT3基因蛋白表达进行了测定,分析STAT3基因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铂类药物辅助化疗之间的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 STAT3基因蛋白表达阳性NSCLC患者,应用顺铂辅助化疗,其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未用顺铂辅助化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T3基因蛋白表达阴性NSCLC患者,应用顺铂辅助化疗其生存时间与未用顺铂辅助化疗者的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有优于后者的趋势.结论 ① STAT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是评估晚期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②STAT3基因蛋白表达可能参与铂类药物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1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囚素分析.结果 Ⅰ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1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1.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I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 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 ERCC1表达对Ⅰ~ⅢA 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1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囚素分析.结果 Ⅰ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1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1.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I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 ERCC1表达对Ⅰ~ⅢA 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3-16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Kras 通路分子CylinD1、Caspase-3 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 年3 月至2017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Ⅰ~ⅢA 期NSCLC 患者,检测NSCLC 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ylinD1、Caspase-3 的mRNA 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随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NSCLC 组织中CylinD1 的mRNA 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Caspase-3 的mRNA 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5);ⅢA 期、低分化NSCLC 组织中CylinD1 的mRNA 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中高分化NSCLC 组织(P<0.05),Caspase-3 的mRNA 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Ⅰ~Ⅱ期、中高分化NSCLC 组织(P<0.05);CyclinD1 表达水平≥中位数的NSCLC 患者PFS 较CyclinD1 表达水平<中位数的NSCLC患者缩短(P<0.05),Caspase-3 表达水平≥中位数的NSCLC 患者PFS 较Caspase-3 表达水平<中位数的NSCLC 患者延长(P<0.05)。结论 NSCLC 中Kras 通路分子CyclinD1 表达升高、Caspase-3 表达降低与病理进展、预后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患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sic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的表达对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次诊断为结肠癌并行结肠癌根治术且术后分期为Ⅱ、Ⅲ期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FOLFOX6( L-OHP+5-Fu+CF)方案辅助化疗,并进行3年随访。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中ERCCl蛋白。结果:6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ERCC1的阳性表达率为41.67%,低分化腺癌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率较高分化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RCC1阴性表达者3年DFS优于阳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ERCC1是结肠癌患者DFS的影响因素( RR=3.45,95%CI:1.47-7.54,P=0.012)。其中在同一ERCC1表达水平下,分化程度越高的患者,预后越好( RR=0.41,95%CI:0.22-0.75,P=0.023)。结论:ERCC1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结肠癌Ⅱ、Ⅲ期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无病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 ERCC1阴性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延长,可以从奥沙利铂为主的FOLFOX方案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01-804
目的:观察ERCC1、β-TubulinⅢ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二步法)检测手术切除的4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5例癌旁肺组织中ERCC1、β-TubulinⅢ的表达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和生存分析的方法分析ERCC1、β-TubulinⅢ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术后用铂类、紫杉醇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β-T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2%、71.1%,ERCC1表达在肺癌组和正常癌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TubulinⅢ蛋白表达在以上两组间无差异。45例术后用含紫杉醇、铂类化疗方案患者中,ERCC1、β-T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者的生存率较全阴性者低;肺癌中ERCC1、β-TubulinⅢ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均有关,同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β-TubulinⅢ蛋白均升高,二者表达均阳性预示着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对紫杉醇、铂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术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