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估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的稳定性,观察在矢状面进展和节段运动范围。方法:26例进行了非融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下(平均29岁)。在术后平均10.2个月时取出内固定,观察超过20个月。影像学上测量固定节段的矢状面排列,骨折椎体高度,屈伸活动范围。并观察患者腰背部畸形和功能。结果:在最终随访时,骨折椎体高度维持良好。骨折时平均矢状面角度为17.5°的后凸,手术后为2.9°前凸角,在内固定取出前为1.8°后凸角,内固定取出后后凸角为2.5,°在最终随访时后凸角度5.9°。矢状面的平均活动范围14.5°。几乎全部患者对其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且非融合方法在获得良好的矢状面排列及恢复固定节段活动上有一定效果。本研究证明了非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一种有效的方式,特别对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6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结果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老年人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术后利用影像学检查和VAS评分随访.结果:17例患者均获6~33个月随访,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患者伤椎前方高度丢失不超过2 mm.结论: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06例,179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134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后外侧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组患者未见松动、断裂现象,对照组有3例出现内固定断裂。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显著,能即时有效并长期维持椎体高度,并增加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现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7年6月对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在C形臂X线透视下用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CSC)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行X线和CT检查,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神经根损伤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压迫症状,术后12周左右人工骨基本吸收,无伤椎塌陷加重,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注射用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安全性高,能减少内固定失败及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冰 《当代医学》2009,15(36):74-75
胸腰椎骨折是外伤性骨折的多发部位。爆裂骨折的椎体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内固定治疗复位后,可以重建椎体的高度和生理弯曲,但椎体内骨小梁支架结构并未同时恢复,则有可能在晚期发生骨折椎体的塌陷或内固定疲劳失败及矫正度的丢失[1]。而患者最终的功能恢复依赖于骨折愈合的质量。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 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6±16.5)%,节段后凸角度(20.8±9.4)°;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8±11.9)%,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了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及经伤椎椎弓根羟基磷灰石植骨治疗胸腰段爆散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因胸腰段爆散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0例采用单纯内固定,B组16例在单纯内固定基础上联用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椎体内植骨。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12、24个月的伤椎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Denis疼痛与功能状态评分。结果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断裂。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楔变角、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取内固定前A组伤椎楔变角[(11.2±1.7)°]、后凸角[(11.2±2.0)°]、椎体前缘压缩比[(0.79±0.15)]与B组[(9.5±2.2)°、(9.7±2.1)°、(0.87±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A组伤椎楔变角[(12.2±2.6)°]、后凸角[(12.3±2.6)°]、椎体前缘压缩比[(0.78±0.13)]与B组[(10.1±2.7)°、(10.3±2.7)°、(0.85±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Danis疼痛评分和功能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可以有效的协助术后矫形度数的维持,维持脊柱的矢状序列,防止内固定失效,但是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像有待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测量术前及术后骨折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83.2±4.1min,术中出血量127.4±8.8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2±3.6月,均为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术后1周及最后1次随访时的骨折椎骨折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位指数,相比术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段骨折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陆床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7年6月对本院骨科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X线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后凸角,CT测量椎管占位比。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52.63%(20/38)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正常值的95%以上,平均恢复至(89.73±9.01)%;术后、末次随访Cobb’s角[(6.74±4.78)°,(7.45±5.04)°]均较术前(23.96±5.48)°减少(P〈0.05),椎管占位比[(16.29±11.38)%,(12.38±8.11)%]也较术前(34.23±19.65)%减少;所有患者脊柱生理曲度无丢失,内固定无松脱断裂,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改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伤椎自体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确切,椎管占位恢复好,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助于改善骨折椎复位难、固定强度不够、复位椎体高度丢失、内置物松动断裂等缺点,但尚需进一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楚标  黄海安  叶育强  陈利武 《医学综述》2013,19(11):2077-2080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0例,随机分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组40例(治疗组)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组40例(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行伤椎及伤椎上下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4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同时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治疗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完全神经损伤者较术前均有1~2级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损伤加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要目的 在于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术后X线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8.
后路内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8年2月应用后路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T113例,T1221例,L123例,L29例。结果56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个月)。术前椎管占位25%-75%(平均37%),椎体压缩40%-70%(平均56%),cobb角21.5°-42.3°(平均29°)。术后椎管内占位5%-20%(平均13.6%),椎体高度65%-98%(平均82.5%),cobb角3.1°-9.3°(平均5.6°)。长期随访术后cobb角丢失〈1°,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 mm。结论后路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人工骨植骨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有效方法,与单纯前、后路内固定手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椎弓根螺丁治疗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56例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术后伤椎的高度.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患者术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以上,患者Cobb角从术前(26.75±2.18)°降低为(10.75±4.85)°,两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3.16±10.86),术后为(2.33±0.95)mm.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脊柱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21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背部疼痛,严重者合并下肢神经损伤症状,术前后凸 cobb 角度为19°~42°,平均28°。其中,共有8例骨块突入椎管内,骨块突入椎管内占矢状径1/3者4例,1/2者2例,大于1/2者2例。术前、术后、随访时测量后凸 cobb 角,并评估神经损伤程度 Frankel 分级。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和改善。术后 X 线片检查显示所有的患者均示骨性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无塌陷。术后 cobb 角为0~11°,平均4.8°。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椎间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创伤小,出血少,方法简单,矫形效果良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