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群  毕红霞  宋卓 《黑龙江医学》2007,31(12):889-89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肺心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各项常规参数。应用TDI采集二尖瓣环3个位点的运动频谱,测量各位点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a)、收缩期位移(D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例组三尖瓣环各位点Sa、Ds、Ea、A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心病患者右室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均较正常人减弱,右室功能降低。TDI可准确、定量、无创地评价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川崎病患儿左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速度测量二尖瓣环舒缩速度,以评价川崎病患儿左心室功能.方法 对川崎病患儿(分2组)及正常儿童分别测量二尖瓣环各点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结果 川崎病1组患儿Sa 、Ea、 Aa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川崎病2组患儿Sa 、Ea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而Aa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左室长轴收缩功能和主动松弛功能较正常儿童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早期的延迟PCI再灌注治疗(STEMI发病12~24h内)对急性心肌梗死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35例在发病12h-24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的急性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Sa、Ea和Aa,并计算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的比值Ea/Aa.结果 ①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术后3个月比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比值(Ea/Aa):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延迟PCI再灌注治疗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研究冠心病患者二尖瓣瓣环运动频谱。方法:测量20例正常人和20例冠心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波、A波和二尖瓣环频谱Sa波、Ea波、Aa波的峰值速度。结果:DTI脉冲多普勒测定的二尖瓣环频谱呈规律波群,有收缩期Sa,舒张期Ea和Aa3个主波,冠心病组Sa波、Ea波峰值速度及Ea/Aa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正常人95%Ea波起始早于血流E波,而70%冠心病患者Ea波晚于E波。结论:冠心病患者二尖瓣瓣环运动频谱与正常人的差异可反映其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之异常,提供瓣环机械动力障碍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检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改变,并评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68例,按是否服用RAS抑制剂再分为RAS抑制组及非RAS抑制组,并设立健康对照组.测量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和左室侧壁侧QTVI曲线上心室收缩期速度峰值 (Sa)、心室舒张早期速度峰值 (Ea) 、心室舒张晚期速度峰值 (Aa),并计算左室平均峰值.结果 高血压组的Sa波峰值、Ea波峰值及 Ea/Aa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AS抑制组的Sa波峰值(6.28±1.28)cm/s与正常对照组(6.64±1.63)c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RAS抑制组(5.37±1.14)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抑制RAS能阻止或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损害;QTVI能在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异常之前检测到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检测临床无心衰症状的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受损。方法选择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9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无心衰症状且无左室肥厚者39例(I组),无心衰症状有左室肥厚者43例(II组),伴有心衰症状者16例(III组);39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以QTVI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峰值(Sa)、舒张早期速度峰值(Ea)及舒张晚期速度峰值(Aa)。结果II组和III组的平均sa低于正常对照组和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组的平均Sa低于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Ea以正常对照组、I组、II组、III组的顺序逐渐减低,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平均Ea、平均Aa和女性是平均Sa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血压病人在出现左室肥厚时,即使无心衰临床表现,其左室长轴收缩功能也受了损害;QTVI检测的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在判断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慢性心力衰竭左室舒缩功能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在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左室舒缩功能方面的应用。方法:应用PW-DTI技术测量35例CHF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二尖瓣环运动速度(MAV)并与常规超声心功能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HF患者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分别为Sa,Ea,Aa)及舒张早、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Aa)低于正常人(P<0.01)。 Sa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正相关(r=0.890,P<0.001)。 CHF组舒张功能受损程度不同各亚组的Ea(P<0.001)、充盈假性正常和限制性充盈异常亚组的Aa(P<0.001)及松弛功能减低和充盈假性正常亚组的Ea/Aa(P<0.001;P<0.01)低于正常组。结论 :PW-DTI技术测量MAV可以较好地评价CHF左室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冠脉搭桥术短期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星  雷寒  廖惠  王志华 《重庆医学》2007,36(3):237-239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对冠脉搭桥术患者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 运用QTVI检测11例冠心病患者冠脉搭桥术术前、术后前降支对应室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s、Ve、Va).结果 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前壁基部、前间隔基部、前间隔中部的Vs分别为(3.40±1.21)cm/min,P<0.05、(2.99±1.05)cm/min,P<0.05、(2.01±0.61)cm/min,P<0.005.结论 QTVI可定量评价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前术后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是评价冠脉搭桥术的疗效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D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PW-DTI技术,对26例LAD单支病变并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3天,术后第7、30天检测左心室12节段的局部心肌运动速度,即收缩期峰值速度(S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较支架置入术后LAD对应节段的Sm、Em、Am以及Em/Am比值的变化.结果LAD 4个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Sm在术后第7天时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并在术后30天时进一步增高;大部分对应节段的Em在术后第7、30天时较术前增高.非LAD对应节段中,仅个别节段的速度测值在支架置入术前后有显著差异.结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W-DTI技术通过检测局部室壁运动速度,能够客观地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容量负荷变化对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88例肾功能衰竭患者按透析量分为3组:透析量〈2000ml(组1)33例,透析量为2000ml~3000ml(组2)30例,透析量〉3000ml(组3)25例,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定3组患者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脉冲型组织多普勒技术(PW-TDI)测量左室二尖瓣环四个位点(间隔、侧壁、前壁、下壁)的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对3组透析前、后各值对比分析。结果组1的TDI各参数透析后无显著改变(P〉0.05),组2、组3患者透析后除Sa外各参数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 TDI技术评价尿毒症透析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时,当透析量较少时其结果较可靠,但随透析量增大则可能受容量负荷的影响。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a对容量负荷的变化无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同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后效果的评价.方法 15例冠心病患者,单纯左前降支狭窄,狭窄程度均≥75%,行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后采用QTVI评价.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月测量左前降支供血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PSMV)、舒张早期峰值速度(PDMV),比较治疗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 同治疗前相比,在左前降支供血区内治疗后1周各节段心肌PSMV、PDMV明显增快.治疗后1月,PSMV、PDMV增快更显著.结论 QTVI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冠心病治疗前后左室壁局部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判断冠心病患者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术后室壁运动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PW-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舒缩速度及Tei指数,以评价糖尿病患者早期心功能改变.方法 对2型糖尿(2-DM)病患者(分2组)及对照组分别测量二尖瓣环各点Sa、Ea、Aa、Ea/Aa、Tei指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2-DM1组、2组Tei指数均延长,Ea、Ea/Aa值均减低(P<0.01),在1组Sa值仅左室前壁及后室间隔减低(P<0.05),而在2组左室4个壁Sa值均减低(P<0.01).结论 2-DM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同时收缩功能也出现早期变化,并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左室功能逐渐减低.  相似文献   

13.
杨静文  黄慧贤  韩萍  宋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35-1536,1540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2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急诊PCI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左房室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并计算Ea/Aa比值.结果 (1)PCI治疗后1周患者S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515,P<0.05);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Sa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42和0.029,P<0.05);PCI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时比较Sa也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12,P<0.05).(2)急诊PCI治疗后3、6个月患者Ea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12和0.011,P<0.05).(3)急诊PCI治疗后1周、3个月和6个月患者Ea/Aa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023、0.018和0.012,P<0.05).结论 急诊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准确、敏感地评价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后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分析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壁及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指标,评价其在冠心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方法 用二维超声及QTVI技术检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患者72例,CAG术前、术后测量左室前壁、下壁、侧壁、室间隔基底部及中间部8个位点的VS、VE、VA、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E峰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A峰的比值(E/A)及收缩期峰值速度(MV)、射血分数(EF)值,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及冠心病组.结果 病变组较无狭窄组各指标均较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组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PTCA stent)治疗前后EF值及MV值均有所提高,且MV与EF有相关性(r=0.84,P<0.01).结论 QTVI技术是一种较客观、定量、实时评价心肌缺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检测二尖瓣环6个节段运动速度,评估皮肌炎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DI技术,对27例皮肌炎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者二尖瓣环6个节段舒张期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中,皮肌炎患者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升高、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降低、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之比(E/A)增大(P<0.05).TDI二尖辫环6个节段测量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之比(Ea/Aa),不论E/A呈何种改变均明显降低.结论 TD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可以无创性的评估皮肌炎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定30例正常人和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计算Ve/Va比值;并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峰、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峰,计算E/A值。结果 正常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A),E/A〉1;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左房收缩期峰值速度(Va),Ve/Va〉1,高血压病人组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运动组织速度成像测值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组中二尖瓣环运动速度Ve/Va与二尖瓣血流频谱V/A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检出病例中QTVI明显优于血流频谱。结论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测定二尖瓣口运动速度能较准确估计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IT)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探讨高血压对糖尿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并分为正常血压糖尿病患者组(DM)和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组(DM+HP)两个亚组。同时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应用GE Vivid7超声诊断仪,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相应数据后转入TVI条件,分别测量各点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a),每个部位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并计算舒张早期与晚期峰值运动速度之比(Ea/Aa),计算6个位点平均值代表瓣环的整体运动速度。【结果】糖尿病两亚组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射血分数(EF%)在DM亚组与NC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在DM+HP亚组则显著减低。糖尿病患者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DTI频谱,各点的Ea/Aa〈1。试验组与对照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测值各组侧壁、下壁、后壁运动速度均大于间隔、前壁,且侧壁运动速度最大。反映收缩功能的指标Sa在DM亚组与N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在DM+HP亚组与DM亚组、NC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的降低;反映舒张早期舒张功能的指标Ea在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DM+HP亚组和DM亚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反映舒张晚期舒张功能的Aa在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此2指标在DM+HP亚组低于DM亚组;Ea/Aa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早期无创评价糖尿病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高血压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脉冲多普勒获取二尖瓣口血流流速曲线并测量二尖瓣口E峰(VE)、A峰(VA)及E峰下降时间(DT),采用应变率成像获取左室狭窄冠脉供血节段(狭窄节段)和非狭窄冠脉供血节段(非狭窄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及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SRE),计算术后VE的增长率(△VE%)及SRE的增长率(△SRE%),比较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测指标。结果:支架置入术前狭窄节段与非狭窄节段的SRS无显著差异(P>0.05),而狭窄节段的SRE明显低于非狭窄节段(P<0.01)。术后各节段的SRS及非狭窄节段的SRE无显著变化(P>0.05),而狭窄节段的SRE显著增加(P<0.01),其增长率△SRE%显著高于非狭窄节段(P<0.01),并且发现25例患者狭窄节段的△SRE与二尖瓣口的△VE成明显正相关(r=0.54,P<0.01)。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可定量检测心肌运动变化情况,监测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局部心肌功能,评价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 (TV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估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TVI技术对 6 2例临床确诊 (其中 36例经冠脉造影证实 )的冠心病患者和 38例正常对照者的舒张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进行测定 ,并与常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冠心病松弛受损组与假性正常组的舒张早期波与舒张晚期波之比 (Ea/ Aa)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 (P <0 .0 1) ;限制型组的 Ea与 Aa均较正常组明显减低 (P <0 .0 1) ,但 Ea/ Aa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V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 Ea/ Aa反映的是组织结构运动的变化 ,具有相对不依赖前负荷的影响 ,在二尖瓣血流频谱假性正常化时 ,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可用于无创评价冠心病左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胶原重构及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AMI患者依是否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n=18)和血运重建组(n=36),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MI后3、6及12个月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同时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E)和心房收缩期流速(A)比值(E/A)、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a)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Aa),并计算Ea/Aa比值。以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运重建组PICP在3、6个月时点,PCⅢ在3月时点明显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1);血运重建组LVEF在6个月、12个月时点和Sa在6个月时点明显大于同期常规治疗组(P<0.01);血运重建组各时点E/A、Ea/Aa较同期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血运重建可以明显抑制心脏胶原重构,改善心肌收缩功能,而对舒张功能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