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IMT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8例T2DM患者(T2DM组),其中IMT增厚组36例,MT正常组32例;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 T2DM组TC、TG、LDL-C、FPG、2h PG、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MT增厚组血脂、FBG、2h PG和IMT值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存在明显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且IMT增厚组更明显,检测血脂与IMT对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rouse斑块积分法量化评价颈动脉硬化(CAS)的严重程度,并以Crouse斑块积分值分组进行血压、血脂及血尿酸(BUA)水平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探讨血压、血脂及BUA水平与CAS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61名城镇居民,年龄35~75岁。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双侧颈动脉内各个独立斑块的厚度并将所测得的所有独立斑块厚度相加后作为Crouse积分。同时检测记录血压值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BUA水平。依据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结果将261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140例(n=140),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组44例(n=44)和斑块形成组77例(n=77)。并分别对3组的血压、TC、TG、HDL-C、LDL-C、BUA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C、LDL-C及B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TG、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的SBP、LDL-C及BUA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均P0.05),而两组间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斑块形成组中,受试者的SBP、LDL-C和BUA水平与Crouse积分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而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DBP、TG、TC、HDL-C水平与Crouse积分均没有相关关系(均P0.05)。进一步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值发现:上述三者对Crouse积分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LDL-C(b=0.397,P0.01)、SBP(b=0.376,P0.01)和BUA(b=0.220,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Crouse积分法在颈动脉斑块定量评价上可靠性相对较高;SBP、TC、LDL-C及BUA水平均与CAS的发生有较密切关系,而HDL-C、TG和DBP水平与CAS关系不确切。BUA是影响CAS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糖尿病患者125例,根据C T或者M RI检查有否缺血性脑梗死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脑梗死糖尿病组(DMCI组)65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NCI组)60例。收集2组患者既住史以及体重指数(MB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临床资料,并应用高频超声对2组病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MCI组高血压病史、SBP、DBP、BMI、FPG、HbA1C、CRP、TG、TC、LDL-C、MA显著高于DMNCI组(P<0.05,0.01),而 HDL-C明显低于DMNCI组(P<0.05,0.01);DMCI组颈总动脉IMT厚度较DMNCI组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比较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BP、FPG、HbA1C、TG、TC、LDL-C、MA、HDL-C、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影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晨起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内径(D)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别分为内膜正常、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3组以及单纯高血压(P-EH)、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T)、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EH-HL)3组,并分组观察。结果老年高血压组较对照组Glu、TC、TG以及LDL-C明显增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大于平均年龄段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高血压患者的BMI、Glu和LDL-C在颈动脉正常、内膜增厚及斑块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斑块组BMI、Glu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和正常组,斑块组LDL-C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EH、EH-T、EH-HL3组间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斑块多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以纤维硬斑、低回声软斑多见。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高龄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直观地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37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43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血管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以及由实验室进行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Hcy等,研究IMT厚度和血浆Hcy、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FBG、HbA1C、TC及Hcy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G、LDL-C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IMT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Hcy含量以及IMT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患者血浆Hcy水平与IMT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IMT与FBG、TC、Hcy呈正相关,其中与Hcy相关性最高。结论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和患者体内Hcy含量密切相关,临床应重视对机体Hcy含量监测,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血栓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IMT、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水平、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DL-C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有效缩减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5例高血脂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后3和6个月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以及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时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6个月,2组血清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研究组TC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6个月,2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研究组IMT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高血脂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瑞舒伐他汀逆转颈动脉IMT增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纤维膳食干预以观察其对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筛查年龄在40~80岁患者,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平均值≥0.9mm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确定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膳食纤维治疗组和对照组,以魔芋精粉为主的膳食纤维进行干预。随访一年,观察IMT、颈动脉斑块、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均可见IMT和平均斑块厚度缩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降低,但膳食纤维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虽均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降低甘油三酯(TG)的水平,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膳食纤维干预对颈动脉IMT增厚或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危患者,可显著降低颈动脉IMT和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显著降低SBP、DBP、TC、LDL-C、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长期规律有氧运动对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平时缺乏运动的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2组均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训练,观察组每次持续运动46~60 min,对照组每次持续运动30~45 min。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腰围(w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BMI、SBP、DBP、TC、TG、LDL-C、wc、FPG及2 hP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BMI、SBP、DBP、HDL-C、wc、FPG及2 hPG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MI、TC、wc、FPG及2 hPG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均P<0.05);2组间血压、TG、L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控制饮食、长期规律每次持续运动46~60 min比运动30~45 min的有氧运动可以更有效地降低MS患者的BMI、血压,调节血脂,减少wc,降低FPG及2 hPG等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红  林小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30-2432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49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HUA(n=98)及血尿酸正常(NUA)组(n=151)。全部对象记录病程、大血管病变史(大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具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3项任1项以上),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L)、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血尿酸、血脂谱: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清hs-CRP水平;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血管多普勒检测肱踝指数(ABI)。结果①T2DM合并 HUA组患者BMI、WL、SBP、DBP、TCH、TG、LDL-C及hs-CRP均高于NUA组(P< 0.05);②与NUA组比较,T2DM合并 HUA组患者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P均< 0.05),而ABI明显降低(P< 0.05)。结论 T2DM合并 HU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代谢紊乱及炎性反应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量蛋白尿(MA)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关系.方法 将178例T2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UAER≥30~300mg·d-1为合并MA组(T2DM1组,104例),UAER<30 mg· d-1者为不合并MA组(T2DM2组,74例),对2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D-FI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低/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等;实验室检查包括餐后2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UAER、尿酸(URIC)、血肌酐(CREA)、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对2组CDFI的表现(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及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斑块回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5,P>0.05).2组斑块检出率排序为低/等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均P<0.05).T2DM1组IMT厚度、BMI、UAER、2 hPG、CREA、HbA1c、TC均高于T2DM2组(均P<0.05).2组FPG、URIC、TG、LDL、H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MT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15、0.320、0.463及0.35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程、UAER、HbA1c是IMT增厚的独立预测因子(r=0.362、0.240、0.395,均P<0.05).结论 CDFI超声能够准确地检出T2DM合并MA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IMT增厚情况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1组)49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2组)31例,另选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G3组).检测入选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尿微量白蛋白(uA1b).结果 G1组、G2组间FPG、2hPG、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PG、2hPG、TG、HDL-C、LDL-C、uA1b、S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1组SUA水平明显高于G2组和G3组(P<0.01),G2组高于G3组(P<0.05).对CA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SUA、HDL-C和uA1b.其中SUA的影响因子最为突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CAS时SU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与CAS相关,SUA可能是男性T2DM及CAS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余芳  朱惠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06-210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BG)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长期随访的T2DM患者,根据彩超测定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A组,IMT≥0.9mm)和颈动脉IMT正常组(B组,IMT〈0.9mm),测量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2hiNS)、空腹及餐后2h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方式记录检测结果,共24周。【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餐后血糖(PBG)水平、空腹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SDBG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年龄、TC、TG、SBP、D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线性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性别、病程(转换后)、BMI、HbAlc(转换后)、HDL、LDL、FINS、2hFINS、空腹C肽、餐后2hC肽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IMT(转换后)与TC、TG、SBP、FBG、早餐后2hPBG、午餐后2hPBG、晚餐后午餐后2hPBG、空腹sDBG、餐后sDBG的相关关系显著(P〈0.05),与DBP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以IMT(转换后)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餐后sDBG、TC依次进入方程。【结论】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血糖波动与T2DM患者颈动脉IMT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股动脉有无斑块将其分为斑块组、无斑块组两组,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超敏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经超声检出股动脉斑块形成者占83.3%(155/186)入斑块组。两组间年龄、病程、SBP、FPG、PPG、HbA1c、TG、ApoB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SBP、PPG、TG和CRP的增高是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且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FPG)切点对肥胖人群7年后代谢异常状况的影响。[方法]2000年筛查出的583例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5kg/m^2],分为FPG〈5.6mmol/L组264例和FPG5。6~6.1mmol/L组319例,测定BMI、腰围(WC)、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PG、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7年后对上述人群进行随访。【结果】共随访到524例,随访率为89.9%。FPG5.6~6.1mmol/L组血脂异常、高血糖以及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高血糖的累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FPG〈5.6mmol/L组(分别为51.0%、46.3%、38.2VS41.2%、36.0%、28.1%,均P〈0.05)。随访资料比较,FPG5.6~6.1mmol/L组wHR、SBP、DBP、TC、TG、HDL-C、LDL-C、FPG、2hPG、Fins、HOMA-IR与本组基线时比较及与FPG〈5.6mmol/L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FPG与wC、wHR、SBP、DBP、TC、TG、HDL-C、LDL-C、2hPG、Fins及HOMA-IR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FPG5.6~6.1mmol/L组患者已存在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代谢组分异常,IFG下限切点下调至5.6mmol/L更有利于提高对中国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干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A组)、辛伐他汀(B组)、瑞舒伐他汀(C组)各30例;对照组(D组) 30例不予任何降脂治疗,仅予饮食控制(低脂饮食)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结果]治疗前A、B、C、D四组TC、TG、HDL-C、LDL-C、hs-CRP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降脂治疗6个月后A、B、C三组血TC、TG、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HDL-C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均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常规剂量时三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