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体检健康者97例纳入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103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78例。比较3组受试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ApoB、肌酐(Cr)、尿酸(UA),同时留取晨尿检测尿微量清蛋白(UMA)及体质量指数(BMI),并研究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FPG、TG、Cr、UMA、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BMI、FPG、TG、TC、LDL-L、UMA、Cr、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BMI、TG、Cr、UMA、HbA1c均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糖尿病肾病、下肢动脉斑块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比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糖尿病肾病、下肢动脉斑块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 25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肾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DN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血尿酸(SUA)、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非DN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吸烟、BMI、SBP、SUA、HbA1c、TG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因素有病程、吸烟、BMI、SBP、SUA、HbA1c、TG;建议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60例T2DM住院患者进行四肢肌电电生理检查,分为DPN组和非DPN(NDPN)组.测定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PIns)、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PCP)、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对多个危险因素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PN组年龄、病程、SBP、HbA1c、FPG、2hPPCP、2hPPIns与NDPN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SBP、HbA1c与DPN发病相关(P<0.05).[结论]年龄、病程、SBP、HbA1c是DPN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脂代谢、炎性反应、纤溶功能变化对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各组的TC、TG、LDL-C、ApoB、CRP、FIB、MPV、PDW、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ApoA1、P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代谢紊乱、炎性反应、纤溶功能变化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分析。方法选择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60例2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及NLR、PLR水平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BUN、Cr、HDL、U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SBP、DBP、TG、TC、CRP与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 A1c与FP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NLR、PLR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DL、SNP、SBP、NLR、PLR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SBP、DBP、TG、TC、Hb A1c、FPG与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糖尿病患者125例,根据C T或者M RI检查有否缺血性脑梗死将研究对象分为合并脑梗死糖尿病组(DMCI组)65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NCI组)60例。收集2组患者既住史以及体重指数(MB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临床资料,并应用高频超声对2组病例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DMCI组高血压病史、SBP、DBP、BMI、FPG、HbA1C、CRP、TG、TC、LDL-C、MA显著高于DMNCI组(P<0.05,0.01),而 HDL-C明显低于DMNCI组(P<0.05,0.01);DMCI组颈总动脉IMT厚度较DMNCI组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比较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体重指数、BP、FPG、HbA1C、TG、TC、LDL-C、MA、HDL-C、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影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相关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根据是否伴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70例和非糖尿病组46例。采集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及头部MRI、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空腹GLU、TG、ApoB、TCHOL血清浓度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腔隙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且最大斑块的平均面积显著大于非糖尿病组(P<0.01)。结论: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相比,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血脂异常,以血清TG、ApoB、TCHOL浓度增高为特点。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灶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型糖尿病未伴发视网膜病变患者血糖、血压、病程、血脂、肾功能等指标水平,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伴发眼底病变分为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和糖尿病未伴发视网膜病变组(NDR组)。采集患者病史记录中的血压、病程等,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E(ApoE)、游离脂肪酸(NEFA)、尿素(BUN)、肌酐(Cr)、尿酸(UA)、餐后2h血糖(2hPG)水平;采集患者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全血,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留取患者晨尿,应用免疫比浊仪测定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结果 DR组的病程、FPG、卧位舒张压、TC、HDL-C、LDL-C、ApoA1、m-ALB水平明显高于NDR组(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以及FPG、卧位舒张压、TC、HDL-C、LDL-C、ApoA1、m-ALB水平增高是糖尿病伴发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估危险因素对亚临床型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血管病总体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426例患者给予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284例,颈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组142例患者,分别记录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实验室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 ApoA1)、载脂蛋白(ApoB)、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微量白蛋白尿(MAU)、血尿酸(UA)等,将自变量及单变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饮酒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相关(P<0.001).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年龄、MAU、HCY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x2 =71.35、38.45、t =3.26、x2=37.23、t=118.51、6.723、3.17,P均<0.05)危险因素个数聚集的多寡与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P =0.0001).结论 年龄、饮酒、超重、糖尿病、LP(a)增高、高脂血症、MAU、HCY是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具有多重、聚集的特点,危险因素的个数越多,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500mg/d,1〉6月)血糖控制不佳[7%〈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0%]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55例,分为加用西格列汀组(n=33,西格列汀100mgQD)和甘精胰岛素组(n=22,QD剂量滴定)。观察治疗3月后的体重指数(BMI)、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1月)、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HbAlC、FPG,PPG、TG、LDL—C、AST、ALT、GGT均明显下降(P〈0.001),甘精胰岛素组BMI升高(P〈0.05),西格列汀组BMI下降(P〈0.05)。治疗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较,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更明显(P〈0.05),降低FPG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加用于单用Z-甲双胍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均能降低I-IbMC、FPG和2hi?-P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与2型糖尿病及其各主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MI)、腹内脂肪面积(VA)、血脂及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并比较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的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SF、腹部脂肪扫描、总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口服75g葡萄糖粉测量2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计算BMI、腰臀围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及VA。结果2型糖尿病组S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显著性(P〈0.01),SF与BMI、FBG、DBP、TG、LDL-C、UA、VA、CRP呈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与SBP无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BMI、WHR、FINS、TG、UA、CRP、VA以及SBP水平(P〈0.05);HOMA-IR明显升高(P〈0.05);较低的HDL-C水平(P〈0.05);而TC、LDL-C水平及DBP无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组不论男性与女性S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可知,经对数转换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SF与TC、TG、LDL-C、UA、CRP呈正相关(P〈0.05);与FBG、PBG、VA、HOMR-IR及DBP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5);与SBP、BMI、WHR、FINS非线性关系。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SF是参与HOMR-IR的独立变量。结论SF水平升高即体内储存铁过多是2型糖尿病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且SF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代谢控制程度,可能为2型糖尿病的诊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以及体质量指数(BM 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结果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伴血管并发症各组血清CRP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r=0.282,P=0.001)、胆固醇(r=0.159,P=0.034)、低密度脂蛋白(r=0.151,P=0.042)、收缩压(r=0.172,P=0.024)、血尿酸(r=0.181,P=0.019)与CRP密切相关。结论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腹膜透析(PD)患者动脉僵硬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45例DNPD患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血钙及血磷水平,计算钙磷乘积(Ca×P)、尿素清除指数(Kt/V),测定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应用超声测量计算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SI)。结果DNPD患者分别以EP、SI的中位数为界,分为低EP组、高EP组和低SI组、高SI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发现高EP组较低EP组年龄、透析龄、收缩压(SBP)、TG、FPG、HbA1c、MDA、AOPP升高(P〈0.05),SOD降低(P〈0.05);高SI组较低SI组年龄、ALB、TG、FPG、HbA1c、MDA、AOPP、MPO升高(P〈0.05),SOD降低(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BP、HbA1c、AOPP、SOD为EP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TG、HbA1c、MDA、MPO为SI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Ep、SI各自分别与HbA1c、MDA、AOPP、MP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O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HbA1c水平分别与MDA、AOPP、MPO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O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SBP、TG、HbA1c和氧化应激水平能影响DNPD患者动脉僵硬度,且HbA1c和氧化应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红  林小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30-2432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49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HUA(n=98)及血尿酸正常(NUA)组(n=151)。全部对象记录病程、大血管病变史(大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具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3项任1项以上),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L)、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血尿酸、血脂谱: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清hs-CRP水平;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血管多普勒检测肱踝指数(ABI)。结果①T2DM合并 HUA组患者BMI、WL、SBP、DBP、TCH、TG、LDL-C及hs-CRP均高于NUA组(P< 0.05);②与NUA组比较,T2DM合并 HUA组患者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P均< 0.05),而ABI明显降低(P< 0.05)。结论 T2DM合并 HU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代谢紊乱及炎性反应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小而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的变化情况及相关血脂谱特点.方法 11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分组分层.检测指标主要有体重指数(BMI)、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和脂蛋白a(Lp-a),并应用TG/HDL-C评估sdLDL水平.结果 约有1/3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sdLDL水平的升高.当LDL-C<3.12 mmol/L时,sdLDL升高者的BMI、TG、Apo-A、Apo-B、Apo-E明显高于sdLDL水平正常者,HDL-C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这种亚组间的差异在LDL-C≥3.12 mmol/L时则不明显.结论 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应用TG/HDL-C可初步筛查出存在sdLDL水平升高的患者,该类患者的血脂谱变化主要表现为TG、ApoA、ApoB和Apo-E水平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36例)、临床白蛋白尿组(CP组,30例),选取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C组,3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同时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尿素氮、血肌酐(Scr)、BMI,计算UAER,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NC组比较,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isfatin、Apelin水平显著升高(P<0.01),3组糖尿病患者之间血清visfatin、Apelin逐渐升高(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visfatin与BMI、FPG、HbA1c、HOMA-IR、TG、LDL-C、Scr、UAER、Apelin呈正相关(P<0.05);Apelin与BMI、收缩压、FPG、HbA1c、HOMA-IR、LDL-C、Scr、UAER、visfatin呈正相关(P<0.05);visfatin、Apelin均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cr、UAER是糖尿病组患者血清visfatin的独立相关因素(r2分别为0.325、0.267,P<0.05)。HOMA-IR、UAER是糖尿病组患者血清Apelin的独立相关因素(r2分别为0.256、0.487,P<0.05)。结论血清visfatin、Apelin随UAER升高而逐渐升高,其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梅  杨涛  付麒  刘璇  单珊  钱莉  周红文 《临床荟萃》2010,25(24):2117-2120
目的 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异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45例,测定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肾功能及尿ACR等.分别根据患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ACR水平进行分层.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本研究人群中,尿ACR的异常率为21.6%,其中微量白蛋白尿20.4%,大量白蛋白尿1.2%.②不同年龄组患者尿ACR水平<40岁组(26.4±34.2)mg/g、≥40~50岁组(33.7±68.5)mg/g、≥50~59岁组(38.6±94.9)mg/g、≥60~69岁组(33.9±60.8)mg/g、≥70岁组(48.9±62.4)m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0,P>0.05).③异常尿ACR组FPG、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正常尿ACR组患者(t值分别为-2.547、-2.144、-2.113、-4.663,P<0.05或<0.01),高密度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尿ACR组(t=2.216,P<0.05).④HbA1 c≥6.5%组的尿ACR水平与HbA1c<6.5%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HbA1 c≥6.5%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尿ACR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患者(t=-2.472,P<0.05).HbA1c<6.5%组患者尿ACR比值水平与BMI、FP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59,均P<0.05);HbA1c≥6.5%组尿ACR水平与SBP、舒张压(DBP)和FP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6、0.169、0.182,均P<0.05);⑤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影响尿ACR的主要因素包括FPG、SBP、肌酐(Cr).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ACR水平异常的发生不受年龄的影响,与血压及FPG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5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3例,女112例。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MAU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及其与ACR关系。结果新诊断的T2DM患者MAU的患病率为26.7%。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4.85%和29.46%,不同性别ACR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比较,DM+UAER组BMI、WHR、HbA1c、FPG、SBP、DBP、TC、TG、HOMA-IR均高于DM组;相关分析显示,ACR与WHR、BMI、HOMA-IR、SBP、HbA1c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R、SBP和HbA1c是影响ACR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重视T2DM患者尿白蛋白的早期筛查,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减轻腹型肥胖,有助于延缓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