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抑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是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分子,在机体适应性细胞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分子PD-1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T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并抑制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杀伤活性.目前,已有多种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并在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本文就PD-1/PD-L1的分子结构、表达特点、上调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促进肿瘤生长、免疫逃逸、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为CD28超家族成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表面,与调节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能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介导肿瘤免疫逃逸。PD-1/PD-L1的表达程度可能与卵巢癌的预后有关。因此本文就PD-1/PD-L1在卵巢癌中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相关药物研究进展以及针对卵巢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T细胞上主要存在的一种抑制性受体,与其配体PD-L1、PD-L2相互作用,可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在正常机体中,PD-1/PD-Ls信号通路对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肿瘤发生时,PD-1/PD-Ls信号通路能抑制T细胞的免疫反应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本文从PD-1/PD-Ls的结构与表达、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PD-1/PD-L1的可溶性分子(sPD-1/sPD-L1)的表达特性及其对PD-1/PD-Ls途径的作用等方面简述了PD-1/PD-Ls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综述了抗PD-1/PD-Ls抗体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程序性死亡受体(PD)-1/PD-L1信号通路作为T细胞免疫反应的协同刺激信号通路,在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D-1是一种主要表达在T细胞上的共受体,与其配体(PD-L1,PD-L2)结合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使机体免受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除了调节并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在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上调,而在被病毒感染的T细胞中PD-1的表达也会上调,PD-1/PD-L1参与了肿瘤细胞及传染性病原体的免疫逃逸,因此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已成为肿瘤和慢性传染病研究的热点。目前,已经有多个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被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用于癌症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程序性死亡因子-1 (programmed death-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是表达于多种肿瘤表面的共抑制分子 ,它在介导乳腺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对于PD-1/PD-L 1与乳腺肿瘤免疫逃逸的研究逐渐深入 ,包括其分子功能、表达水平及乳腺肿瘤预后等 ,尤其是PD-1/PD-L1在临床肿瘤治疗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 PD-1及其配体 PD-L1的发现、表达、功能以及在乳腺肿瘤中免疫逃逸、治疗方面予以综述 ,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874-876
T淋巴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大多数肿瘤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的功能常被抑制。研究表明,当T淋巴细胞活化时,其表面会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分子,PD-1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结合,为T淋巴细胞提供负性信号,抑制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就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的作用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针对PD-1/PD-L1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就T淋巴细胞及PD-1抗体抗肿瘤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Ⅰ型跨膜蛋白,广泛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上,参与机体自身免疫、移植免疫以及肿瘤免疫等免疫调节过程。同样,PD-L1也可在甲状腺癌细胞上显著表达,在其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相互作用时可抑制CD8 T细胞应答,传递负性调控信号,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衰竭或功能障碍,使肿瘤细胞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文章综述了PD-L1与甲状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研究PD-L1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治疗甲状腺癌寻求有效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和PD配体1(PD-L1)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1和PD-L1在45份喉癌组织(喉癌组)及37份声带息肉组织(息肉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喉癌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8%、66.67%,PD-1、PD-L1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息肉组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13.51%.喉癌组PD-1、PD-L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息肉组(P<0.01).PD-1与PD-L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D-1、PD-L1在Ⅲ、Ⅳ期喉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PD-1、PD-L1在高分化喉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的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 PD-1与PD-L1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两种蛋白的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配体(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PD-1/PD-L)的信号通路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这一通路的靶向药物已应用于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初步探索了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PD-1/PD-L通路在食管癌中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而不能从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中获益。干扰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已成为抗肿瘤新启发的免疫治疗,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抑制剂治疗体现出一定疗效,其良好的耐受性、有效的药物反应及明显的生存获益为TNBC的免疫治疗开拓了新途径。本文就PD-1/PD-L1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IGF-1、IGFBP-1对血管生长的影响及相互调节作用.方法采用CAM技术在体研究IGF-1、IGFBP-1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的影响.结果 IGF-1组一级、二级血管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IGFBP-1组血管数无明显改变,二者混合组血管数增长受到抑制.结论 IGF-1具有显著的促血管生长的作用,而IGFBP-1能够部分抑制这个作用,但IGFBP-1本身对血管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推进我院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我院通过构建"1+1+1"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医院紧密联系,借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培养面向临床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甲型H1N1流感病毒[Influenza A(H1N1)virus]是一种亚型流感病毒,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之一。自2009年3月美国和墨西哥发现疫情至2010年1月底,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 799人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BioID-质谱联用建立一种新的蛋白相互作用的筛选系统;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验证YAP1相互作用的蛋白。 方法 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将质粒转染进293T细胞后,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生物素,继续培养24小时后,提取细胞总蛋白。利用YAP1特异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irA*-YAP1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HRP-亲和素,检测细胞内蛋白被生物素标记的水平;通过亲和素磁珠,对细胞内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亲和纯化,并多次洗涤亲和素磁珠上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后,对亲和素磁珠纯化的蛋白进行溶解。取40 μg总蛋白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通过蛋白银染试剂盒对PAGE凝胶中的蛋白进行染色,确定亲和素磁珠对生物素化蛋白的纯化效果。通过Label-free质谱法对生物素化的蛋白进行鉴定。针对鉴定得到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对生物素化的SMAD3进行验证。通过YAP1的免疫共沉淀,确定SMAD3能与YAP1相互作用。 结果 成功构建BirA*-YAP1融合表达质粒,该质粒在293T细胞中能够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在生物素存在的情况下,BirA*-YAP1融合蛋白能够利用生物素标记细胞内与BirA*-YAP1融合蛋白相互靠近的蛋白。在细胞裂解后,这些在细胞内被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能够被偶联亲和素的磁珠纯化,经过多次洗涤,能够富集生物素标记的蛋白。通过质谱鉴定,我们能够获得在细胞内与YAP1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的蛋白类型。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技术,我们证明SMAD3能够与YAP1相互作用。 结论 Bio-ID-质谱联用的方法是一种用于蛋白互作筛选的简单、高效的技术,与后续的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联合使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蛋白互作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是一对免疫共抑制分子。以PD-1/PD-L1为靶点的药物重新激活了机体自身的抗肿瘤免疫并且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良好而持久的疗效。然而,如何预测患者是否对治疗敏感及如何联合其他治疗提高抗PD-1/PD-L1治疗的反应率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主要综述了PD-1/PD-L1通路的作用机制、抗PD-1/PD-L1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预测抗PD-1/PD-L1疗效的生物标记物及联合免疫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克隆转录因子SP1编码序列,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P1,并研究其对PIWIL1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RT-PCR法从正常人外周血总RNA中钓取SP1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NDA3.1(+),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Western blot法分别验证重组表达载体的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效应。分别将活性最高的PIWIL1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截短体(即核心启动子区域)、活性最低的PIWIL1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截短体,与SP1重组质粒共转染COS-7细胞,利用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system测定不同启动子活性区的PIWIL1基因转录活性的改变,同时应用光辉霉素A下调SP1的表达来进一步验证SP1对PIWIL1活性的影响。结果 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SP1表达质粒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法结果表明重组SP1表达载体能有效表达于COS-7细胞,过表达SP1可明显提高PIWIL1不同活性区的启动子的活性(P<0.05)。结论 外源性SP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能有效表达于COS-7细胞,并对PIWIL1的转录活性起着上调的作用,提示SP1可能是PIWIL1转录活性的正调控元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索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观集中管理的防控措施.方法 本次防控工作结束后,回顾性总结对1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留观处置过程、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及存在缺陷.结果 通过这次应急实施甲型H1N1流感医学留观人员防控措施,使防控工作符合程序,防护操作规范、标准.结论 正确规范地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和医疗安全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正> 硬腺外吗啡镇痛效果确实可靠,但恶心,呕吐副作用发生率(PONV)高,氟哌啶可以抑制恶心,呕吐,但有嗜睡,头昏症状,硬膜外注射适量新斯的明可产生依赖性镇痛作用延长,增加吗啡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但有心动过缓的副作用,等量阿托品可拮抗。我们将吗啡、新斯的明、氟哌啶,阿托品联合应用观察其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种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untingtin-associated protein 1,HAP1)异构体HAP1A和HAP1B在大鼠下丘脑的分布特点。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的脑,经恒冷箱冰冻切片,片厚30μm,进行HAP1A和HAP1B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免疫荧光双标法染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显示,HAP1A与HAP1B在成年大鼠下丘脑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分布区域无明显差异,免疫阳性物质呈棕褐色,以视前内侧区、前区、视上核、室旁核、弓状核、结节核、腹内侧核等部位表达水平较高,其他核团呈较低水平表达。HAP1A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以颗粒状形式定位在Stigmoid小体上,在神经元胞体和近端突起的胞质内弥散分布产物极少,阳性强度极弱,神经元胞体轮廓不明显;而HAP1B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则主要以弥散形式定位于神经元胞质内,神经元胞体轮廓十分清楚;HAP1B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还弥散、均匀分布在神经毡内,或定位于Stigmoid小体上,但HAP1B阳性Stigmoid小体数量明显少于HAP1A阳性者。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结果显示,约有80%的Stigmoid小体既含有HAP1A也含有HAP1B,其余的Stig-moid小体仅含HAP1A。结论 HAP1A和HAP1B在大鼠下丘脑内具有相同的区域分布模式,但在神经元内的定位具有明显区别,提示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HAP1A或其羧基末端片段更适合于作为Stigmoid小体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