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方圆  王继龙  魏舒畅  刘永琦 《中草药》2018,49(21):5100-5106
目的优化黄芪百合颗粒浸膏的减压干燥工艺,并对浸膏粉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干燥温度、真空度和物料厚度为自变量,以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橙皮苷、粗多糖和醇浸出物含量与干燥速率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结合G1-熵权法优化黄芪百合颗粒浸膏的减压干燥工艺,并比较浸膏干燥前后的化学指纹谱相似度。以相对均齐度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颗粒间孔隙率、压缩度、Hausner比、休止角、含水量和吸湿率9个物理指标对浸膏粉粉体学性质进行综合表征,建立相应的物理指纹谱,评价不同批次浸膏粉的质量一致性。结果浸膏减压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干燥温度68℃,真空度0.07 MPa,物料厚度6 mm。在此条件下,浸膏减压干燥的平均综合评分为91.05,模型预测值为91.87,相对误差为0.89%,浸膏干燥前后化学指纹谱相似度均大于0.91,3批浸膏粉的化学指纹谱和物理指纹谱相似度均大于0.99。结论优选的黄芪百合颗粒浸膏减压干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 D)理念对祛寒逐风颗粒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对颗粒剂进行物理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以干浸膏粉为主药,选取成型率、休止角、吸湿率、溶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工艺参数,运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辅料种类。以二级物理指标相对均齐度指数、松密度、振实密度、水分、吸湿率、豪斯纳比、休止角为评价指标,建立物理指纹图谱,评价不同批次颗粒剂质量的一致性。结果祛寒逐风颗粒的制备工艺为以可溶性淀粉-糊精(3∶2)为辅料,药辅比1∶2,30 m L 80%乙醇为润湿剂。5批颗粒的物理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结论祛寒逐风颗粒制备工艺稳定可行,物理指纹图谱科学合理,为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二母颗粒的HPLC-ELSD特征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ELSD,选用Global Chromatography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1,漂移管温度45℃,增益值1,雾化空气流速1.5L·min-.对10批二母颗粒样品进行HPLC-ELSD测定,并与知母药材、知母浸膏的HPLC-ELSD图谱进行对比,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年版A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10批二母颗粒样品与知母药材、知母稠膏的相似度较高(0.960 ~0.998).结论:二母颗粒的HPLC-ELSD指纹图谱能更加完善二母颗粒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其他制剂品种的“原药材-中间体-成品”的全过程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鹿红方颗粒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以干浸膏粉与辅料(淀粉-甘露醇=1∶0.3)比例、润湿剂(乙醇)体积分数、润湿剂用量为影响因素,成型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物理指纹图谱、化学特征图谱分别对物理属性指标、化学特征成分进行综合表征,评价质量一致性。结果 最佳条件为干浸膏粉与辅料比例1∶1.8,润湿剂体积分数90%,润湿剂用量16%,在60℃下干燥1 h。5批样品物理指纹图谱、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其物理、化学性质无明显差异。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为鹿红方颗粒相关新药开发奠定基础,也能为其他中药制剂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丹参破壁饮片物理属性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建立丹参破壁饮片的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15个物理指标[D90(颗粒累积分布达90%时所对应的粒径),粒径分布范围,粒径分布宽度,松密度,振实密度,颗粒间空隙率,卡尔指数,比表面积,孔体积,休止角,平板角,豪斯纳比,明暗度L~*,红绿色度a~*,黄蓝色度b~*]来表征丹参破壁饮片的质量属性和构建其物理指纹图谱。以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年份生产的11批丹参破壁饮片(S1~S11)进行质量评价,找出样品批间差异性指标。结果:丹参破壁饮片的粒径分布和比表面积测定方法稳定可行、重复性良好。10批大生产样品(S1~S3,S5~S11)的物理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85,但样品S4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仅0.488;不同批次样品的物理属性指标有一定差异,其特征性差异指标分别为颗粒间空隙率、比表面积、孔体积、卡尔指数、粒径分布宽度、明暗度L~*和黄蓝色度b~*。结论:该方法可较为全面地评价丹参破壁饮片的物理质量属性,可反映药材本身物质基础差异或生产工艺对丹参破壁饮片成品物理性质的影响,从物理状态层面评价产品批间的质量一致性,为新型中药破壁饮片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孙莹莹  孙巍  王萍  刘彦莉  张洪波  武玉  程实  章顺楠  叶正良 《中草药》2020,51(20):5154-5165
目的优选出一种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并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对逍遥片批次质量一致性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评价。方法采集多批次逍遥片UPLC指纹图谱数据,通过相关系数、夹角余弦、欧氏距离、宏定性宏定量相似度,等同系数等方法进行相似度分析,根据各种计算方法特点,优选出一种相似度评价方法用于产品质量评价。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模式识别技术对逍遥片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Hotelling’s T2和DModX统计量监测不同批次产品质量。采用相似度计算与多变量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批次产品质量一致性。结果通过对14批次逍遥片样品22个共有峰指纹图谱数据分析,传统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评价出产品质量一致性较高。加权的等同系数评价方法相比较传统相似度评价方法,应用时根据峰面积信息及药理药效作用,不同指标设置不同权重系数,反映的信息更加全面、合理,更适用于产品质量评价。PCA分析中14批样品无异常批次,表明逍遥片批次一致性较高。Hotelling’sT2和DModX的控制上限分别为25.1453和1.75。等同系数法从整体宏观评价批次间产品质量一致性,多变量统计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可具体分析各色谱峰的贡献,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批次间产品质量一致性。结论建立的基于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研究和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评价批次质量一致性,为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梁悦  刘涛  蒋天宇  张倩  周思敏  潘春晖 《中草药》2018,49(11):2571-2576
目的建立生脉注射液的物理指纹图谱,评价其质量。方法构建由8个物理参数(电导率、p H值、浊度、折光率、固含物、相对密度、运动黏度、渗透压摩尔浓度)组成的对照物理指纹图谱,以雷达图直观展现,运用相关系数法计算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相同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物理指纹图谱及参数有较大差异,某些公司同一产品不同规格、不同批次间质量也不稳定,主要体现在渗透压摩尔浓度、电导率和浊度3个指标上。结论物理指纹图谱法可用于评价生脉注射液的质量,同时也可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银花芒果浸膏(金银花,芒果叶,陈皮等)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梯度洗脱法,对银花芒果浸膏进行HPLC测定,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05%磷酸采用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运用梯度洗脱能很好分离银花芒果浸膏中的各类成分;经方法学考察,HPLC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重现性;10批样品中共有峰有12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银花芒果浸膏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用于银花芒果浸膏质量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枝提取物物理指纹图谱及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及冷冻干燥对桑枝浸膏进行干燥,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构建以雷达图直观展现的桑枝提取物物理指纹图谱,对3种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桑枝提取物物理指纹图谱进行比较,通过可压参数比较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桑枝提取物的压缩特性。结果:不同干燥方式所得桑枝提取物对照物理指纹谱相似度77. 8%~87. 3%,一级指标平均值及可压参数的RSD处于0~16. 6%,除均一性及稳定性外,其余RSD均10%。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枝提取物稳定性及均一性影响较大,对其他因素影响较小。结论:不同干燥方式对桑枝提取物物理指纹图谱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桑枝总黄酮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色谱轮廓及化学计量学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差异性研究,以促进柴胡配方颗粒的质量一致性。方法研究建立了柴胡配方颗粒高效液相210和254 nm指纹图谱,并且通过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别对双波长指纹图谱进行了质量差异特征性分析。结果建立了12批柴胡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波长指纹图谱可以对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进行区分,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柴胡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特征色谱峰的位置。结论柴胡配方颗粒的210 nm指纹图谱的特征差异最大,建议双波长指纹图谱结合一起进行分析及应用;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和柴胡皂苷b1为质量差异的关键组分,应在对柴胡配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与控制时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科技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在科技评价需方主体多元化,供方主体、评价机制的市场化,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药行业在科技评价体系建设中,有必要参考认证、审计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第三方评价模式,推动专业化的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大力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相关工作,与已有的评价体系形成互补机制,更好的支持中医药科技工作为临床一线和社会大众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中药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中药临床的疗效,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的基础。中药从种植开始形成高品质药材到临床能否发挥应有疗效,品质传递过程是重要保障,而其过程有无完整传递,需要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科学评价方法。目前中药评价方法多以化学成分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且大多是针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等某单个环节进行质量评价,对中药在生产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品质整体性变化缺乏关注,对中药品质从药材到制剂直至临床传递过程中的整体性评价方法还未有系统论述。针对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可用于中药品质传递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述,为中药品质传递过程评价及制定符合中药本身特色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3种口尝评价方法用于药物苦度评价研究的特点。方法: 以苦参碱为模型药物,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由20名经筛选、培训合格的评价员口尝测试其苦度等级及具体苦度值,对样品进行排序法、评分法、排序结合评分法3种方法的评价,经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用排序正确率、判断灵敏度、赋值精密度、拟合度4个指标综合分析。结果: 排序结合评分法的排序正确率为100%,判断灵敏度为96.4%,拟合方程复相关系数为0.991 6,3个指标均优于其他2种方法;评分法在赋值精密度方面较其他2种方法更优。结论: 3种口尝方法就上述4个指标来看数排序结合评分法最优,但各有自己的特点,具体的口尝方法可根据自己实验目的、样品数目等选择。  相似文献   

14.
牛明  张斯琴  张博  杨扩  李梢 《中草药》2021,52(14):4119-4129
网络药理学是从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阐释疾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理念契合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论思想,中医药领域也率先提出了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网络靶标"理论。随着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网络药理学成为信息科学与医学生命科学交叉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成为医药研究从还原论迈向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分析、算法开发等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领域,特别是中医药学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引领,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在研究的可靠性、规范性以及可验证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近期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了国际上第一个专门用于网络药理学评价的标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针对该指南内容,通过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重点解读该指南相关技术要求的选择策略及其适用性,为从事网络药理学研究或审评人员更好地使用该指南提供参考,以期促进网络药理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建立是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疗效评价指标建立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是前提、评价指标的筛选是核心、指标考核与验证是关键,为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医院校免疫病原生物实验课程考核主要是根据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及实验课出勤情况进行打分,这种考核形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我们在传统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与多媒体题库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药品质的一致性是保障临床疗效一致性的关键,也是保证中药安全性、可控性的前提和基础。中药制剂的品质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涉及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多个传递环节。将中药的高品质属性顺利传递到临床,关键在于建立中药制造各环节产品的品质一致性整体评价体系,并结合评价技术进行中药制造全过程品质传递控制。现有的中药品质一致性评价体系多以化学品质评价为主,不能全面表征中药品质,目前对于中药制造过程的控制手段也主要依靠对中间体或终端产品的离线检测,难以及时、有效地获取中药制造过程的变化。因此,以中药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中药制造全过程的品质传递控制与一致性评价研究进行综述,为保证中药产品的高品质属性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循证医学(EBM)的分级标准作为参照,提出中医临床研究的评价体系.笔者反对一些西方学者将循证医学归结为单一的随机对照的"金标准"的做法,认为那样会扼杀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因素;同时也不同意"金标准"完全不适合中医研究的说法,主张"金标准"下得出的正面结论是可取的,但对其得出的负面结果则不要用来轻易下否定中医的结论.中医的许多临床研究可以用EBM原创者所描述的次级标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符合目前的研究水平的,且对促进中医学的科学体系建立在扎实的根基上大有好处.本文特别提出以病人中医治疗前后的病状对照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一种可以普遍采用的研究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校免疫病原生物学的实验课以往主要是根据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来评定成绩,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真正情况。因此,我们重新构建了以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与实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实践结果证明这种考核方式的确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水平。方法 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PMS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8.01.01-2018.12.31,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Kupperman指数、更年期评定量表、潮热评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GRADE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30篇文章,共计2767例病例。1.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PMS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OR =3.72,95%CI (2.57,5.46),P<0.0001]及中药组[OR=8.54,95%CI (3.72,19.58),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对比西药[MD=-3.53,95% CI(-4.12,-2.93),P<0.0001]、中药[MD=-0.43,95% CI(-0.82, 1.67),P<0.0001]能明显降低Kupperman指数评分,针刺对照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较假针刺能降低潮热发作评分[MD=-0.30,95% CI(-0.79,0.19),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较假针刺能降低更年期评分量表得分 [MD=-0.72,95%CI(-2.47,1.03),P=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18篇研究提及不良反应,且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12篇未提及。3.根据GRADE方法评价,总有效率及潮热发作评分证据质量为低级,其余为极低级。结论 针刺较药物(中、西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更好的疗效,但受纳入研究证据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临床进行弱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