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NEMA)最新标准(NU 2-2018)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设备性能检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最新的NEMA NU 2-2018标准,检测西门子Biograph Vision PET/CT的空间分辨率、灵敏度、散射分数、计数丢失、随机符合、飞行时间分辨率、计数丢失率和随机符合校正精度、图像质量、衰减和散射校正精度及PET与CT配准精度指标。 结果 距视野中心1 cm处横向和轴向空间分辨率分别为3.75 mm和3.76 mm;在视野中心和轴向10 cm处的灵敏度分别为16.83 kcps/MBq和16.67 kcps/MBq;放射性浓度为27.37 kBq/mL时,最大等效噪声计数率为258.26 kcps,散射分数为38.58%;系统时间分辨率为209.82 ps;图像质量模型的对比度恢复系数范围为88.9%~96.2%,背景变异系数范围为2.05%~6.80%,平均肺插件残余误差为2.43%;计数丢失和随机符合校正最大误差为3.9%;距离床板末端 5 cm 和 100 cm处,在距视野中心Y轴1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0.46 mm和1.07 mm,在距视野中心X轴20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1.06 mm和1.45 mm,在距视野中心Y轴20 cm处PET和CT的配准精度分别为0.85 mm和1.15 mm。 结论 NEMA NU 2-2018标准检测条件更加接近临床,能更好地反映PET/CT设备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在腹部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0例研究对象上腹部双能CT增强检查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40、50、60、70、80、90和10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的图像与标准线性融合M_0.5图像(50% 100 kV,50% 140 kV)的门静脉主干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门静脉主干40~7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图像CNR值均比M_0.5图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_0.5图像相比,门静脉主干40~80 keV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图像的SN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主干的图像质量评分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40~70keV重建图像明显优于M_0.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40 keV重建图像的门静脉主干的CNR和SNR分别是M_0.5组的3.57及1.53倍。结论 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算法,它能够克服低keV的噪声限制,双能CT门静脉成像40 keV使用改进的虚拟单能成像重建算法重建与M_0.5线性融合相比,图像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低对比剂肺灌注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接受双源CT扫描的肺栓塞疑似患者290例,根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ECT检查组80例;常规检查组210例。分别以主观和客观法评价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法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生以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法采用测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记录、计算两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对两名影像科诊断医师的主观评级采用χ2检验。对辐射剂量、SNR和CNR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CT肺灌注成像与常规CTPA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级均在1级以上,两者的诊断效能、图像质量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SNR、CNR、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T低对比剂用量肺灌注成像所得的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受检者对比剂风险。  相似文献   

4.
党保华  曲金荣 《当代医学》2010,16(12):94-9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野大小与儿童头部图像质量之间关系。方法分别采用18cm×18cm、25cm×25cm扫描野对分辨率模体进行扫描,测量出各扫描野其空间分辨率;对40例儿童分别采用18cm×18cm、25cm×25cm扫描野进行头部扫描,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的扫描野其图像空间分辨率不同,18cm×18cm扫描野的图像空间分辨率最高;扫描野为18cm×18cm时,儿童头部的图像明显比扫描野为25cm×25cm的图像清晰(P〈0.05)。结论16层螺旋CT儿童头部常用的扫描野范围内,当扫描野为18cm×18cm时,其头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发展一种评价脑功能成像时磁共振机器稳定性的简单方法。方法 用与脑功能成像相同的快速平面回波成像(EPI)序列和参数对均匀水模作一次扫描,由一个时间序列上的图像表现来评价仪器的稳定性。结果 得到了128张水模的EPI图像以及水模的均匀部分在每张图相同部位感兴趣区(ROI)处的信号水平的均值、标准差、极差的质量控制图。结论 ROI的质量控制图能用于磁共振机器稳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体型患者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中质控模式图像,研究移植肾患者体质量指数(BMI)与移植肾皮下深度对VTIQ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及术后复查中肾功能正常患者119例。首先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值;然后于移植肾皮质选择感兴趣区,测量移植肾表面与体表的距离即移植肾皮下深度;最后利用VTIQ技术获取质控模式图像并评估,将图像质量分为等级A、B、C。患者BMI和质控图像质量等级记入BMI组,患者移植肾皮下深度和质控图像质量等级记入Depth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移植肾VTIQ质控模式图像质量在不同BMI患者或移植肾皮下深度之间存在差异(P<0.05)。对两组数据ROC曲线分析可知,AUC(BMI组)>AUC(Depth组),质控模式图像等级B与C之间的截断值为23.99,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31。 结论 移植肾VTIQ质控模式图像质量与患者BMI或移植肾皮下深度有关,BMI或者皮下深度越大,移植肾质控图像质量越差,VTIQ结果准确度越低。相对于移植肾皮下深度,患者BMI对VTIQ结果的评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CTCA)的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9例对象行MSCTCA检查,利用多种重建方法进行重建,分析影响冠脉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MSCT对冠脉的显示能力,冠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评价管腔狭窄及其程度,并对桥血管和支架的显示及通畅性进行评价。结果 左冠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脉为62.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MSCTCA对冠脉1~3级分支、甚至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冠脉斑块显示良好,对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搭桥血管及内支架显示良好。结论 16层MSCTCA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及在血运重建术后复查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主观法和客观法测试CT机的空间分辨力,探讨与空间分辨力相关的各项参数.方法 采用Catphan500和自制体模对台CT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测试.结果 分别得出了线对法和MTF方法下的结果.结论 每种测试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多种因素影响CT空间分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碘总量固定情况下不同碘流率(IDR)对膈下动脉(IPA) CT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60例,碘总量为 350 mgI/kg,随机分为A、B、C 组,每组20例.A组:碘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5 mL/s, IDR 1 500 mgI/s;B组:碘浓度350 mgI/mL,注射流率4.3 mL/s,IDR 1 50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4.3 mL/s,IDR 1 591 mgI/s.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测量各组RIPA一级血管及二级血管的CT值.结果 A组和B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图像质量、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PA三级血管及其以上分支的显示及图像质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总量固定情况下,IDR增加使得IPA强化程度增高,图像质量提高,有助于IPA三级及其以上分支能更好地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海洛因所致肺部感染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静脉注射海洛因继发肺部感染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螺旋CT表现。结果 21例中均在首次螺旋CT平扫中发现病灶,表现为:(1)气囊,共13例(61.9%);(2)空洞,13例(61.9%);(3)实变,15例(71.4%);(4)胸膜改变,8例(38.1%),其中胸腔积液7例(33.3%);包裹性液气胸1例(0.48%)。单纯一种改变有3例(14.3%),两种及两种以上改变者18例(85.7%)。21例均有胸片对照,胸片有异常者20例(95.2%),病灶形态与CT类似,但螺旋CT图像上显示的病灶数和细微变化较胸片多;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4.8%),CT扫描发现有小气囊。结论 螺旋CT扫描检出肺气囊、空洞、实变和胸膜改变4种征象,是静脉注射海洛因所致血源性肺部化脓性感染较特异性的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图像引导技术在鼻咽癌精确放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螺旋断层放疗中心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30例接受螺旋断层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每例患者在每次治疗前均采用兆伏级CT( MVCT)扫描获得治疗体位图像,将该图像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分别获得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3个方向的偏移数据,并根据van-Herk推荐外扩边界估计值公式计算得出靶区外扩边界的估计值。使用该估计值进行边界外扩,重新勾画靶区,在计划系统中重新计算剂量,得到调整前后的正常组织平均剂量对比。结果:30例鼻咽癌患者的摆位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96±0.88)mm、(1.55±1.13)mm、(1.03±0.78)mm,根据van-Herk推荐外扩边界估计值公式计算得出:X方向为1.74 mm, Y方向2.14 mm,Z方向1.65 mm。使用不同外扩边界值前后,腮腺、内耳、颞颌关节、喉(食道)、下颌骨的平均剂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2%、9.5%、11.9%、14.7%、22.4%。结论:TomoTherapy图像引导技术保证了精确放疗的实施,降低了正常组织的平均照射剂量,可为临床医生勾画靶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谱CT单能量联合迭代重建对图像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等图像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利用能谱CT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对扫描后的图像分别重建45~135 keV 10级单能量图像,同时对每级单能量图像进行从10%到100%的不同迭代权重重建。选用Catphan 500体模的CTP528模块测量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选用CTP515模块测量密度分辨率;以CTP515模块中对比度为1%、直径为9.0 mm的圆柱体为观察对象,分析图像的低对比可探测能力。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单能量及不同迭代重建水平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迭代权重不变时,随着单能量数值的升高,对空间分辨率可分辨的线对数为:7、7、6、6、6、6、6、6、6、6 LP/cm;密度分辨率呈下降趋势,在55 keV、65 keV时最高;低对比可探测能力呈下降趋势,在55 keV、65 keV时最高。不同单能量对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单能量keV不变时,随着迭代权重比例的提高,对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密度分辨率和低对比可探测能力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5 mm的层厚做能谱CT扫描时,45 keV至65 keV较低的单能量图像联合20%权重迭代算法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腹部肿瘤治疗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腹部肿瘤的物理学选择参数和MVCT影像引导下的治疗误差。方法采用螺旋断层治疗20例上腹部肿瘤患者,照射野宽度(field width,FW)为2.5cm,螺距比(pitch)选择0.3,调制因子(modulation factor,MF)为2.5;每次治疗前实行靶区MVCT扫描并与治疗计划靶区进行自动配准后再实现剂量靶区的手动调节,获得治疗误差及分布规律。结果治疗误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在x、y和z轴分别为:(1.205±0.207)mm和(6.496±2.165)mm;(2.600±0.671)mm和(9.0075±1.5017)mm;(0.880±0.188)mm和(5.151±1.821)mm。结论影像引导确实提高了肿瘤治疗精度和准确性,同时为正确设定上腹部肿瘤计划靶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不同分辨率设置下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为临床选择恰当的CBCT扫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1颗离体单根前磨牙,分别在其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0.2和0.3 mm,共153个位点(其中随机选择51个位点未制备洞型)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的微小缺损。将离体牙置于人干下颌骨内,采用ProMax 3D和 DCT PRO型CBCT机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两名观察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不同分辨率设置下该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ProMax 3D CBCT可提供高(high)、正常(normal)和低(low)3种分辨率模式扫描,其Az值分别为0.867、0.703和0.665(P<0.05)。DCT PRO CBCT提供了两种分辨率参数设置,组合可得到4种曝光模式,分别为正常质量+正常分辨率(normal quality + normal resolution)、正常质量+高分辨率(normal quality + high resolution)、高质量+正常分辨率(high quality + normal resolution)和高质量+高分辨率(high quality + high resolution), 其Az值分别为0.527、0.725、0.743和0.794(P<0.05)。结论:分辨率设置可显著影响锥形束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后处理的方法可显著提高锥形束CT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朱明霞  欧阳羽  张静  罗启明 《重庆医学》2012,41(13):1274-1275,1278
目的探讨乳腺数字化放射成像(DR)中参数自动优化(AOP)模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从而选取最优化的AOP模式。方法运用3种AOP模式即剂量优先模式(DOSE)、标准曝光模式(STD)和对比度优先模式(CNT)分别对乳腺模体进行4次DR摄影,对12幅乳腺影像进行质量分析。运用3种AOP模式对180例受检者进行乳腺DR摄影,并对720幅乳腺影像进行质量分析,再对所有曝光数据和质量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OSE曝光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GD)最低,STD、CNT曝光模式下的AGD值较之均有增加(P<0.05)。3种AOP模式12幅模体图像评分均达合格标准,3种AOP模式720幅图像中,质量达甲、乙级的数量均大于98%。结论乳腺DR的3种AOP模式中,CNT模式的AGD值较高,应谨慎使用,DOSE和STD模式的AGD值相对较低,可减少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其图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始图像叠加处理技术用于脑CT灌注(CTP)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P检查的253例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CTP检查获得22组连续动态的增强序列图像,任选两组图像分别作为A组和B组,并进行叠加获得一组新的图像作为C组。分别测得叠加处理前后3组图像的颈内动脉CT值、邻近脑组织(颞叶)CT值和Std值,对253例患者图像重复上述操作,通过计算获得3组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叠加处理后的C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均高于叠加处理前的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血管显示更加平滑清晰,末端血管分支也能较为清晰显示,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中部分患者C组图像主观评分与其脑动脉造影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CNR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经加减法运算将图像叠加处理,得到新一组CTA图像,可以提高颅内血管显示的清晰度与CTA的图像质量,得到近似于脑动脉造影检查的图像效果,减少挑选最佳时相观察颅内血管的时间及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伪影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