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制备中药含药血清动物的选择、给药方案、血清灭活等现存的中药血清药理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使血清药理学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中药及复方实验中。  相似文献   

2.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探讨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含药血清的给药方案、药物血清灭活与否及其与中药粗制剂作用比较时剂量和浓度的一致性等问题,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可以扩大给药途径与方法,以及中药“血浆”药理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的几个问题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中药或中药复方按一定剂量给动物灌胃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的血液并分离得到其血清,以含药血清作为药物直接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机制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就该方法学在动物选择、给药方案、含药血清的处理等几个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给药剂量和采血时间为切入点,探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实验操作规范.方法:用MTT法测定不同给药剂量和不同采血时间制备的六神丸含药大鼠血清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结果:中剂量1小时的含药血清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最明显.结论: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研究要注意给药剂量及取血时间的优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中药寒热属性和其抗菌、抗病毒以及抗炎的现代药理作用的关联性。方法:对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中药的寒热药性以及现代药理作用中的抗菌、抗病毒、抗炎三种作用进行收集录入,利用SPSS 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χ2检验。结果:①最终共计得到315个条目,其中具有抗菌作用中药164种、抗病毒作用中药64种、抗炎作用中药151种,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中药所占比例较大;②抗病毒作用与寒性药呈正相关,与平性药呈负相关;抗菌作用与平性药呈负相关;③寒、热药性中药中抗病毒药所占比例存在很大差异(P0.01),抗菌、抗炎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多数中药具有抗菌或者抗炎的作用,临床上建议合理的中医药介入以减少抗生素滥用;基于寒性中药抗病毒作用的正相关关系,尝试从某些寒性药物中提取出一些对于特定病毒有特异性杀灭或者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促进新药的开发,解决当前医学界的一些难题;中药临床应用首先是根据中医传统药性辨证论治,在满足这一前提条件下,灵活选择符合现代药理作用规律的中药,使中药运用更加精准到位,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780-1783
近年黄芪多糖作为有效的中药单体成为研究热点,其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肿瘤、改善心肌,调节血糖等多重作用。文章基于黄芪多糖在免疫调节、抗炎、改善气道重塑,抗氧化及抗病毒的药理学研究,探讨黄芪多糖在哮喘缓解期的作用,从而为复方研究,临床用药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银注射液抗病原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文宇  肖顺汉  贾文祥 《中成药》2006,28(3):424-425
青银注射液系用中药青蒿和金银花组方研制而成。具有宣肺透邪、清热解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临床用于病毒和细菌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高热性疾病[1~3]。参照《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指南》中的“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和“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项下的有关内容[4],结合本品的功能主治,我们对青银注射液的主要药效学开展了以下实验研究:体内、体外抗菌抗病毒作用;清热、抗炎、免疫及镇咳作用实验。本文着重报道体内、外抗菌试验研究。1体外抗菌作用1.1试验材料1.1.1药物青银注射液:2 mL/支,含原生药3 g/mL,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蝉枣汤的解热、抗炎及免疫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的解热、抗炎实验及小鼠炭粒廓清功能、血清溶血素水平、免疫器官指数测定法。结果蝉枣汤ig给药能明显降低发热家兔体温、抑制小鼠耳肿胀、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增加小鼠血清溶血素生成,ig给药13d对幼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蝉枣汤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及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本实验结果为蝉枣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给药后血清的特殊药理活性检测以观察药物(包括中药)作用已有长久历史,但作为观察中药特别是中药复方作用的常规则刚起步,历时近10年,日本和我国的一些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结果,表明其不失为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性。在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的实验研究中,含药血清的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给药天数、给药次数、给药剂量、采血时间、含药血清的灭活与保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讨。1目前国内外中药复方血清制备方法研究现状1984年由日本学者在日本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提出的给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中药血清药理学概念最初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4年正式提出[1],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其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笔者对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 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技术方法的规范化研究主要包括中药血清的制备方案与药理(效)作用的评价方法两个主要方面。 含药血清制备技术的规范化是研究的基础,其中包括供体(实验动物)的选择、供体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次数、给药天数)、含药血清的采取时间,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及灭活处理的影响,含药血清的去蛋白处理等。 1.1 血清供体的选择要求 在血清药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生殖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为其进一步拓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进展。结果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药物在体内对生殖系统的活性。结论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研究中药对生殖系统在体活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防己,又名粉防己、汉防己,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风湿、止痹痛、利水消肿等功效,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湿疮肿毒等。防己的主要成分为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包括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防己及其主要成分在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高血压、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抗矽肺、抑制瘢痕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应用前景广阔。临床上常将防己与其他中药组方配伍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肝腹水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常用的代表方剂有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己椒苈黄丸、宣痹汤、复方汉防己颗粒等。该文对防己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中药防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静  高杉  李琳  徐一兰  高树明  于春泉 《中草药》2019,50(10):2257-2265
中药是一个多成分、多作用靶点和多作用途径的复杂系统,中药及其复方治疗疾病遵循整体观思想。网络药理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性、系统性和注重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与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相吻合,是一门从系统层面揭示中药对机体调控网络作用的新兴学科,为研究传统中药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搭建了桥梁。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关键技术及应用方法与策略,以期为采用网络药理学揭示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现代医学未取得较大进展。随着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中药的研究,传统医学的优势得以彰显,使病毒性心肌炎成为传统医药能有所突破的病种之一。基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治疗理念,优化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方案,以期在抗病毒与调节免疫方面形成合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因发病率偏高,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一般认为,高血压是受到调节盐-水平衡和心血管功能系统影响的疾患: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调节。然而,临床上通过限制RAAS系统或SNS系统调节血压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仍有约40%的患者疗效不佳,表明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应涉及其他机制,如免疫机制,等。现代中医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的功能,中医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控制高血压,并获得良效。本篇综述总结了高血压的非免疫和免疫机制,探讨中医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控制血压的功能。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应用中药降压时,中药在常规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可以使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更好,而单用西药则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中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整理和分析中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的影响。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危害较大,VSMC的表型转化、过度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和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形成的主要环节,故研究中药对VSMC的调节作用对血管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对中药促使VSMC表型转化、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及其分子机制、基础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报道进行总结,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及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在AS等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其成分复杂,作用机制难以明确、质量难以控制及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故结合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法,加强中药活性单体化合物对VSMC调节作用的深入研究或将给血管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Sinomenine,a major active ingredien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fengteng(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has been proven to have anti-inflammatory,analgesic,anti-tumor,immunomodulatory and othe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and is clinically used for various inflammatory and autoimmune diseases.However,due to complex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sponses,the precis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of sinomenine are still unclear.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sinomenine during recent yea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espiratory system,nervous system,digestive system and organ transplant rejection.The molecular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sinomenine responsible for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suppressive effects were in detail introduced based on 3 aspects including cytokines induction,signal pathways modulation and immune cells function regulation.Moreover,this review also raises some concerns and challenges in future sinomenine study,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cruci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inomenine as medicinal resource.  相似文献   

18.
雷公藤减毒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雷公藤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与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其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消化、生殖、血液、免疫等系统。因此,雷公藤制剂的减毒持效研究成为近年的焦点。作者对1999~2011年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48篇进行了检索分析。由文献可知传统上的雷公藤减毒方法包括剂型改革、炮制及中药配伍等。近年来出现的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可获取雷公藤新药材,为雷公藤减毒持效研究拓宽了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今后需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药理药效机制结合,借助于现代检测方法,揭示其减毒持效的机制,为雷公藤制剂的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许敏  姜壮壮  陶丽  刘延庆 《中草药》2019,50(14):3477-3483
中药血清药理学通过从正常与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分离、鉴定血清移行成分从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中药药效成分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低溶解-低渗透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效应高,血清药理学不能评价非血清移行成分的功效关联规律。基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成分的渗透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各自的渗透性行为,形成不同的口服吸收处方。因此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尤其是多组分共存条件下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是解决中药功效物质基础问题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首先概述了中药肠渗透与跨生物屏障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实验模型及其各自的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常见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与渗透动力学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最后基于渗透性实验模型与构动关系研究,评述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组分渗透动力学规律及其渗透机制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可以通过促进药物转运或者形成离子配伍而影响成分间的渗透吸收,以期为寻找和预测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及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S T Yuan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82, 588
OBJECTIVE: Desserting toxicity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METHODS: Analy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oxic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the reason for ascension of the case poison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medicines are poisonous. The venomous drug can cure disease when it is reasonably applied. On the contrary, the good medicine will be harmful to one's health if it is unreasonably used. In order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securely and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seriously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experiences of using drug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