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检测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2例大肠正常黏膜、62例大肠腺瘤和80例大肠腺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结果生存素表达率在大肠正常黏膜为0.0%,腺瘤为38.7%,腺癌为58.8%,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生存素在高分化腺癌表达率为42.9%,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73.1%(P〈0.05),在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生存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48.00%)与阴性者5年生存率(80.00%)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生存素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结论生存素在大肠肿瘤中过度表达可能参与大肠肿瘤的形成和发展,生存素过度表达可作为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15例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癌进行检测。结果:15例正常大肠粘膜,39例大肠腺瘤和88例大肠腺 癌中,P53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0、10.3%、53.4%(P<0.01);Bcl-2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93.33%,61.54%,35.23%(P<0.01)。大肠癌P53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Bcl-2表达随机组织分级的降低而降低(P<0.05)。88例大肠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36.2%,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的68.3%(P<0.01;Bcl-2阳性表达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64.52%,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的17.54%(P<0.01),结论:P53和Bcl-2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对2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病因依次为大肠癌(84例)、慢性结肠炎(46例)、大肠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隆氏病(1例)、肠血管畸形等病变(16例);未发现病变者(11例)。确诊率94.6%。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79.8%和73.7%。11例息肉癌变,12例大肠癌同时合并有息肉。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我院2006—02~2007—03共收治大肠癌患者414例,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患者共69例。结果检出隆起型Ⅰ型病变65处,平坦型Ⅱ型病变8处。早期大肠癌8例(占11.5%),进展癌61例(占88.4%)。组织学类型:管状腺癌33例(47.8%),其中高、中分化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19例;黏液腺癌30例(43.5%);绒毛状腺瘤恶变2例(2.9%);未分化癌1例(1.4%)。结论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凡疑诊病例应行结肠镜等检查。  相似文献   

5.
研究p53、bcl-2及PCNA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40例腺瘤和80例腺癌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增生性息肉,腺瘤以及腺癌中p53、bcl-2、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中17.5%(7/40)腺瘤和46.25%(37/80)腺癌可见p53基因突变;腺瘤、腺瘤癌变及腺癌中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2.5%、70.6%和58.8%;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中未见p53表达,p53蛋白表达与其基因突变相关(rs=0.54),但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无关(P>0.05);bcl-2在所有正常粘膜和增生性息肉基底部上皮细胞、77.9%腺瘤、64.7%腺瘤癌变和55%腺癌可见表达,在腺瘤和腺癌中bcl-2表达差异显著(P<0.05),高分化腺癌bcl-2表达率明显高于差分化腺癌(P<0.01)。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bcl-2与P53表达在腺瘤及腺癌组中呈负相关。PCNA表达率在大肠腺瘤一癌序列中逐渐增高,它与腺瘤p53表达和木典型增生程度、腺癌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p53、bcl-2表达及其它因素无关。p53基因改变主要涉及到良性腺瘤和腺癌的转变过程,p5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p53蛋白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主要因素。bcl-2表达是大肠癌发生中的早期  相似文献   

6.
大肠癌组织蛋白酶B和FasL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B)和FasL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8例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中CatB、FasL表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比CatB、FasL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在大肠癌原发灶、正常肠黏膜中CatB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3%、26.9%,FasL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3.6%、19.2%。大肠癌原发灶中CatB、FasL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Dukes’c期CatB、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Dukes A、B期(X^2=11.3267、8.2659,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的CatB、FasL表达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X^=-10.1584、7.2096,P〈0.01)。CatB和FasL表达双阳性组患者生存率低于CatB或FasL单一阳性组及两者表达均为阴性组。结论CatB和FasL增强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CatB、FasL表达对判断大肠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9年6月至1996年12月,我院行肠镜下息肉电切术426例,全瘤病检,发现早期大肠腺癌16例。现就结肠镜下诊断与治疗早期大肠癌的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资料早期大肠腺癌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6~75岁,其中40岁以上14例。病灶位于直肠、乙状结肠14例,降结肠2例;有蒂型(Ip)3例,亚广基型(Is)10例,扁平隆起型(Ⅱa)2例,扁平隆起溃疡型(Ⅱa+Ⅱc)1例。16例中,粘膜层癌9例(Ip)3例、Is5例、Ⅱa1例),其中腺癌恶变8例(88.9%),瘤径大于2cm4例(44.4%);粘膜下层癌7例(Is5例、Ⅱa1例、Ⅱa+Ⅱc1例)…  相似文献   

8.
王笛乐  田慧军 《浙江医学》2006,28(2):88-90,126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伯血病基因2(Bcl-2)与大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80例大肠组织(腺癌43例、腺瘤27例、正常组织10例)中Caspase-3、Be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aspase-3在大肠腺癌和腺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1.9%和55.6%,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80.0%(P〈0.01);Caspase-3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肿瘤Dukes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Bcl-2在大肠腺癌和腺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6.7%和70.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0.0%(P〈0.01);Bcl-2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1)。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呈正相关(r=0.471,P〈0.01),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r=0.634。P〈0.01)。与Bcl-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23,P〈0.01)。结论Caspase-3、Bcl-2与大肠肿瘤的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在大肠肿瘤恶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与恶性程度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大肠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大肠癌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人大肠癌52例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结果:52例青年人大肠癌,平均病程6.5个月。误诊35例,占67.3%。Dukes分期C、D期共37例,占71.1%。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多见,共33例。占63.5%。52例中2l例行根治性手术,根治组2年生存率41.8%,5年随访生存率23.2%。结论:青年人大肠癌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如何早诊和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P53及Bcl-2蛋白在大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大肠腺瘤及腺癌中P53蛋白及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p53基因、bcl-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大肠腺瘤、100例大肠腺癌及癌旁粘膜中P53蛋白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腺瘤P5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6.7%及76.7%,大肠腺癌P5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及67%,均显著高于正常粘膜与癌旁粘膜(P<0.01);随着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P53蛋白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表达与腺瘤分级无关;大肠腺癌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Ⅰ级不典型增生(P<0.01),与Ⅱ、Ⅲ级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差的大肠腺癌P53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分化好的大肠腺癌(P<0.01),而分化差的大肠腺癌Bcl-2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分化好的大肠腺癌(P<0.05),大肠腺癌P53、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患者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P<0.05),Bcl-2蛋白过度表达的大肠癌患者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高(P<0.05)。结论:bcl-2  相似文献   

11.
107例青年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方法 :总结该院 1986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间收治的30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 10 7例 ,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结果 :10 7例青年人大肠癌中 ,平均病程 5 .5月 ,误诊 84例 ,占 78.5 % ,误诊以肠炎、痔疮、痢疾多见。Dukes分期 :C ,D期共 82例 ,占 76 .6 %。病理类型以低分化、未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恶性淋巴瘤多见 ,共 6 1例 ,占 5 7.0 %。 70 /10 7(6 5 .4 % )行根治性手术 ,5年随访生存 2 0 /70例 (2 8.6 % )。结论 :青年人大肠癌确诊晚 ,误诊率高 ,病理特征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如何早诊和早治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直肠癌神经束膜浸润情况在预后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直肠癌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神经束膜浸润情况与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远隔转移、临床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分析直肠癌神经浸润(PNI)状态与手术后3年、5年直肠癌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截止2015年5月共有30例死亡病例,有21例神经束膜阳性病例,9例神经束膜阴性病例;其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21例远隔转移。病理学检查:神经束膜阳性29例,其中7例出现局部复发、17例出现远隔转移;神经束膜阴性60例,其中2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隔转移。PNI-和PNI+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58.62%,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3%、41.37%。PNI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PNI阳性患者(P<0.05)。结论直肠癌神经束膜浸润情况与浸润深度、大小、环周度密切相关,因此可作直肠癌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并可作为危险因素之一、为选择性放化疗提供依据。between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NI and the 3 years’ survival rate and the 5 years’ survival rate were analyzed by Kaplan-Meier and Long-rank.Results PNI- and PNI+3 year survival rate 83.33%,58.62% respectively,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78.33%,41.37% respectively. PNI negative patients survival rat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NI positive patients (P<0.05).Conclusion Colorectal cancer nerve bundle membrane infiltration situation can be one of the predictors of colorectal cance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率。方法:对5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48.1%)胃镜下为隆起型;34例(63.0%)浸及黏膜下层,20例(37.0%)浸及黏膜内;高、中分化腺癌所占比例较高为68.5%(37/54);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54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0.7%,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57.1%(4/7)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45/47,95.7%)。结论:早期胃癌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高;重视病理分析,便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大肠癌标本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情况;随访统计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VEGF及其受体KDR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及68.3%;二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VEGF及KDR阳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及51.2%;阴性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及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R的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脉管癌栓和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的关系及其对结直肠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182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果 结直肠癌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共45例,其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肝转移、神经浸润及术前CEA、CA199水平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浸润深度和病理类型无相关性.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1.1%,显著低于阴性患者61.3%(P<0.05).脉管癌栓阳性合并KRAS基因突变患者与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脉管癌栓降低患者3年生存率影响患者预后,合并KRAS基因突变生存率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直肠多原发癌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462例结直肠癌病例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Warran和Gates提出的多原发癌(MPC)的诊断标准,筛选出39例MPC,并对其发病年龄、5年生存率、病变部
位以及治疗方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等进行统计。结果(1)MPC的发生率为2.67%(39/1462),同时性多原发癌(SC)18例,异时
性多原发癌(MC)21例;(2)MPCC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发病年龄为61.02±13.94岁,5年生存率为61.76%;MC的预后优于
SC;(3)3例早期MPCC,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100%;30例中晚期MPCC行根治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3-、5-年生存率分别
为93.33%、83.33%、73.33%,3 例中晚期MPCC行姑息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 年和3 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0,3 例中晚期
MPCC仅行姑息性化疗,1年和3年生存率也分别为66.67%和0。结论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MPC,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根治
性手术和化疗对中晚期MPCC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大肠癌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2005年青年人大肠癌43例患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生存率。结果:43例青年人大肠癌,平均病程5.9个月,误诊率55.8%;Dukes分期C、D期共31例,占72.1%;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多见,共31例,占72.1%;1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1年生存率62.7%,2年生存率35.6%,5年生存率25.4%。结论:青年人大肠癌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如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黎焕君  贾筠  刘琦  陈志良 《安徽医学》2017,38(5):605-608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左、右半结肠癌的预后.方法 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86例结肠癌患者按照肿瘤病理分型分为A组(低/未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152例、B组(高/中分化腺癌)234例;同时按肿瘤部位分为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分析肿瘤不同临床病理分型及部位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组患者肿瘤TNM分期、T分期、N分期及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T分期及N分期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癌患者(P<0.05);A组病理类型在右结肠癌中更常见(P<0.05).A组患者5年生存率52.43%低于B组55.77%(P<0.05);右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53.66%也低于左半结肠癌患者55.24%(P<0.05).在A组患者中,右半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于左半结肠癌(52.82% vs 50.71%,P<0.05);而在B组患者中,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14% vs 54.27%,P>0.05).结论 在低分化腺癌/黏液癌/印戒细胞癌中,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好于左半结肠癌;而在高/中分化的腺癌中,右半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左半结肠癌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消化道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老年消化道双原发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6例占同期多原发癌的37%(26/70);52个病灶早期诊断62%(32/52);手术39例次;内镜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9例次。手术和EMR总切除率92%;5年生存率61%。次癌手术17例,中位生存期30.5个月,其中早癌12例,晚期癌5例;EMR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60个月,手术与EMR治疗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72939)。结论:EMR治疗消化道黏膜癌效果与手术相同,对老年更适合。多原发癌早期诊断、治疗可获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rarely occurred in adolescent. Clinical feature and prognosis of this population are not clear until now. In addition, DNA mismatch repair (MMR) status may relate to the early disease occurrenc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perfor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cluding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1,503 patients diagnosed as colorectal cancer in 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inally, 19 patients who were between 10 and 20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We summarize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association with prognosis and assessed the expression of MMR protei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site was the right colon in 7 patients. Ten patients had Stage III colorectal cancer, 5 patients had Stage IV disease.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was the most frequent pathological type (7/19). Deficient MMR was identified in 2 patients.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and median survival time were 23.2% and 26 months. Distant metastasis was identified 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P = 0.02).

Conclusions:

Colorectal cance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as very rare. The chinese adolec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ere frequently diagnosed in the right colon, as Stage III/IV disease with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The prognosis was relatively po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