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计算机影像导航引导技术在脊柱内植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用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0例脊柱患者采用计算机影像导航引导下的脊柱手术 ,其中采用X线虚拟导航引导模式 10 5例 ,包括引导腰椎椎弓钉加椎间钛笼植入 4 0例 ,胸腰段椎弓钉植入 10例 ,颈椎内固定植入 32例 ;采用CT三维重建虚拟导航引导模式 15例 ,包括颈椎后路螺钉植入 5例 ,中上段胸椎弓钉植入 6例 ,脊柱侧弯多节段胸腰椎弓钉植入 4例。内植物完成 ,术中C臂透视摄片以了解内固定位置情况 ,术后CT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结果 腰椎组 :椎弓钉进钉点偏差不超过 1mm ,角度偏差不超过 2 °,实际内植物与虚拟内植物重叠率平均 96 %。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 :94 % (2 70 /2 88)腰、胸椎弓根内中心位 ,18枚位于椎弓根内偏外侧 ,临床无神经症状。结论 导航技术对同时需要多路径显示 ,多维定位要求的脊柱手术创造了理想新颖的引导模式。术者的操作在无辐射条件下具形象化、多维化 ,且实时感强 ,使内植物按设想路径精确制导。  相似文献   

2.
俞兴  徐林  毕连涌  李鹏洋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7):1905-1908
目的 探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植人腰椎弓根螺钉的效果.方法 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各类腰椎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401例,分别采用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A组)和传统X线透视法(B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同时采用术中三维影像系统评估螺钉位置的精确性;分析比较两组螺钉位置、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结果 A组(95.3%)螺钉位置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84.1%),平均螺钉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低于B组;A、B两组分别为(3.7±0.6)min和(7.8±2.3)min、(134±48)min和(179±62)min、(272±153)ml和(455±289)ml.A组未发现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术中三维影像脊柱导航使腰椎弓根螺钉植入更精确、快速和安全,减少螺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和医生X线被动辐射.为腰椎脊柱手术精确化、微创化、安全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科导航系统在胸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我科2011-08~2012-04收治的20例应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胸腰椎手术患者(导航组),共植入椎弓根螺钉86枚;2011-01 ~2011-07对照15例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徒手组),共植入64枚螺钉.术后通过复查X线片或者螺旋CT,将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导航组植入的86枚螺钉中80枚位置优良,优良率为93.0%,相应徒手组植入64枚螺钉中52枚位置优良,优良率为81.3%,导航组椎弓根螺钉位置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徒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导航组没有出现并发症. 结论 应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可提高螺钉置入位置的准确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导航技术应用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优势与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腰椎滑脱伴脊柱不稳的患者,采用CT导航技术行椎弓根钉固定术。按照螺钉是否穿透椎弓根及穿透程度,参考Richter分类法进行评估。结果:手术顺利完成,螺钉位置准确,只有2枚螺钉突出皮质外且~〈2mm,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CT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项安全和精度较高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化导航模板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疾病患者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措施。方法行数字化导航模板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43例,术中配合和护理过程至关重要,包括数字化导航系统使用、导航器械清洁与保养和术中体位摆放要点等手术配合。结果 43例内固定手术配合顺利,手术后胸腰椎内固定良好,且未出现并发症。手术过程配合默契,并得到手术医生认可。结论术前数字化导航系统使用的培训、用后数字化导航器械的清洁与保养、术中舒适的体位摆放是顺利配合数字化导航模板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患者于计算机辅助ct影像导航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对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58例腰5骶1滑脱需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植钉及采用解剖定位+c臂机辅助下植钉,比较两组的植钉准确率和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经ct扫描比较两组椎弓根钉位置,导航植钉组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植钉组(p = 0.038 < 0.05),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统计两组手术植钉时间,导航植钉组手术时间(79.04 ± 13.74)min少于传统方法植钉组(85.93 ± 12.86)min,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但自2007年4月后,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2.95 ± 10.70)min和(87.14 ± 11.23)min,有统计学差异p = 0.000?计算机辅助导航植钉组的射线暴露时间较传统植钉组平均减少6.6 s,p = 0.000?结论:随着操作熟练度的提高,采用ct影像导航下植入腰椎滑脱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能提高植钉准确率,同时不增加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创伤?  相似文献   

7.
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C型臂X线透视电子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手术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腰椎滑脱4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型性改变等原因引起的腰椎失稳患者11例,共15例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完成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共植入椎弓根螺钉68枚,术后进行X线平片及CT薄层扫描掌握螺钉的方向和位置.结果68枚椎弓根螺钉均未穿破椎弓根,椎弓根螺钉的方向、深度、位置均相当理想,全部病例无硬膜、神经根损伤.结论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可以准确引导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避免椎弓根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内固定术中应用时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配合。方法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进行脊柱内固定术共93例,植入椎弓根螺钉462枚,对手术前后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置钉准确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结果术后经X射线摄片证实,置钉准确451枚,准确率达97.7%;手术室护士术中与手术者配合默契,手术医生满意率提高。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SpineNav-01辅助手术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手术在辅助胸、腰骶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评价该手术导航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33例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辅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传统组,螺钉置入在X线透视辅助下完成;导航组,螺钉置入在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术后三维CT评价两组螺钉的位置情况,比较两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记录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置钉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另记录注册时间。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以及螺钉节段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22枚,腰、骶椎86枚,准确率为73.1% (79/108),安全率为96.3% (104/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2例,1例接受翻修手术;导航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30枚,腰、骶椎78枚,准确率为87.0% (94/108),安全率为100% (108/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1例。两组间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安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导航组螺钉置入准确性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组。传统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2~5 min,平均3.2 min;导航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4 min,平均2.2 min;导航组共注册25次,每次注册时间3~9 min,平均4.8 min。 结论 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SpineNav-01手术导航系统能显著提高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需要进行椎弓根固定的患者共7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透视定位植入,观察组采用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结合术中透视定位。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各项指标:术中出血量、完成钉道准备时间、置入成功率、置入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置入成功率、置入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完成钉道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可确定椎弓根螺钉在椎板后方的进钉点,寻找出最佳钉道的位置,钉道准备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Wiltse 入路(后旁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应用Wiltse 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临床结果应用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平均失血326 mL,术后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所有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4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融合(100%)。结论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结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退变性腰间盘突出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清毅  黄南翔  林宏  王冰 《四川医学》2010,31(5):598-59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7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植骨处均骨性愈合,复位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22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贾红伟  马文海  程增银 《医学综述》2014,(12):2292-2294
目的评估微创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12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及JOA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167,161.332,P<0.05),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VAS逐渐减低,术后12个月时最低,JOA评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83%)。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杨松  蒙美运 《海南医学》2005,16(7):54-55
目的 报道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经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应用胸腰骨折、滑脱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治疗36例。其中腰4椎体滑脱10例。腰5椎体滑脱2例,胸腰椎骨折24例。AF系统内固定 植骨6例。RF系统内固定植骨12例,钉棒组合内固定系统 植骨18例。结果 椎体复位及内固定效果好,本组36例中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现象。结论 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是一项用途广、安全有效的脊柱内固定技术。植骨能确保治疗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掌握椎弓根曩钉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脊柱内固定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1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1例,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和对照组(65例,传统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为882%(45/51),对照组为615%(40/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1)。术后1年随访时融合率试验组为84.3%(43/51),对照组为538%(35/65),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05)。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试验组1.1(06~19)ram、对照组4o(19~4,9)mm,但前者丢失程度较后者明显降低(p〈0.04)。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使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较使用传统的椎弓根螺钉能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优良率,同时可以明显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及降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59岁(49-68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和MRI或CI’检查。本组患者均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滑移分度:Ⅰ°19例,Ⅱ°14例,Ⅲ°2例,其中L5/S1 27例,L4/5 8例。均表现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或坐骨神经症状。35例全部采用后路去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进行术前、术后功能和症状评分。结果随访12-35个月,平均23个月,依据x线片和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本组患者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术前平均16.25±1.06分,术后平均24.78±1.27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率94.3%。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5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将52例患者分为单侧组(25例)和双侧组(2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腰椎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有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同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同单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牢固融合。结论 后入路腰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可取得与双侧固定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的治疗效果,旨在探索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6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的11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固定者56例,双侧固定者61例,所有患者获2年以上随访。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通过影像学评估腰椎融合情况、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Cobb角变化。 结果 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2组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单侧相邻节段退变率为33.93%,双侧固定组相邻节段退变率为65.57%,单侧固定组相邻阶段退变率明显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2组在术毕、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2年腰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行TLIF术,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