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3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及印油毯足印分析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3d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痉挛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至3个月,2组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GMFM评分均有提高,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印油毯足印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步行足长、步速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幅评分2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有效地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及提高其步行功能,缩短住院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针刺及按摩手法,结合Vojta训练;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脑活素等药物。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穴位疏通法结合Vojta训练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电刺激定位技术与经验定位引导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3例,经验定位组22例。2组接受BTX-A注射后3d,开始进行10d物理治疗,之后改由家长在家治疗。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以下评定:①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②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④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E项评分;⑤步行速度。结果 2组患儿的PROM、MAS评分、CSS评分、GMFM评分和步行速度,在治疗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OM、CSS评分在治疗后3d、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在治疗后3d、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差值在治疗后2个月、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定位技术较经验定位引导BTX-A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能更好地缓解脑瘫患儿踝跖屈肌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与康复对照组,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康复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刺激治疗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2组患儿总疗程均为3个月。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2组患儿经治疗后,发现电刺激治疗组共显效19例(42.2%),好转24例(55.4%),有效率为95.6%;康复对照组共显效10例(22.2%),好转27例(60.0%),有效率为82.2%;2组患儿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1)。2组患儿治疗前,其ACA、MCA及P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ACA、MCA及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01或P〈0.05),而康复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乳突法头部低频电刺激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增强疗效,并提高脑瘫患儿颅内血流速度,改善脑循环状况,是针对脑瘫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分析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1例小儿脑瘫患儿,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取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 TMS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改良Tardieu痉挛量表(MTS)评分、GMFM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MT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MFM评分、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小儿脑瘫患儿联合采取r TMS+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症状及运动功能,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水疗与传统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并以临床痉挛指数评价其疗效。结果: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痉挛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差值为1.79±1.06较对照组1.23±0.84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中药水疗治疗痉挛型脑瘫优于传统水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BTX-A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功能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时,2组患儿CS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C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GMFM(DE区)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能更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的步态,提高其站立与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两组各30例,同时治疗3个月,采用修改的Asworth痉挛评价表对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GMFM对治疗前后的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肌张力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在肌张力的缓解上有显著差异,治疗后较治疗前GMFM评分有所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较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大运动评分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加运动功能训练组和单纯运动功能训练组对痉挛性脑瘫的痉挛及大运动均有改善作用,中药熏蒸配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痉挛及大运动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罗颖  刘夕东  梅洪 《中国康复》2011,18(6):469-470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AFO)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ADL的影响。方法:CP患儿26例,随机分为AFO组和对照组各13例,在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AFO组患儿每次治疗后坚持佩戴AFO。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2组患儿腓肠肌痉挛程度;测量休息位踝关节角度(rROM);脑瘫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评定站立和走跑跳两大运动功能及参照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患儿腓肠肌痉挛程度及rROM均明显改善(P〈0.05);AFO组表现更明显(P〈0.05)。GMFM和ADL评分AFO组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AFO可降低CP患儿下肢的肌张力,矫正足踝部畸形。  相似文献   

10.
Hufschmidt电刺激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Hufschmidt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使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后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B组患儿在前6周进行对照期治疗,后6周进行干预期治疗。在干预期行Hufschmidt电刺激和常规物理治疗,对照期只行常规物理治疗。患儿入选时、治疗6周、治疗12周时分别评估被动关节活动角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评分(gross motor function mesaure,GMFM)、10m步行时间各项功能。结果:患儿在干预期胭窝角、内收肌角的改变量明显大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踝背伸角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C区、D区、E区及总分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M的A区、B区改变量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m步行时间改变量明显高于对照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ufschmidt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婴幼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婴幼儿脑瘫患儿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予神经节苷脂(施捷因)、头针、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行高压氧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发育商(DQ)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DQ的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可提高婴幼儿脑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5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脑循环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仪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脑部微循环,提高受损脑组织的供血及供氧,减轻脑组织坏死,加速脑瘫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系统治疗(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联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09年3月收治的40例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与治疗组均采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神经发育疗法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3个月时肌张力与ADL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患儿肌张力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治疗组肌张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ADL评分比较,治疗组ADL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系统治疗联合神经发育疗法可明显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肌张力,提高AD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应用CIMT。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改善情况,应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测试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关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患儿MAS得分在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UEFT评分在治疗4周、8周与治疗前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治疗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MT可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肉毒毒素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8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和推拿治疗;观察组同时结合系统的康复训练等。治疗前后均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分肌张力,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MAS评分均明显下降,PRS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系统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倩  侯梅  张强  张红  张福平 《中国康复》2014,29(3):179-182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BIT )对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8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 HABIT 治疗。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 )和能力低下患儿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各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同期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各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QUEST量表承重及保护性伸展部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及PEDI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比较,2组各量表评估分数增加值显著不同( 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与常规OT 治疗相比,HABIT 方法能更好地提高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且较小年龄组患儿进步较快。  相似文献   

17.
按摩结合手术矫形治疗儿童重症痉挛型脑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如荣  杨利平 《中国康复》2000,15(3):141-142
为探讨中医按摩结合手术矫形治疗儿童重症痉挛型脑瘫的方法。对83例重症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术前下肢按摩、手术矫形和术后功能锻炼等;B组则单纯下肢手术矫形。结果:A组治疗3 ̄6月后患儿双下肢内收肌、屈膝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优,良,改善率分别为40.0%,48.0%,,12.0%;B组分别为22.4%、53.5%、24.1%。2组优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8,A组)和对照组(n=27,B组),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曲马多、加巴喷丁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典药物治疗。采用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VAS平均为7.68±0.32,对照组为7.53±0.27;治疗五周后,治疗组VAS平均为2.42土0.26,对照组3.60±0.34。治疗前、后,A组和B组同组内各时间点的VAS分别随时问变化而减少,且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二周起A、B组组间VAs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刚 《中国综合临床》2013,(12):1301-1304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对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3例)、单纯治疗组(23例),将同期符合标准的未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急症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术中、术后给予血凝酶治疗。联合治疗组术前、术后给予新鲜血小板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残余血肿量、引流量、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治疗前患者血肿量:联合治疗组为(53±11)ml,单纯治疗组为(51±13)ml,对照组为(50±15)m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P〉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6±6.2)%]、血小板黏附率[(41.6±8.5)%]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43.1±5.0)%]、血小板黏附率[(42.7±8.9)%]明显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5.2±6.1)%]、血小板黏附率[(64.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2.93、40.93,P均〈0.05)。治疗后1d,联合治疗组残余血肿量[(7±4)m1]、引流量[(301±21)m1]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残余血肿量[(19±5)m1]、引流量[(413±26)m1](P均〈0.05);联合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64.8±5.7)%]、血小板黏附率[(63.3±6.6)%],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51.6±3.7)%]、血小板黏附率[(50.3±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68.1±5.9)%]、血小板黏附率[(67.4±9.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鲜血小板联合血凝酶可以明显改善口服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