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金匮要略》第一篇中的先后治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第一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为篇名,不用病名而用脏腑经络,不用病脉证治而用先后病脉证,先后既是病机,也是治则。由于人体脏腑经络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疾病在脏腑经络之间会相互传变,这种脏腑经络之间的传变是有先后顺序的,那么治疗也要有先后步骤。归纳为:已病之前,先治未病;已病之后,早治防变;表里同病,先治其表;新旧同病,先治新病;缓病急病,先治其急;因果同在,先治其因。这些先后治则具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桂芝运用经络理论辨治肿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善于根据经络循行所过部位,推求疾病发生的经络和脏腑,判断从何脏腑论治,进而分析病性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关系,判断肿瘤传变规律,使用预防传变的药物,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药物归经的理论,选择引经药物使药效直达病所。  相似文献   

3.
经络传变顺序反映了病邪所在位置,通过诊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邪所在经络的层次,推测邪气侵袭的部位;气血具有不断变动的特质,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必也有特殊的运行规律,通过经脉气血流注的时间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经络气血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经络功能状态,从而判断疾病的轻重以及病势的转归。通过辨识病邪在脏腑与肢体的内在关系、时间进程中的内在变化、气血流注时的空间层次,推测经络病机为经络病机体系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环不已,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脏腑与伤寒六经以经络为基础,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与六经间的表里关系以及六经传变也都是以经络为物质基础。实测经络有关穴位,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经络流注与伤寒六经传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将疾病传变理论作为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分析主要传变形式,包括表里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经络传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传变过程中导致病机转化的虚、毒、痰、瘀因素特点.  相似文献   

6.
元颖 《中医研究》2001,14(1):9-9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 ,全书第一即开宗明义地论述了杂病脏腑传变的原理 ,并总的概括了疾病的原因 ,病机 ,诊断和治疗原则 ,其后各篇详细分述了四十余种疾病 ,内容涉及内、外、妇各科。本书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 ,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 ,认为疾病症候的产生 ,都是整体功能失调 ,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 ,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并在病因与发病、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均有所体现。1 病…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金匮要略》原文,归纳书中疾病辨证体系明暗两线,从疾病部位的角度构建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为明,包括经络传于脏腑、经络脏腑同病、脏腑相传、脏腑传于经络四种形式;从物质病理改变角度构建的气津液血辨证体系为暗,包括辨治外感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传变和辨治内伤杂病的气水血传变两种形式.《金匮要略》中的明暗两线是后世辨证体系的中...  相似文献   

8.
在气化或三焦气化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及人生气化以三焦为纲等基础上,从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础,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津液病机是建立在人生阶段气化规律病机之上的,以及脏腑虚损、气血津液失常和痰饮水浊邪实归属于三焦气化失司等方面,阐发了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老年期痴呆的基本病机,提出生命气化阶段性失常是"衰老"病机之长,统帅着目前流行的先天说、后天说、脏腑虚损说、精气神虚损说、阴阳失调说、气虚血瘀说、津液不足说、邪实说、气运失常说等诸多衰老之说。  相似文献   

9.
问与答     
试述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及决定传变与否的三因素?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人体脏腑经络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一经病变常可涉及它经。从而,互相传变或呈现合病、并病等情形。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  相似文献   

10.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本篇属全书概论性质。篇名“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具深刻意义。仲景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先后”二字,示人脏腑经络,病有先后,证有缓急,治有先后。如本篇第1条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指出了脏腑病变的先后传变;第2条中说“经络受邪,入脏腑”,此为经络与脏腑病变的先后传变;第14条指出,下利清谷不止之里证与身体疼痛之表证并见时,治当先里后表;第15条中说,新病痼疾并存,当先治新病,后治痼疾,等等。这些均是“先后”在辨证施治中的具体运用。“病脉证”,则是强调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注意病与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11):1035-1039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周亚滨教授从“伤寒最多心病”立意,通过总结《伤寒论》一书对于心病的脉证及遣方用药,指出六经辨证体系对于心病证治具有指导意义。六经辨证是涵盖了八纲以及脏腑经络辨证的学说,能够指导着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的辨证论治。文章整理周亚滨教授在基于六经病证分论的基础上,临证上运用六经辨证思维论治心病的辨证经验,用药上可概括以和、温、补、清、下法为多。  相似文献   

13.
脏腑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合成一个统一协调有机的整体。病自内生,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现于外;病由外致,必通过经络而传之于脏腑。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抑郁症是脑神与心、肝、脾、肺、肾及其之间的功能失调,脑神不得伸展导致的以情绪低沉为主要精神症状的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抑郁症的辩证论治离不开脏腑,离则偏,合则切。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5.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肺与肾在酸碱平衡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毒症等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本文从沟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从生理学、病理学、临床治疗等角度探讨肺与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情志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确从而制约了其治疗,PSD的发病与经络密切相关,但对其研究较少。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经络学角度探讨PSD的发病机制,提出PSD的发病与多条经脉相关,尤其是足厥阴肝经,为PSD机制的揭示奠定了经络学基础,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梳理《黄帝内经》相关条目与各家治疗中风后失语症临床经验,从"肾"论治,结合脏腑辨证之"肾气内夺",及经络辨证之肾经为本、多经并重,探讨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及针刺治疗思路,以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失眠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结合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分析临床治疗失眠的针灸取穴,指出治疗失眠应围绕阴阳失交、心神不宁的基本病机,通过调和营卫、协调阴阳,调理脏腑、宁心安神,通调经气、调理体质多方面入手,最终达到安神利眠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