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环不已,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经络确实存在,经络有其一定的物质基础。脏腑与伤寒六经以经络为基础,脏腑间的表里关系与六经间的表里关系以及六经传变也都是以经络为物质基础。实测经络有关穴位,观察它们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揭示经络流注与伤寒六经传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高血压应属中医"风眩",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风""头痛""眩晕""肝风""肝阳""心悸"等症,与高血压病颇为相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今叶氏发明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的治法,重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是却轻视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治法--"通法"(姑且命名).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在许多篇章都强调了"通"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阴阳气道不通""脉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防病治病的大法便是要"气脉常通".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首先描述革脉的是张仲景[1],<伤寒论>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2].  相似文献   
5.
#附子入心、脾、肾经,大辛大热,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善补下焦元阳、温中止痛,散寒燥。其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陈修园称它“火性迅发,无所不利,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的临床应用甚为广泛。一般认为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亡阳;与温阳药同用能暖下元、祛里寒;与补血药同用能温养营血之不足;与发散祛风药同用能温理、通经络及祛散在表之寒。所以,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皆能获得显著疗效。现举病案三则论证之。  相似文献   
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是以心脑缺血症状为主的一组证候群。属于中医学"心悸"、"迟脉证"、"厥证"、"胸痹"、"寒厥"等证的范畴。在治疗上西医至今仍缺少很有效的药物。国外主要是安置起搏器,但随访病死率仍在18~33%。近年来中药治疗病窦常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多能迅速提高心率,改善症状。现综述如下,以供参考。一、以附子为主的治疗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  相似文献   
7.
补脾益气汤加减治疗高血压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主要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还可有肝火、肝风、血瘀、痰浊。治宜滋阴潜阳、泻火解郁、平肝熄风,只有在高血压患者晚期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证候时,才可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助阳药。  相似文献   
8.
伏邪与伏毒     
毒邪可潜藏人体,待时而发,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1 伏邪 伏邪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草药结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分析;方法:龙尾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加用中草药补脾益气法治疗的称之为试验组A组,治疗方法高血压常规西药再加补脾益气法中草药,B组仅用高血压病常用西药物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并且进行统计学上的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服药后血压控制率、心电图(ECG)、尿蛋白排泄(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A组干预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A组与B组组间比较,血压控制率、心电图(ECG)、尿蛋白排泄(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降压药结合补脾益气法中草药治疗高血压病具有加强效果的作用,对于社区的高血压病高危人群预防可以选用补脾益气法的中草药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0.
中医文献浩如烟海,但也常常对某些词汇定义不甚精确。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多词一义,有的两个词汇相互交叉、互称并用,更有一些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含义,给后学者带来许多困惑,"经"与"脉"便是这样的一对词汇。其衍生的经脉、络脉、经络、血脉、经病、络病、脉病…便更是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