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妮妮  卫凌  杨艳荣  谢亮  贾建章  辛梦玺  伊立 《西部医学》2018,30(10):1524-1526
【摘要】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杨凌示范区医院疼痛科2008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患者284例,按照治疗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VP组(135例)和PKP组(14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改善、骨水泥渗漏、椎体后凸角度改善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椎体后凸角度改善均优于术前 (P<005);术后PKP组VAS 评分、椎体后凸角度改善、临床疗效均优于PVP 组(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 组(P<005)。结论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应用PKP与PVP均可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后凸角度,但PKP临床疗效更好,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梅平均  姜志强  李颖  吕振京 《西部医学》2017,29(8):1088-1091
【摘要】 目的 对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填充骨水泥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CPC作为骨水泥材料,对照组45例采用PMMA作为骨水泥材料;对比两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活动功能恢复情况(EVOS评分、ODI评分)、椎体形态(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角度)及随访1年新发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7 d后,总有效率均达到9778%,临床疗效无差异(P> 005);两组EVOS评分、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角度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改善程度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ODI评分(t = 5433,P < 005)及随访1年新发骨折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就疼痛改善的速度和远期效果比较,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作为PVP填充材料更好。  相似文献   

3.
王金庆  艾为民 《当代医学》2021,27(34):151-153
目的 探究益肾健骨汤联合PVP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骨密度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PVP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健骨汤治疗.比较两组伤椎高度、后凸角度恢复情况及各时间段VAS、ODI评分.结果 术后30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下部后凸角度均小于术前,骨密度大于术前,且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下部后凸角度小于对照组,骨密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0 d,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肾健骨汤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显著,能恢复腰椎功能,加速骨折愈合,增加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关系,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9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少3月,根据其是否发生CPSP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于术后24h、术后7d及3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状态。于术后1d、3d、7d及3月血清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分析血清炎症因子与CPSP发生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对CPSP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 随访期间9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有20例出现CPSP(发生组),占222%,其中重度疼痛3例,占150%,中度疼痛7例,占350%,轻度疼痛10例,占500%。发生组术后7d及术后3月VAS评分高于术后24h(P<005);术后7d及术后3月发生组VAS评分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术后3d PGE2、IL 1β、TNF α均高于术后24h (P<005);术后7d TNF α较术后3d降低(P<005);术后3d发生组TNF α高于未发生组(P<005);术后3d、7d、3月发生组PGE2、IL 1β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单因素发现发生组患者ASA分级、BMI≥25kg/m2、合并糖尿病及手术时间>2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组 (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7d VAS评分、术后3dPGE2、术后3dIL 1β是髋关节置换术后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发现:VAS评分(术后7d)的AUC面积为0755;IL 1β(术后3d)的AUC面积为0751;PGE2(术后3d)的AUC面积为0618。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CPSP的发生率较高,术后7d VAS高评分、术后3d IL 1β及PGE2高水平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对于上述指标较高的患者需引起重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辅助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8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天玑骨科机器人系统行PVP治疗,对照组采用C型臂透视辅助下行PVP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穿刺内倾角度、骨水泥灌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月记录两组患者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手术椎体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穿刺内倾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手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VAS评分以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伤椎Cobb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有15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入椎管,观察组骨水泥渗漏4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与传统透视辅助PVP治疗OVCF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前者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刘类高  孔清泉  李小军  朱定川  高峰 《西部医学》2017,29(8):1072-1075+1080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西藏成办医院和华西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83例,根据单双数编号法,分为PKP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PKP组采用PKP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术后1年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 PKP组与保守组比较,功能恢复优良率更高(P<005);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未出现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PKP组仅有2例骨水泥渗漏(P>005);② 出院时,PKP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保守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VAS评分、ODI指数、SF 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而PKP组上述指标均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椎体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及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手术安全性高,无压缩性骨折椎体邻近椎体骨折风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215-1216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再次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随访中患者是否再次骨折将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245例胸腰段OVCF患者分为对照组(194例)和骨折组(5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术前(后)Cobb角、骨密度T值、术前伤椎数、手术椎数、骨水泥单侧注射、骨水泥平均用量、骨水泥渗漏、受伤椎体术前前缘高度及术后改变、术后VAS评分、术后佩戴支具时间及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时间、是否有激素类药物治疗史。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低BMI及骨密度、术前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数是OVCF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骨水泥渗漏(OR=6.51)和低骨密度(OR=3.98)为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渗漏和低骨密度是造成OVCF患者再次骨折最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椎体强化术前做充足准备,术后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预防再次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兵 《中国医疗前沿》2013,(18):41-41,4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202例PVP治疗的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发生再发骨折的2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从未再发骨折的182例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腰椎骨密度(BMD)、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术后是否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因素的差异。结果本研究PVP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为9.90%;两组在BMI、BMD、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VCF患者PV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主要相关因素包括低体重指数、骨质疏松程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缺乏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智铭  陈中洪  毛国华 《西部医学》2019,31(11):1744-1748
【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不同镇痛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2例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每组各61例。全身麻醉组采用静脉镇痛,腰硬联合麻醉采用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麻醉清醒时间等指标以及对术后VAS评分、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同一时间点腰硬联合麻醉组VAS评分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MSE评分明显下降,且两组MMSE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上升,但全身麻醉组MMSE评分低于腰硬联合麻醉组(P<005)。腰硬联合麻醉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IL 6及TNF 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IL 6及TNF α水平明显升高,硬膜外麻醉组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均有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但腰硬联合麻醉相对全身麻醉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张春艳  李家伟 《西部医学》2017,29(8):1097-1100+1105
【摘要】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3月 2015年6月收治的84例高龄(年龄>75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FNA组(n=44)与关节置换组(n=4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关节置换组(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P<005),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PFNA组(P<005);关节置换组与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略高于P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上升,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评分上升幅度高于PFNA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对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内环境影响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符合人体生物学特征,微创优势高;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长,对内环境干扰大,术中出血量大,但可快速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谢建毅  石道敏  徐卫星  刘杰 《浙江医学》2018,40(12):1374-137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单侧PKP治疗的单节段OVCF患者162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非伤椎再发骨折,分成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身高、体质量、BMI、骨密度值、骨水泥量、骨水泥渗出、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等因素。根据再发骨折节段的不同将骨折组分为相邻椎体组36例和远端椎体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均是导致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4.73和4.58,均P<0.05)。相邻椎体组和远端椎体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身高、体质量、BMI、骨水泥量、随访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率、后凸角方面、骨水泥渗出所占比例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是OVCF患者PKP术后非伤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共4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随访中的OVCFs行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各因素的差异。结果2组单因素比较中,在年龄、骨密度(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是OVCFs行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与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是OVC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殷铁林 《当代医学》2013,(30):37-38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其中40例运用后凸成形术(PKP)方法治疗,设为观察组,另外40例运用椎体成形术(PVP)方法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术后伤椎高度增加度、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1年伤椎高度丢失度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高度增加度、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伤椎高度丢失度对照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中,PKP不仅能有效缓解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疼痛,减少患者痛苦,而且还具有复位效果优越、更多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优点,但是术后伤椎丢失较高,临床可按情况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对骨代谢指标BGP、PTH、BAL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我院接诊的髋部骨质疏松骨折老年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和BGP、PTH、BALP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髋关节功能得以改善,且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骨密度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6、12个月后的骨密度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GP、PTH、BALP含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GP、PTH、BALP含量均有改善,且观察组BGP、PTH、BALP含量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疗效,且观察组的优良率(9730%)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恶心、呕吐3例(811%),少于对照组10例(2703%),观察组治疗后发生再骨折1例(003%),少于对照组6例(162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在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视化经侧入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麻醉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纳入2016年08月~2017年8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阻滞组和局部麻醉组,每组各2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术中及术后观察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两组患者VAS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追加麻醉药品用量、术后使用止痛药物的患者数量、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患者手术满意度,记录麻醉不良反应及结局指标的发生情况。结果 TAP阻滞组在术中各观察点VAS评分及术后VAS评分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阻滞组术中使用罗哌卡因注射液总量上明显低于局部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阻滞组在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及术后患者手术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局部麻醉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结局指标上,TAP阻滞组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5)。结论 可视化经侧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中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固定配合硫酸钙骨水泥填充在腰椎爆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使用椎弓根固定配合硫酸钙骨水泥填充,并与仅使用椎弓根固定的患者比较,术后1年不同时间点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并测量矢状指数和后凸畸形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从术后1周开始,伤椎前缘高度大于术前( P<0.05),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均从术后1周开始,矢状指数小于术前(P<0.05),观察组矢状指数术后1月和术后1年小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周开始后凸畸形角度小于术前(P<0.05),观察组后凸畸形角度术后1月和术后1年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腰椎爆裂型骨折,通过伤椎椎弓根固定并加注硫酸钙骨水泥能较好的维持患者脊柱的稳定性,恢复正常解剖角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填充囊袋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33例接受骨填充囊袋PVP治疗,为囊袋组;另37例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为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术后12个月骨折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均<5ml,术中均无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囊袋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及术后12个月骨折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均P>0.05)。两组术后3d、12个月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同时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填充囊袋PVP治疗老年OVCF,在抬升伤椎高度、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腰部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满意,较PKP能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储昭霞  黄春霞  胡宪文  刘伍  汪泳 《西部医学》2021,33(7):1039-1043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的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行胃减容手术的肥胖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全麻择期袖状胃切除术的肥胖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麻组(GA组)和全麻联合TAPB组(GA+TAPB组),每组各40例。外周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2 μg〖DK〗·kg-1〖DK〗·h-1),持续15 min,麻醉采用静脉诱导、七氟醚吸入维持,术后镇痛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泵。TAPB采用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0375%罗哌卡因加1 μg〖DK〗·kg-1右美托咪定)。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气腹建立后(T1)、袖状胃切除后(T2)、气管导管拔出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pO2。术前一日、术后三个月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MoCA量表和听觉词汇学习量表(AVLT)评分。记录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入PACU时(T4)、入PACU1h(T5)、出PACU(T6)及术后1~3 d进行VAS评分以评价镇痛效果,并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的HAMA、HAMD、MoCA及AVL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A组比较,GA+TAPB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明显降低(P<005),VAS评分在T4、T5及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明显降低(P<005),术后三天需要补救镇痛的患者显著减少(P<005)。GA+TAPB组患者术后三个月MoCA、AVLT延迟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能为胃减容患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延迟记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4例PKP术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获随访12~57个月;根据病人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损伤节段数量、术前陈旧性楔形变椎体率及受累椎体数、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射量、术后有无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和胸腰椎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病人术后再骨折13例(18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PKP再骨折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均低于未再骨折组(P<0.01),术前陈旧性椎体楔形变率、术后胸腰椎结构异常率高于未再骨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低、骨密度低、术前有陈旧性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结构异常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骨质疏松和胸腰椎结构的损伤程度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比较显微镜和开放精索静脉结扎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两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择期精索静脉结扎术的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VC)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组表法分为显微镜组和开放组,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精液质量,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结果 显微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切口疼痛VA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后6个月精液浓度、精子活动率、前向运动显著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后6个月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显著低于开放组,睾酮(T)水平显著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213%、0低于开放组的1915%、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配偶1年受孕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手术治疗VC可显著改善精液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