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的应用。方法:将手术中需采用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麻醉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0.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B组采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的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0.5%盐酸罗哌卡因在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效果均优于0.375%盐酸罗哌卡因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盐酸罗哌卡因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臂丛腋路复合肌间沟阻滞法。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 0 .375 %罗哌卡因与 1%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4 0例上肢手术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组 (RL组 ,n =2 0 )和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组 (BL组 ,n =2 0 ) ,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均注入局麻药 2 5 ml(含 1∶ 4 0 0 0 0 0肾上腺素 ) ,RL组为 0 .375 %罗哌卡因和 1%利多卡因混合液 ,BL组为 0 .2 5 %布比卡因和 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臂丛神经 C5~ T1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肩关节、肘关节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臂丛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结果 :两组的 C5~ T1 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RL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明显长于 BL组 (P <0 .0 5 )。两组均无毒性反应发生。结论 :0 .375 %罗哌卡因与 1%利多卡因混合液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 ,作用维持时间长 ,术后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青壮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Ⅰ组(肌间沟组)、Ⅱ组(腋路组)、Ⅲ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60例.Ⅰ组、Ⅱ组穿刺成功后,分别一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0.3%左旋布比卡因20~25ml;Ⅲ组先行肌间沟组法操作,注入局麻药液15~20ml,再行腋路组法操作,注药5~10ml.结果 麻醉阻滞完善率:Ⅲ组(95.00%)显著高于Ⅰ组(83.33%)(P<0.05);非常显著高于Ⅱ组(80.00%)(P<0.01).麻醉并发症:Ⅰ组多于Ⅱ组和Ⅲ组.结论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其麻醉阻滞完善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用于上肢长时间手术1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法和单点阻滞法用于上肢及手部长时间手术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120例急诊断指(3~5指)、断腕和断臂(前臂)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手术时间8~12h,按随机双育法抽取三种手术中的1/3病例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同侧肌间沟(0.5%罗哌卡因20mL)联合腋路(0.5%罗哌卡因16mL)阻滞.B组:肌间沟阻滞组.C组:腋路阻滞组,均单次注射5%罗哌卡因36mL,比较三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点阻滞法对尺和桡侧感觉和运动的阻滞均较完善(P〈0.05),阻滞时间显著延长(P〈0.05),能较好地满足显微手术无痛、安静不动、血管不痉挛、时间长的需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增加(P〉0.05).结论相同浓度和剂量罗哌卡因行同侧臂丛神经两点阻滞克服单点阻滞法尺侧或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适合用于上肢长时间的精细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0.447%罗哌卡因20ml+1%利多卡因20ml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及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成人上肢手术患者2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组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组各50例。A、C组推注1%利多卡因10ml,0.447%罗哌或0.375%布比20ml;穿刺有异感结束推药。无异感继续推1%利多卡因10ml,共计30-40ml;B、D组同样穿刺后注入2%利多卡因20ml+0.894%罗哌或0.75%布比10ml;共计30ml。4组均观察5-20min,阻滞不全或无效,加强化或改麻醉方法。观察4组穿刺成功率,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用药后局麻药不良反应。结果 4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0.447%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镇痛维持时间和穿刺成功率优于B,C,D组(P0.05)。0.447%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 0.447%罗哌卡因20ml与1%利多卡因20ml联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术中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毒性低,经济安全有效。用于上肢臂丛麻醉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燕 《吉林医学》2010,31(21):3447-3447
目的:观察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分为试验组(A)、对照组(B)、对照组(C),每组3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注入1%利多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前臂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前臂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0.25%罗哌卡因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2 μg/mL舒芬太尼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神经阻滞完成后30 min内每3分钟测定1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并记录注药后5、10、20、30、60、120 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镇痛效应、术后镇痛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相似,注药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滞起效时间C组和D组比A、B组有所延长(P<0.05),A组出现阻滞不全5例(16.7%),B组出现阻滞不全4例(13.3%),C组和D组阻滞不全各有1例(3.3%).D组术中镇痛效应明显强于其他组,D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B组和 C组.麻醉前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但能增强其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前臂手术较优化的麻醉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0.447%罗哌卡因20ml+1%利多卡因20ml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及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成人上肢手术患者2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组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组各50例。A、C组推注1%利多卡因10ml,0.447%罗哌或0.375%布比20ml;穿刺有异感结束推药。无异感继续推1%利多卡因10ml,共计30-40ml;B、D组同样穿刺后注入2%利多卡因20ml+0.894%罗哌或0.75%布比10ml;共计30ml。4组均观察5-20min,阻滞不全或无效,加强化或改麻醉方法。观察4组穿刺成功率,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用药后局麻药不良反应。结果 4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0.447%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镇痛维持时间和穿刺成功率优于B,C,D组(P<0.05)。0.447%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 0.447%罗哌卡因20ml与1%利多卡因20ml联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术中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毒性低,经济安全有效。用于上肢臂丛麻醉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张建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90-791
目的观察臂丛肌间沟法加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含1:20万U肾上腺素),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6.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7.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适用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的最佳利多卡因浓度。方法 选择80例前臂与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10例),1组用0.25%罗哌卡因24ml,其他各组分别予以2%利多卡因1、2、3、4、5、6、12ml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混合液均为24ml,1~8组均经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5、10、15、20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结果 0.17%利多卡因能明显加快0.25%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但并不加深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与单纯0.25%罗哌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无显著差异。随利多卡因浓度增加,其运动神经阻滞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0.25%的罗哌卡因与0.17%利多卡因的混合液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是较优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