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电针、手针、绝缘手针3种施针方式刺激足三里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组,以及电针、手针、绝缘手针治疗组,每组12只,以束缚-水浸方法制备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同时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水平。结果 3种针刺方法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电针改善作用最为明显,绝缘手针的作用最小。结论电针、手针及绝缘手针刺激足三里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功能的影响具有差异,且以电针刺激影响最为明显,提示施针时不同强度的电刺激对穴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分别对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恻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病阈。结果: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结论: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3.
不同针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后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不同针法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水针组、电针组和刺血组,每组44只,观察不同针法治疗后其痛阈的变化.结果4个治疗组在针刺即时和针刺后15 min,30 min及1h,其病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在针刺1 h时,水针组和刺血组痛阈值高于手针组和电针组.结论4种针刺法均可提高试验动物的痛阈值,其后效应至少持续60min,且水针组和刺血组疗效优于手针组及电针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针刺内关穴fMRI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研究电针针刺和手法针刺两种方法的脑功能改变。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14名,每人分别接受电针针刺(以下简称电针组)和手法针刺(以下简称手针组)右侧内关穴两项任务。数据通过SPM软件处理分别计算获得两种任务激活和抑制的脑区图。结果手针组与电针组共同激活的脑区为双颞上回(BA41/42)、双顶岛盖部(SII,BA6)、对侧中央后回(SI,BA2/3)和颞横回,但电针组激活的体积和强度较手针组大、高。电针组观察到双侧岛叶、对侧中央前回(MI,BA4)、SMA和同侧小脑的明显激活,而手针组未观察到这些脑区激活。电针组只看到针刺同侧中央后回(BA2/3)活动抑制,手针组观察到同侧扣带回(BA31)、双侧楔前叶(BA7)、同侧额叶眶回、中央后回(BA2)等多个脑区的活动抑制。结论电针与手针刺激内关穴fMRI结果显示,两者既有共同的脑功能活动区又有不同的脑功能活动区;信号强度及面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电针和手针fMRI脑功能活动改变为临床治疗中风、胃痛、痴呆、智障等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临床选择手针或电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经线皮肤切口对手针,电针镇痛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分析对大鼠双侧足三晨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侧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痛阈。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的影响,比较电针与手针的疗效。方法:9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和手针组(45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月后检测血清LEP水平及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88.9%(40/45),明显高于手针组总有效率75.6%(36/4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L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电针组明显低于手针组(P<0.05)。结论: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LEP水平,且电针作用明显优于手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依据。方法:将16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常规饲养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各24只。采用4-VO法制作VD大鼠模型。通过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进行治疗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同一时间点,手针组、电针组大鼠海马区Bcl-2阳性细胞表达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时间点,手针组、电针组大鼠海马区bax阳性细胞表达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四神聪、风池穴,能增加VD大鼠海马区Bcl-2阳性细胞表达,降低bax阳性细胞表达,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揿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随机两组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采用电针配合揿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为60%。结论:电针配合揿针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手针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mRNA表达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影响的差异,探讨手针与电针干预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下丘脑CRH 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ACTH、CORT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H mRN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CORT和ACTH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手针组与电针组大鼠下丘脑CRH mRN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P<0.01);手针组与电针组大鼠血清CORT表达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针组与电针组大鼠血清ACTH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表现出HPA轴功能亢进,手针和电针均可以下调HPA轴功能,拮抗HPA轴功能亢进可能是手针和电针发挥抗抑郁治疗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刺激信号的针感与时间关系。方法选择不同档的刺激信号对颧髎、曲池、大肠3个穴位施加刺激,检测不同时间点的针感,3个穴位组再分疏密波组和连续波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检测各组受试者电针30 min内每隔5 min的针感值。结果 3个穴位组电针的针感随时间呈明显的降低趋势,颧髎穴、曲池穴的疏密波组的各时间点的针感强于连续波组(P<0.05)。结论疏密波的抗电针针感耐受性具有人体区位差异,头面部效果好于背部穴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最佳治疗时间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造模2h针刺)、电针Ⅱ组(造模6h针刺)、电针Ⅲ组(造模12h针刺),电针治疗选用“大椎”和“命门”穴,持续脉冲电流,频率2Hz,强度2-5mA,治疗30min。造模后24h采集各组大鼠脊髓标本,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ASCI大鼠,其损伤脊髓SOD、NO含量均有改变,以电针Ⅰ组影响最明显,电针Ⅱ组次之,电针Ⅲ组再次之。结论损伤后2h为针刺最佳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信号通路对大鼠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37只)。实验组37只大鼠先复制SSCI模型,再复制SSCI后NB模型,其中5只大鼠模型复制失败,其余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8只。通腑茯苓饮组给予通腑茯苓饮6.25 g/(kg·d)灌胃处理;电针组对长强穴和维胞穴进行电针治疗,留针20 min,1次/d;联合组同时予以2种治疗;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均连续治疗14 d。检测各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及尿流动力学指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病理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GF、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大鼠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升高(P <0.05),膀胱顺应性降低,膀胱最大容量减少,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腑茯苓饮组、电针组及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通腑茯苓饮组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与电针组比较,联合组的膀胱重量、残余尿量减少、膀胱漏尿点压力、病理评分降低(P <0.05),膀胱顺应性升高,膀胱最大容量增加,NGF、Trk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 <0.05)。结论 通腑茯苓饮联合电针能改善SSCI后NB大鼠膀胱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GF-TrkA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与天然麝香对中枢神经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人工合成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各30只,后将不同剂量时三组大鼠在缩短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的效果、10min躁动次数及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等进行研究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小剂量人工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均较对照组缩短大鼠的睡眠时间,躁动次数多于对照组,而大剂量时人工麝香组和天然麝香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大鼠的睡眠时间,躁动次数也少于对照组,同时不同剂量时均可降低海马区星状胶质细胞数目,经比较,P〈0.05或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工合成与天然麝香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均较明显,但以天然麝香更为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心肌梗死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结扎左冠状动脉旋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电针组电针大鼠双侧内关穴,共5 d。分别记录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的心电图,测量右颈动脉及左股动脉的血压。结果:电针后,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模型组的左股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右颈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组均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电针组的脉压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大鼠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可以使心肌梗死大鼠右颈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回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情绪的干预作用。方法:120例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经脱毒治疗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针刺1组(内关、神门)、针刺2组(T5、T7夹脊穴)、针刺3组(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3周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针刺组在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针刺2组和针刺3组均优于针刺1组(P<0.05)。在改善抑郁方面针刺3组在治疗3周后优于针刺2组(P<0.05)。结论:电针双侧内关、神门、T5、T7夹脊穴在改善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探讨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78例PHN患者分为10(17例)、20(20例)、30(22例)和40 min组(19例),4组患者均取夹脊穴、人中、肾俞、手背腰痛点、大肠俞,用电针治疗仪连续波进行留针。采用六点行为评分法进行疼痛积分评定。结果 4组治疗前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10 min组与20 min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和40 min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10和20 min组(P<0.01),30 min组与40 min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组与20 min组、30 min组与40 min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和40 min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10和20 min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PHN时留针30 min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抑郁状态下性行为的调节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使用HANS LH202型电针仪,电针频率为2 Hz,取百会、印堂穴。造模、治疗周期结束后,计算大鼠15 m in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睾酮(T)、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结果电针组大鼠舔吻次数和跨骑次数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组血清T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干预均对血清LH含量影响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大鼠抑郁状态下性行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T水平改善性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电针治疗+康复训练,电针频率为2 Hz,时间30 min,3次/周,持续6周,共计18次治疗;康复训练3次/周,45 min/次,持续6周,对照组仅行康复训练。评估分为3个时间点,即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后6周随访(第12周)。结局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骨密度值,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共有7名患者脱落,最终43名患者完成了试验(试验组,n=21;对照组,n=22)。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前降低,组间虽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变化值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变化值具有显著组间差异(P<0.01),试验组骨密度值在治疗后增加,随访时下降;而对照组骨密度值在治疗后与随访时均呈下降趋势。在第6周及第10周,试验组骨折愈合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均已完全愈合。结论 电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效果是明确的,但疗效难于长时间维持,对T值范围变化没有影响,在疾病定性上没有改变;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该治疗方式可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期香烟烟雾吸入对大鼠的慢性毒性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20%)染毒组和高浓度(60%)染毒组。染毒组大鼠整体暴露于动式气体染毒装置,烟雾吸入。染毒期间对大鼠定期进行体质量测量,在第5周、13周、21周、45周末染毒后分别收集各组大鼠24 h尿液进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测定,第45周末处死大鼠,观察肺脏病理改变与骨髓细胞微核率。结果肺脏病理切片显示染毒组大鼠肺气肿改变明显,支气管炎症反应逐渐加重。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在各个时间点8-O-HdG水平明显升高,高浓度组升高更为显著;各染毒组微核率明显升高。上述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香烟烟雾吸入对大鼠有慢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