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后路多节段内固定、前路单节段(有限)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月青岛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腰椎结核并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手术患者102例,根据后侧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后正中切口组和多裂肌间隙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VAS评分、病灶清除范围、脊柱矫形、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后正中切口组为(65.2±8.5)min,多裂肌间隙组为(41.5±6.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切口长度分别为(12.5±1.35)cm,(5.8±0.2)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两组分别为(208.4±25.3)ml,(97.3±18.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病灶清除有限融合手术病灶显露充分,能够顺利完成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后路内固定符合微创理论,能够满足腰椎结核后路内固定手术要求;前路单节段融合减少了对正常椎间盘的破坏,保护了脊柱功能单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腰椎结核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讨应用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确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柱结核共1 054例,男542例,女512例,平均年龄(39.23±6.81)岁(3~8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腰背痛、脊柱后凸畸形、肋间神经痛、截瘫等。其中单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神经减压,由后向前椎体间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支撑植骨术725例(后路组);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板内固定术329例(前路组)。[结果]与前路比较,单纯经后路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8~108个月,平均(62.64±12.37)个月,两组间随访时间、瘫痪恢复效果、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后凸畸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优于单纯前路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发生率低于单纯前路组。[结论]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对于病灶较局限的单节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较单纯前路手术更加安全可行,畸形矫正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一期单纯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及其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腰椎结核患者的资料,选择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3年的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纳入研究。共纳入117例,其中前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前路组(45例);后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者为后路组(72例)。对比两组间的创伤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影像学指标(植骨融合时间、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临床疗效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善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207.9±30.9min)、术中出血量(409.5±107.9ml)、住院时间(11.5±1.2d)均低于后路组(287.5±30.7min、835.7±161.9ml、19.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5.56%(7/45),后路组为13.89%(10/7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融合时间前路组为7.6±1.2个月、后路组为7.5±1.2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前路组为12.37°±1.58°,较术前(27.66°±6.83°)明显改善,改善率为(55.28±5.45)%;后路组为7.91°±1.34°,较术前(28.84°±8.32°)明显改善,改善率为(72.57±3.17)%,后路组在改善后凸畸形方面优于前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前路组和后路组ODI分别为(10.10±1.38)%和(7.90±1.84)%,改善率分别为(72.11±2.12)%和(78.55±1.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分别为1.21±0.67分和2.31±0.83分,改善率分别为(85.98±5.45)%和(72.57±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前入路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缩短,且不破坏正常的后路韧带复合体(PLC),术后腰背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且定期随访的13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前路内固定组);76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B组、后路内固定组);29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C组、后路内固定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以及两种内固定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结果随访14~36个月,平均(18.2±8.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平均手术时间,A组、C组明显短于B组(P0.05),A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前后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内固定植骨融合时间、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后路内固定组后凸畸形矫正及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优于前路内固定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后凸畸形矫正情况上存在差异,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5):1363-1367
[目的]比较前路和后路两种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脊柱结核清除结核病灶、脊髓神经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0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脊柱结核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路手术组(前路组)31例和后路手术组(后路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降低值、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后路组患者ODI评分术后降低值大于前路组,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值为0.54;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前路组,均P0.05。[结论]前路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胸腰椎脊柱结核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比而言前路手术组创伤较大,后路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短节段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幼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年龄7岁患有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患儿共17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4~7岁,平均5.1岁。均采用后路一期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二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节段后凸Cobb角变化,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2个月。Cobb角由术前(24.18±7.15)°减少至术后(0.1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节段后凸(0.65±3.9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JOA评分由术前(21.53±5.04)分增加至术后(28.06±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到E级。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脱出、移位、断裂。[结论]对低龄儿童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合并二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手术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58例腰椎结核患者,分别采用侧前路入路手术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59例(A组)、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49例(B组)、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50例(C组)。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截瘫缓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A组(170.5±18.3)min,B组(130.3±26.8)min,C组(208.5±18.3)min;平均出血量:A组(520.4±53)ml,B组(535.8±62)ml,C组(750.6±91)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24个月。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1例出现结核脓肿复发,窦道形成,经前路脓肿清除后治愈,1例术中损伤髂总静脉,行修补术。末次随访时所有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出现。3组的ASIA分级、Cobb角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及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灶侵蚀的范围、节段、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者的习惯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多椎体结核34例均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前路内固定。结果术后3个月VAS评分平均(2.5±1.2)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2.3级,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11±2.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多椎体结核可行且有效,能较好地清除病灶,解除脊髓压迫,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期后路和一期前后路联合术式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1月~2019年1月在本院住院腰椎结核患者共35例,分为两组;后路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组给予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在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方面后路组优于联合组(P0.05),两组VAS评分、ESR、CRP、ASIA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植骨融合及纠正后Cobb角度丢失方面联合组优于后路组。[结论]前后联合术式比一期后路术式治疗腰椎结核患者植骨融合率更高及纠正后Cobb角度丢失更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54-1959
[目的]观察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手术组(微创组)和传统前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手术组(传统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评估患者腰部疼痛、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创组腹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5~48个月,平均(34.42±7.6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微创组在术后各时间段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中所有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术后ESR和CRP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愈合、骨性融合。[结论] OLIF技术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与传统前后路手术相比,病灶治愈效果相当,但其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6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前路组)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后路组),记录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根据改良JOA评分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术中失血量大于后路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的JOA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由术前的[(9.27±2.05)vs(9.43±2.46)],增加至术后1周的[(18.63±1.87)vs(17.80±1.65)],术后12周的[(21.50±1.38)vs(20.80±1.58)],进一步增加至术后24周的[(23.63±1.27)vs(22.97±1.77)],两组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结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都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后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3.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一期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37例(A组),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术治疗34例(B组)。2组患者术前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2~3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Cobb角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2组在手术前后Cobb角、ESR、CRP、ASIA分级、Cobb角纠正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结核复发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单纯后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上均低于前后路联合入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47例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者设为联合组,22例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者设为后路组。所有患者随访16~3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红细胞沉降率、ODI指数、VAS评分、ASIA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但联合组ODI指数显著低于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骨融合效果优于后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虽然创伤更大,但有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与腰椎功能改善效果,尤其对于骶前或腰大肌脓肿以及结核病灶累及前柱者更适用于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胸腰椎结核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前路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期刊全文以及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杂志.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利用RevMan 5.0.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5篇研究纳入,共303例,其中前路组166例,后路组137例.前路组与后路组相比,手术后凸畸形矫正度后路大于前路(P<0.01),末次随访矫正丢失度、Frankel评分、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前路或后路治疗成人胸腰椎脊柱结核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有着更好的畸形矫正及维持能力,但具体入路的选择还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8年9月我科共收治腰椎结核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3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B组19例采用前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脊髓神经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以及临床满意率等临床指标。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257min,出血量726ml。B组平均手术时间211min,出血量537mL。两组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术后皆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率A组为91.3%,B组为89.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满意率A组为95.7%,B组为68.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1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02-2010-08收治的88例腰椎结核患者,其中2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简称前路手术组(A组);25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术,简称前后路联合手术组(B组);40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简称后路手术组(C组)。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通过记录和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的Frankel分级、Cobb’s角、ESR值变化情况,进行相互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I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平均住院天数上,A/C、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术前术后的Frankel分级、Cobb’s角及ESR值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与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术式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路术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安全可行、更方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9月~2013年9月92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6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B组46例,行一期单纯前路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予以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3周。结果 A组手术时间(315.5±30.4)min、术中出血量(607.0±104.3)ml、术后住院天数(14.0±1.7)d、抗生素使用天数(7.3±1.3)d、术区引流量(230.5±23.4)ml,均高于B组(240.7±35.7)min、(319.3±88.2)ml、(10.0±2.1)d、(4.6±2.1)d、(168.7±25.1)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6.52%vs.2.17%,融合时间为(6.1±1.3)月vs.(5.8±2.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1.0%±4.3%,高于B组患者的术后矫正率5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小于B组患者,且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5年后,A组患者的治愈率是93.7%,B组患者是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可清除病灶,矫正腰椎畸形,且改善后凸畸形矫正率更佳,脊柱稳定性好,故具有更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T1~T5)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4月~2014年4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上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前路组),男7例,女6例,年龄22~70岁(46.3±15.0岁);16例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组),男7例,女9例,年龄26~72岁(52.6±13.0岁)。术后均给予12~18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随访2年以上,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胸背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后凸畸形矫正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组和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239.1±52.9min和228.0±26.8min、588.5±196.0ml和537.5±208.6ml、23.2±3.1d和16.8±3.1d,其中前路组住院时间显著性大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发生8例次并发症(2例胸腔积液、1例翼状肩、1例气胸、1例肺不张、1例肋间神经痛、1例髂骨供区疼痛、1例双肺细菌性感染伴顽固性低钠血症),后路组发生4例次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术后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3/18,61.54%)大于后路组(4/16,25%)(P0.05)。随访40~87个月(62.1±13.0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无结核复发病例。前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39.2°±9.4°,术后19.4°±4.7°,末次随访时22.5°±7.4°,矫正丢失3.1°±2.3°;后路组后凸Cobb角术前40.6°±7.3°,术后18.5°±3.5°,末次随访时21.2°±4.4°,矫正丢失2.7°±1.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6.2±1.6个月)小于后路组(8.4±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和后路组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及胸背痛VAS评分分别为100%和93.75%、2.16±0.75和2.01±0.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手术入路均可用于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前路手术植骨融合早于后路手术,但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