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DD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6月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5例:其中巨大椎间盘患者5例;节段性腰椎失稳致下腰痛患者3例;腰椎管非硬性狭窄患者4例;既往节段融合后出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患者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腰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情况(ODI).[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经随访,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中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掌握好适应证,Wallis系统能为DDD患者的阶梯治疗环节上增加一种有益的过渡性甚至是终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Wallis、Coflex两种棘突间撑开装置治疗早期腰椎退变的临床学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2月,共治疗54例轻度至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为L1、5间隙.其中Coflex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岁,Wallis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人均行腰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减压+棘突间撑开系统植入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分别测量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活动范围,同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及VAS评分.Coflex 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Wallis组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ODI及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术后3个月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高度有所丢失.椎间盘前缘高度术后各个随访点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所下降(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早期退变疾病的非融合技术,都能取得良好疗效,不因内置物的不同而影响疗效,都能够较好的维持手术节段的椎间盘及椎间孔高度,最大程度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棘突间动态非融合装置Coflex与腰椎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探讨Coflex在预防相邻节段退变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6月应用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和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L_(4、5)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oflex组和融合组。患者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腰椎侧位X线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和MRI片进行测量,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oflex组及融合组分别有20及2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随访时间均匹配。两组VAS、ODI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flex组L_(3、4)节段ROM与手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融合组L_(3、4)节段ROM末次随访(7.38±1.15)°比手术前增加(5.75±0.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L_(3~4)和L_5~S_1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共有4例升高,融合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共有10例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非融合Coflex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达到与融合固定同样的中期临床疗效,并且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和Wallis置入适应证的扩宽和禁忌证相对缩窄的可行性,对比两种装置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良、研制新型装置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的患者,置入Coflex247例、Wallis130例共387套装置,将最后诊断再行一次分类;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结果]最后诊断占大比例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小部分为棘突碰撞综合征、盘源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和退变性椎节不稳定,部分病例将其作为Topping-off使用。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132012年1月间收治的行棘突间稳定装置置入的患者,置入Coflex247例、Wallis130例共387套装置,将最后诊断再行一次分类;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结果]最后诊断占大比例的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小部分为棘突碰撞综合征、盘源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和退变性椎节不稳定,部分病例将其作为Topping-off使用。平均随访时间31.8个月(1352个月)。JOA、VAS、OD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flex和Wallis的即时稳定,早、中期疗效满意,可考虑适度放宽病种的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必列为禁忌证。但具体病变的轻重、类型需加以严格区分,避免使用于重度病例。  相似文献   

5.
Coflex内固定术与PLIF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同定植入术与传统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术前准确定位手术减压节段后分别采用腰后路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植入术(Coflex组)及腰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PLIF组)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72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VAS评分和ODI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通过影像学观察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术前、术后屈伸活动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而Coflex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较传统PLIF组减少(P<0.01);术后1年Coflex组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减少(P<0.05),PLIF组上邻椎间运动幅度组较术前增加(P<0.05),而Coflex组稍减少,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flex棘突间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好,并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能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对上邻节段活动度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宋鹍鹏  张斌  马炬雷  王兵  陈博 《中国骨伤》2019,32(11):991-996
目的:探讨Wallis和Coflex棘突间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以及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的L_(4,5)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5~67岁,平均43.3岁;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根据所采用的棘突间固定系统不同将患者分为Wallis组(33例)和Coflex组(2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痛和下肢痛进行评分;根据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高度以及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等级的变化情况。结果:5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60.4个月。术后48个月时,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减小(P0.05),而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盘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位邻近节段Pfirrmann分级较术前差异不明显(P0.0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节段在术后1~3年复发,其中Wallis组3例,Coflex组1例,平均年龄35.2岁。结论:Wallis和Coflex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相同中期疗效,可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但不能阻止椎间盘突出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加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自2008~2011年65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动态固定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l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改善明显,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加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结构特点与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研究成果。结果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后路非融合植入物的一类,根据设计可分为动态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包括Coflex器械和椎间辅助运动装置,静态系统包括X-STOP器械、ExtenSure器械和Wallis器械。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可以保留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功能的完整性,维持或恢复节段间正常运动,且对邻近节段无不利影响。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系统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关节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不稳等疾病。结论随着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日趋成熟和各种类型内固定器械研究的日益增多,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将进一步发展,但其远期疗效、确切手术适应证等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5.75±14.2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17±10.82) ml,住院时间平均(10.50±1.50) d。术后全部病例下腰痛以及神经症状皆明显缓解,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36±2.6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2.61±1.37)分;腰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04±2.3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1.09±0.86)分;ODI由术前(40.09±23.47)%减少为术后1年的(12.32±9.91)%;RM由术前(18.55±7.01)减少为术后1年的(3.55±1.50),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棘突周围骨折、置入物脱落或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后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0.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