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16层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CCA)对不同成分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相关性,并评估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检查时间间隅≤1个月的MDCT冠状动脉成像和CCA齐备的影像资料,对发现的斑块根据成分划分为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和软斑块。以病人为单位根据斑块性质分别计算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以CCA与MDCT评价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及软斑块三者之狭窄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4、0.854、0.773,总体相关系数为0.610。以病人为单位,16层MDCT判断冠脉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1.30%、80%、91.30%、80%;按完全钙化斑块、混和性斑块、软斑块则分别为83.33%、77.78%、45.45%、95.45%;100%、100%、100%、100%;90.91%、91.30%、90.91%、95.45%。结论:MDCT冠状动脉造影对混合型斑块及软斑块造成的狭窄程度能作出较可靠的判断,但易过度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16层MDCT冠脉成像基本上能满足冠心病对可疑或中、低风险病人筛选性初步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斑块、钙化、狭窄等影像学表现,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分析CT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冠状动脉狭窄在MSCT上表现为钙化斑块、软化斑块或混合斑块等特点。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MSCT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98.3%、87.6%、97.9%;中度狭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9.1%、94.8%、98.7%;重度狭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99.5%、91.5%、99.8%。结论 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MSCT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的成像特点与64MSCT评判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106例临床疑似和确诊冠心病患者行64MSCT和CAG检查。结果斑块主要分布部位与冠状动脉病变分布规律一致。斑块性质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无关(r=-0.130,P〉0.05)。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与CAG高度一致(K值0.799,P〈0.001),评判软斑块、纤维斑块所致狭窄程度的可靠性优于钙化斑块(K值分别为0.839,0.853,0.738,P均〈0.001)。64MSCT评判所有斑块所致血管狭窄程度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96.7%、88.7%、87。9%、96.9%,对钙化斑块所致病变易过高评价(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为95.1%、86.7%、97.3%、78%)。结论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情况,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冠心病无创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临床观察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用320排动态容积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诊断,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评价其检查结果。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效果较好,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利用价值。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99.0%、87.5%、99.3%;诊断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98.7%、88.6%、99.3%;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99.3%、93.5%、99.0%;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2、99.7%、1/2、99.7%。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方法:25例疑为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和CAG检查,根据患者心率采用相应的采集方式,评估冠脉狭窄部位和分级,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作为金标准,计算冠状动脉CTA诊断冠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80个节段可与CAG对照,32个节段为假阳性,8个节段为假阴性,25例患者中3例为假阳性,1例为假阴性。基于动脉节段的冠状动脉CTA诊断有意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6.8%、48.4%、96.3%,基于患者的冠状动脉CTA诊断有意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70.0%、82.4%、87.5%。结论:双源CT冠脉CTA阴性预测值较高,是排除冠心病的有效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能力,分析影响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原因。方法采用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对在本院门诊或住院拟诊冠心病的74例患者进行检查,将病变分为钙化、非钙化及混合性病变,分别评估每个病变节段的狭窄程度(分为〈50%、50%-75%、〉75%3种),并分别测定各段钙化病变的钙化积分。以ICA为标准,评价双源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检查出344处病变节段,其中钙化病变50处,非钙化病变146处,混合性病变148处。双源螺旋CT对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8.4%。双源螺旋CT对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以及混合性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0.0%、78.0%、78.3%,其中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明显低于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均P〈0.05)。此外,双源螺旋CT评估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160±107)Hu]显著低于评估不准确的病变钙化积分[(391±200)Hu](P〈0.01)。结论双源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对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下降,其中钙化积分明显升高是导致钙化病变狭窄程度判断准确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病人先后接受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的影像学资料。CTA扫描时采用16排探测器,使用心电门控进行横断面影像重建,结合三维重建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52例病人208支冠状动脉血管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段均完全显示(100%);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狭窄血管81支,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狭窄血管76支,误诊4支,漏诊9支。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96.9%,阳性预测值94.7%,阴性预测值93.2%。结论16排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同研究者对103例连续的患者同时行冠脉造影和16排螺旋CT检查,他们将冠脉分成1384个节段。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很好,仅有6.4%的节段因心率快而达不到诊断标准,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8%、87%和99%。以患者为研究个体的分析表明,MSCT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4%、90%和95%。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面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等.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分析并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结果 所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度为96.4%(137/142),特异度为96.8%(274/283),阳性预测率为93.8%(137/146),阴性预测率为98.2%(274/279).结论 双源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64MDCT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以及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CA)进行对比,确定64MDCT诊断冠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MDCT对227名患者进行检查,纳入检查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临床上怀疑为冠心病,其中行CCA 56例,测量斑块的CT值;比较不同性质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与CCA对比,统计分析64MDCT对患者、病变血管及病变血管节段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计算两种方法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斑块成分分析:227例患者中,软斑块有77处,CT值为(47±18 ) HU,中间斑块90处,CT值为(114±16) HU,钙化斑块158处,CT值为(754±227) HU,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与非钙化斑块引起管腔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中,两种类型的斑块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引起管腔轻度狭窄较多,中重度狭窄中非钙化斑块较多,完全闭塞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CCA相比,64MD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2%、93%及89%,对血管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4%、95%及86%,对血管节段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94%、92%及89%;④64MDCT与CCA两种方法诊断管腔狭窄的相关性较高(r=0 774,P<0.05).结论 64MDCT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其测量结果准确、可信,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0 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 2 49例 ,女 5 7例。应用体外循环 2 3 4例 ,非体外循环 72例。搭桥数 1~ 6支 人 ,平均 (3 .45± 1.2 5 )支 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 5例 (1.6% ) ,低心排综合征 10例 (3 .3 % ) ,应用IABP4例 (1.3 % ) ,肝功能不全 6例 (2 .0 % )。肾功能不全 7例 (2 .3 % ) ,反复发作房颤 2 3例 (7.5 % ) ,肺功能不全 6例(2 .0 % ) ,脑合并症 3例 (1.0 % ) ,胸腔积液 41例 (13 .4% )。死亡 7例 (2 .3 % ) ,其余病人康复出院。结论 合理的选择病人 ,成熟的手术技术 ,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诊断问题,本组回顾性分析50例女性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资料。方法:冠心病组:以冠脉造影血管狭窄≥75%诊断为冠心病,冠脉狭窄50%-75A%且临床有心肌缺血证据者也诊断为冠心病,共23例。将冠状动脉狭窄〈5%或正常者为非冠心病组、共27例。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疗效,对1996年12月至1999年7月间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4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有47例成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成功率97.9%,在74支病变血管中共植入支架83个(Multilink支架 49个,AVE支架 34个).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2支病变血管在球囊预扩张时血管夹层形成.随访3~34月,术后因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死亡1例,急性消化道出血1例,心绞痛复发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其余患者无胸痛发作.上述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对无症状冠心病的检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征,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钙化多数是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病情的发展,钙化越来越多见。目前钙化的成因尚不十分清楚,最新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钙化形成中,许多钙相关蛋白如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骨钙蛋白等起着关键作用,正常血管壁含有的这些蛋白量少,粥样硬化时,泡沫细胞和一些平滑肌细胞产生这些蛋白。有研究者对冠状血管内的斑块面积与多排螺旋CT检测的钙化积分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粥样硬化的斑块内含有脂质沉积、变性的细胞和纤维以及不定性的基质,钙化只是斑块一小部分,文献报道粥样斑块面积需累计达到一定水平时,多排螺旋CT才可能发现冠状动脉钙化。从钙化推测粥样硬化的存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早期的胸部平片、普通CT等方法钙化检出率较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EBCT(电子束CT)在心脏钙化积分方面的作用已十分肯定,但因其价格昂贵不易推广,而且其信噪比低,图像质量较差,但临床对于冠状动脉钙化进行无刨伤性准确评价较为困难。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断层厚度薄(2.5mm~5mm),结合心电触发门控技术,排除了心脏搏动和呼吸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时能对冠状动脉钙化进行定量检测,从而显示出其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独特价值。多排螺旋CT的有效X线光子量明显大于EBCT,图像信噪比高,因此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能准确识别钙化并作钙化定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诊断和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对临床已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CHD)292例行CAG,男216例,女76例,年龄21~76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64例,典型心绞痛59例,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但至少有一项CHD易患因素,同时心电图有ST-T改变者123例,心律失常4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检查4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287例,桡动脉途径5例。结果冠脉正常者168例,狭窄124例,其中单支病变占42.7%,2~3支(含左主干)占58.3%;轻度狭窄1.6%;中度狭窄19.4%,重度狭窄为79%。结论通过CAG可以明确诊断CHD及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外科手术依据,也提示CHD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冠脉病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总结我院1999年6月~2006年12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6例,男182例,女74例,年龄37~75岁。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87.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稳定型心绞痛162例,混合型25例。结果全组256例平均搭桥血管数(3.18±1.70)支/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10.20±2.10)h,术后住院时间(11.00±1.60)d,术后(15d内)死亡3例,近、中期随访180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死亡2例,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34例 ,对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将 2者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2者有无一致性以及心率与CT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的最佳显示心电相位窗分别为R波后 5 0 %,5 0 %(6 0 %) ,6 0 %,但图像质量与心率呈明显负相关P <0 0 5 ,当心率低于 75次 /min时可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层螺旋CT可显示冠状血管近段约 10 0mm的血管情况包括管壁有无斑块及管腔有无狭窄。结论 通过减缓心率可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CT图像 ,结合合适的心电相位窗可有效地减少心动伪影。多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意义的无创检查方法 ,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王汝良  魏秀芳  包权 《医学综述》2009,15(15):2369-2370
目的探讨不典型冠状动脉夹层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会析曾被误诊为正常的19例不典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表现。结果19例患者均在显影晚期见冠状动脉腔内对比剂"滞留影",仅1例表现为典型冠状动脉管腔内见"线状透亮影"。结论对于不典型的冠状动脉夹层,应全面分析造影征象,显影晚期对比剂"滞留影"的出现对诊断不典型冠状动脉夹层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总结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3例病人均采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结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