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市猩红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深圳市2006~2011年猩红热疫情资料。结果 2006-2011年深圳市猩红热发病1517例。2011年发病率最高为7.32/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1.31/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2011年发病数大幅上升,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三项职业报告猩红热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94.13%。男女比例为1.85:1。发病主要集中于1~10岁年龄段的儿童。高发期集中在3~5月份和12~1月份。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工作;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2.
苏佳  赵晓静  康锴  陈豪敏  许汴利 《当代医学》2011,17(26):150-153
目的分析2004~2010年河南省猩红热疫情特征,为其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河南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病例及同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猩红热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7年来,河南省猩红热发病呈常态散发水平,病例主要分布在除豫南以外的地区;11月到次年44为发病高峰时段。病例主要为5~9岁的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7年来,无猩红热突发疫情报告。结论河南省猩红热的发病水平自2007年以来逐年降低,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0年底出现了7年来的月发病峰值,这提示我省的猩红热疫情今后仍有波动的可能,而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疫情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崔敏  许建雄  王鸣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522-1523,1551
目的 分析广州市风疹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风疹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风疹病例2 054例,年均发病率为3.71/10万,各区(县级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分布,3-7月为发病高峰.15~1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最多,育龄期妇女发病占女性发病数的63.94%.发病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学龄前儿童.风疹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结论 广州市风疹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应提高风疹疫苗接种率,并加大对青春期少女和育龄期妇女选择性疫苗接种的宣传,以控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徐颖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18-119
目的 了解辽阳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进一步探讨有效控制猩红热的措施.方法 对辽阳市1955~2007年猩红热疲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辽阳市猩红热自1955年至今有过5次较大强度的流行.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冬季发病数较多;发病人群以0~9岁儿童为主,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结论 目前辽阳市猩红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核实诊断工作,防止出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2010~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2010~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和2011年颛桥镇分别报告手足口病病例722和888例,发病率分别为293.8/10万和361.4/10万;2010年及2011年发病高峰均在7月;2010年和2011年患者均主要集中在1到5岁,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54:1;2010~2011年颛桥镇幼托儿童发病构成比分别为31.2%、40.8%,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为65.8%、55.2%,是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2011年颛桥镇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于2010年,且发病高峰延迟,手足口病防控是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郑州市二七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07年麻疹病例流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以来麻疹发病逐年上升,尤其是2006年11月至2007年,由于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发病高峰延长.在1~7岁年龄组中,本地人口构成比为16.32%,而流动人口构成比为44.64%,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1~7岁年龄组构成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的免疲规划工作,提高漉动儿童的麻疹免疲接种率,是今后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5-2020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5-2020年猩红热发病数据进行三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20年1月猩红热发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2月后发病水平较低。每月均有猩红热病例报告,且呈现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3-6月和11月-次年1月;发病人群以3~7岁儿童为主(79.39%);男性发病水平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76∶1;白云区和天河区发病数和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报告病例类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95.51%)。结论广州市猩红热发病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广州市应大力推进猩红热病原学监测,并提高确诊病例的构成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绵阳市涪城区2012—2021年猩红热病例流行特征,为涪城区猩红热疫情预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绵阳市涪城区2012—2021年猩红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2021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猩红热病例32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5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7,P<0.01)。猩红热病例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8.31,P<0.01)。城区猩红热发病率高于乡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5,P<0.01)。猩红热病例在全年各月均有报告,主要分布在4~7月,发病145例(44.07%),10月至次年1月次之,发病143例(43.47%),有季节性发病高峰(r=0.087,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5,P<0.01)。发病年龄主要为3~7岁,为251例(76.29%),发病率为93.41/10万,不同...  相似文献   

9.
2005~2007年广西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广西学校2005~2007年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07年广西各类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广西学校共报告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232起,累计发病9804人,发病率为5.47%;其中,以水痘、流腮和流感突发事件为主,分别占41.10%、27.13%和23.48%;3~5月及10~12月为高发季节;乡村学校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事件发生起数及发病人数均高于县城和城市学校,而中、小学校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高于幼儿园和中专及以上学校。结论广西学校呼吸道传染病仍呈较高发病水平,应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小学主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猩红热高发原因,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0-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深圳市龙岗区猩红热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时间序列法对猩红热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7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3 298例猩红热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0. 53/10万;3~5月和12月~次年1月为两个发病高峰;布吉、龙岗和南湾街道报告数较多;男女比例为1. 74∶1;发病主要为10岁以内儿童;幼托儿童1 622例(49. 18%),散居儿童880例(26. 68%),学生762例(23. 10%)。结论深圳市龙岗区猩红热仍呈现高发态势,应加强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达到控制猩红热高发态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2004年洪涝期钩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洪涝期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流行态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洪涝期钩体病的防制对策。方法对2004年洪涝期广西各地、市、县上送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进行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并收集病例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广西洪涝期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总阳性率为19.05%(16/84),病死率为5.95%(5/84);流行高峰在7—9月,主要流行菌型为黄疸出血群覆流感伤寒群;MAT〉1:400病例大多数分布在青壮年,各年龄组中以〉50-年龄组MAT阳性率最高迭35.00%(7/20),其次为30,年龄组的30.00%(3/10)。结论2004年洪涝期广西钩体流行特征为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钩体,流行菌群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感染途径与接触疫水或疫土有关。洪涝期应对受灾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钩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桂西地区壮族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2例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肾病组)及15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直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3个主要基因的多态性,并对其在两组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组ACE基因I/D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在肾病组中占显著优势(P〈0.05);而AT1R基因A1166C、AGT基因M235T多态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 I/D多态的D等位基因是桂西地区壮族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易感因素之一,但AT1R基因A1166C多态、AGT基因M235T多态可能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无明确关联。  相似文献   

13.
尤燕舞  林栩  王洁  杨发奋 《广西医学》2012,34(7):813-815
目的 探讨桂西地区壮族人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112例(肾病组),健康对照组150例,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ACE 基因I/D多态性,比较肾病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和肾病组中不同基因型各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肾病组中DD基因型、D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占优势(P<0.05);肾病组中不同ACE基因型组中TP/24 h、ALB、Scr、BUN、CHO、TG、C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 I/D多态的D等位基因与桂西地区壮族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桂西地区壮族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2-2005年广西职业病诊治资料,对广西职业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年间共发生职业病新病例1475例,其中尘肺占总数的74.6%,职业中毒占17.4%;工人占62.5%,农民工占34.3%。职业病发生的行业前3位为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结论广西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防治的重点是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近十年广西新发现的残存钉螺的分布特点及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查到残存钉螺年份长短将广西原血吸虫病钉螺孳生地分成三类,针对不同螺区分类,对原螺区及毗邻地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结合血清学方法及粪便检查方法,抽样检查当地居地、原血吸虫病人及流动人口的监测检查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考核。结果近十年来,广西发现5处残存螺点,分别位于玉林、靖西、宜州、横县等地,其中隶属南宁市辖区的横县发现残存钉螺2处。广西未发现本地血吸虫病人,流动人口监测过程中发现输入性病例23例,病人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除2例为女性外,其余均为男性。职业则以干部、商人、民工(农民)、学生及武警新兵为主。结论广西虽然保持阻断传播标准的成果,但由于不断新发现残存钉螺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广西仍然面临血吸虫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某小学一年级某班猩红热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防控猩红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某学校猩红热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历时8d,共涉及4例猩红热病例,罹患率为15.38%,对疫情班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检出阳性率为27.27%。结论加强检出A群13型溶血性链球菌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和管理,同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小学猩红热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对2007年广西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和虫媒性传染病的发病人数为合计940例,发病率为1.9919/10万,病死率为55.43%;发病率排名前3位的疾病是:狂犬病1.0511/1077(496例)、乙脑0.5828/1077(275例)、疟疾0.1674/10万(79例)。结论广西甲乙类自然疫源性和虫媒性传染病在全国发病率较低,但是在高发季节和地区应做好监测工作;由于广西狂犬病发病率高,要重点做好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设计拟定基于健康促进理论的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福建省三明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12 313名高一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量表测量,并对其中251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考评其信度和效度。结果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的内在信度Cronbach sα系数为0.608~0.916;重测信度考评中Sperman相关系数均>0.7;因子分析显示结构效度较好,15个公因子(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能解释问卷全部内容的58.381%。结论该研究制定的高中生预防艾滋病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