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薄白苔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方法选择CAG患者组(30例,均为薄白苔)和健康人对照组(健康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CAG患者薄白苔的菌群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1)健康人组和CAG患者组薄白苔中微生物优势菌结构组成相似。其中,在属分类水平上(相对含量0.5%),薄白苔中优势菌属依次为链球菌属(21.85%±4.00%)、奈瑟氏菌属(14.98%±1.21%)、韦荣球菌属(6.30%±1.10%)、普雷沃菌属(3.92%±0.14%)、纤毛菌属(3.89%±1.53%)、莫拉菌属(0.64%±0.21%)等;(2)5种菌属的含量在CAG患者组和健康组中存在显著差异。CAG患者中的莫拉菌属、韦荣球菌属、纤毛菌属含量明显增加(P0.05),链球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显著减少(P0.01,P0.05);(3)将优势菌群的含量前35名的菌属绘成热图发现,健康人组薄白苔中链球菌属、拟普雷沃菌属、普雷沃菌-7属、轮生菌属、糖化菌属含量明显居高;CAG组薄白苔则以梭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嗜沫杆菌属、口腔杆菌属、巨球形菌属、弯曲菌属、口腔毛绒厌氧杆菌属、纤毛菌属、韦荣球菌属的含量明显居高。结论 CAG患者薄白苔与健康人薄白苔具有相似的核心菌群骨架,但也存在一定的菌群结构差异,其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对病例从不同年份、不同街道、不同人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3~2007年西城区猩红热发病1077例,发病人群年龄1~15岁为主,他们的职业主要为学生;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1993年、1994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1993年发病率高达40.74/10万。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西城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三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口罩使用情况及防护效果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务人员作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医用口罩是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中的一种,有实验证明坚持佩戴口罩在预防SARS时可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国内外对于医务人员口罩使用的研究,尤其是对口罩防护效果的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故将医务人员口罩使用情况及其防护效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医务人员口罩使用及防护效果评价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和掌握2010~2011年流感流行季节后北京市西城区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水平。方法 2011年4月4日~15日,在西城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共750人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inhibition,HI)抗体检测,比较不同人群甲型H1N1流感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 750名调查对象甲型H1N1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2.00%(240/750),GMT为1:15.13。6~15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最高(53.33%),其次是≥60岁组(28.67%),而25~59岁年龄组HI抗体阳性率最低(24.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间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城区普通人群中已经建立一定的免疫屏障,但25~59岁年龄组保护性抗体比例仍较低,有必要对其加强流感疫苗的宣传和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验3MTM1860型N95颗粒物医用防护口罩在医务人员中的适合性,促进医务人员了解N95防护口罩正确的佩戴方法及调节方法。方法通过3MTMFT-30定性适合性检验设备,采用定性的方法,检验3MTM1860型N95颗粒物医用防护口罩对医务人员的适合程度。结果 637名参加测试的医务人员,有13人(2.04%)对苦味剂不敏感;其他人员敏感性级别分级为1级556人(87.28%)、2级49人(7.69%)、3级19人(2.98%)。637名医务人员中611人(95.92%)通过了定性适合性检验,26人(4.08%)未通过适合性检验。结论适合性检验能让医务人员了解正确的口罩佩戴方法,同时可以根据个人脸型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防护口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优势菌群类型及下游黏附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3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腻苔组(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非腻苔组(30例)和健康对照苔组(30名,均为薄白苔)。采用巴氏染色法观察舌苔脱落细胞形态学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的菌群进行研究;运用ELISA对各组舌苔进行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检测。结果 (1)舌苔脱落细胞形态特征:腻苔组的细胞形态较小,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较模糊或已消失;非腻苔组中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呈橘红色,细胞核大多固缩;(2)舌苔微生物菌群:属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依次是链球菌属、奈瑟氏菌属、普氏菌-7属、韦荣球菌属、莫氏杆菌属、纤毛菌属。健康对照组的链球菌属含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奈瑟氏菌属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普氏菌-7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1);韦荣球菌属非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莫氏杆菌属在腻苔组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加(P0.01);(3)舌苔液中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腻苔组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类型舌苔中的微生物优势菌属大致相同,但腻苔组患者舌苔中微生物的优势菌属(链球菌属、普氏菌-7属和莫氏杆菌属)含量发生变化,下游的E-黏附因子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在腻苔组患者中高表达,说明这些物质可能与腻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慧雯  张震  刘潇潇  孙强  刘建山  刘国涛  初艳慧 《职业与健康》2012,28(7):764+897-F0002,F0003
目的探索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为手足口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7月5日—8月9日在北京市儿童医院采用1∶1的病例对照方法对手足口病病例危险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并对资料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就诊10 d内接触过病人(OR=53.110)为危险因素。本地户籍、听说过手足口病、饭前便后洗手为保护因素。结论加强对养育人手足口病的知识宣传,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有手足口病症状的病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ypes of dominant flora and changes of downstream adhesion factors in different tongue coating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patients.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assigned to 3 groups:CAG patients with greasy tongue coating group (30 cases), CAG patients with non-greasy tongue coating group(30 cases), and healthy subjects group with thin-white tongue coating (30 case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ast-off cells of the tongue coating were observed using pap staining. The flora of tongue coating were analyzed by 16S r RNA gene sequence techniqu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E-adhesion factor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were detected using ELISA.Results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9~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今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资料,对病例从分布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西城区报告猩红热病例613例,发病人群年龄以3~10岁为主,职业主要为学生及托幼儿童;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2011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发病率达49.36/10万。病例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扁桃体炎和咽峡炎为主;41例猩红热病例实验室A组β群溶血性链球菌分离率39.02%。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该病防治重点人群,皮疹、发热、扁桃体炎、咽峡炎可认为是猩红热病例的症状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和改进“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成功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方法 1.改进前后分别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2.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实验方案.3.动物实验,对实验课进行技术改进.4.确定实验的技术路径并投入教学试点.结果 实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更好.结论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改进后,实验结果有效,操作难度降低,成功率显著提高,更能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