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冠状病毒是一个常见而又古老的病毒大家系,近年来多次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分别有2003年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2004年和2005年分别被发现的人冠状病毒NL63(HCoV-NL63)和人冠状病毒HKU1(HCoV-HKU1)、2012年发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及2019年12月在我国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目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已正式命名该病毒为SARS-CoV-2。冠状病毒广泛存在蝙蝠体内,但在鸟、猫、犬、猪、鼠、马、鲸鱼、穿山甲和人类也有发现,此病毒多次暴发流行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其所致疾病引起了严重恐慌,研究其病原学,可有助于掌握引起流行原因,及时控制病毒蔓延,并致力于阻止病毒的肆虐。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一种新的β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作为受体侵入细胞导致肺损伤,病情加重与继发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重症患者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感染性休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大多数药物如巴利替尼、瑞德西韦、氯喹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无特效药治疗。COVID-19传染性强,可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对全球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研究其病原学及发病机制,进而开展对治疗药物和疫苗的临床研究,对及时控制病毒传播,防止病情恶化进展,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病特征,分析发病趋势。方法收集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13日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每日公布的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确诊、疑似、危重症病例数,治愈、死亡人数,区域分布,临床症状和接触史等内容。结果 1月22日-2月13日,山西省累计确诊病例数与尚有疑似病例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环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累计确诊病例中,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无死亡病例。累计治愈人数逐日增加。本地与外省返回确诊人员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累计本省常住人口确诊病例数已超过累计外地来并人口确诊病例数。相关确诊病例接触史的比例逐渐减少。临床症状中,非发热症状患者比例高于发热症状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各个年龄段均有确诊患者。晋中市确诊病例数最多。结论山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发病率趋缓,但也面临复工人口返城高峰的压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代与二代病例的临床特征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3月4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9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一代与二代病例的临床特征与辅助检查。 结果 一代病例组男性与重型占比高于二代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339,P=0.021;H=5.402,P=0.020);一代病例组的静脉血空腹血糖、肌酸激酶和自然杀伤细胞计数高于二代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06;Z=-2.362,P=0.018;Z=-2.089,P=0.037);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合并症、首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都市一代病例较二代病例重型更多,且性别比、肌酸激酶、空腹血糖、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中国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暴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截至2020年3月1日24时,据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确诊病例80 026例,中国港澳台地区确诊148例。目前,COVID-19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是基于既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及其他一些流感病毒的治疗经验。瑞德西韦、氯喹、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初见疗效,但其安全性和疗效,还须要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α、阿比多尔联合应用,应注意其不良反应,慎重选择。达鲁那韦目前还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中医辩证治疗还须进一步验证。本文围绕目前临床上治疗COVID-19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OVID-19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宜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宜城市2020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宜城市共报告确诊病例72例,发病率13.02/10万,死亡3例,死亡率0.54/10万,病死率4.17%。1月21日至2月1日12 d发病49例,占发病总数的68.06%。以城区鄢城办事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构成比分别为31.16/10万、55.56%。发病以20岁以上成人为主,占98.6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公共场所服务员和干部职员为主,占65.28%。病例呈聚集性,以家庭聚集性为主,其中涉及病例31例,密切接触者70人。以武汉居住或旅行输入为主,占50.00%。从发病至诊断为疑似病例的时间中位数为4.5 d。从发病至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6 d。结论 宜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城区发病率高,短时间形成发病高峰,发病以20岁以上成人为主,无性别差异,具有家庭聚集性和早期病例的武汉输入性等特征。政府主导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发展,防控要注意家庭内传播的控制,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与隔离也是防控措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随着成年人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 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由于较低疫苗覆盖率和较高接触度, 逐渐成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脆弱人群, 有必要总结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新冠病毒感染特征、新冠病毒疫苗对于变异株的免疫效果。本文检索现有文献, 对儿童和青少年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分析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新冠病毒的易感性、感染者的传播力和疾病预后以及免疫应答和新冠病毒疫苗的进展等关键特征, 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病毒核酸检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临床中也出现了核酸检测初筛阴性且最终确诊的患者。在治疗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临床症状与肺部实际病变程度相分离的特点。一些患者临床症状并不重,但影像学检查却显示病变明显。本例病例提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病毒核酸阴性,不能简单排除。应密切追踪患者影像学表现,并及时进行病毒核酸复检,以免漏诊,造成病毒传播,错过治疗时机。在临床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变程度判断、指导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CT影像变化,为当地疫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商城县人民医院和罗山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收治的所有COVID-19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确诊COVID-19病例50例,男女性别比为1.38∶1,平均年龄为(50.92 ± 14.63)岁,其中45~64岁31例(占62%)。39例(占78%)具有流行病学暴露史,11例(占22%)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有6起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共涉及13例病例。潜伏期1~23 d,平均为(5.95 ± 4.24)d。发热(占84%)和咳嗽(占72%)是该病例人群主要症状。入院时43例(占86%)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减少,40例(占8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占52%)C反应蛋白升高。15例(占30%)合并原发基础疾病。40例(占80%)使用2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入院2周后40例(占80%)CT显示病灶逐渐吸收。结论 多数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存在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白细胞正常或者减少、血沉增快较多见,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CT表现病灶面积呈先扩大后逐渐吸收的变化趋势,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好转。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造成全球大流行。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及其疾病谱认识地深入,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有的甚至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传染病的一些认知。结合目前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热点概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感染率, 评估动态核酸检测结果在判断新冠病毒感染者传染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选择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首次核酸检测阳性前有核酸阴性结果者为研究对象, 对感染者的密接以及密接的密接(次密接)进行持续隔离医学观察, 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发病风险。结果共纳入宁波市2起本土疫情的8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 均为确诊病例。追踪调查了5 609名密接, 密接的总感染率为0.20%。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的密接无感染, 末次核酸阴性后的密接感染率为1.33%, 且均为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生活者。感染者涉及的所有次密接均未感染。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末次核酸阴性前无传染性, 末次核酸阴性后开始具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武汉市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规律,旨在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2698例发热病例中的肺炎病例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武汉市综合性门诊共接诊发热患者2698人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郴州市3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不同时期不同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新冠肺炎临床诊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郴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诊的39例新冠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从确诊、住院诊疗到院后康复管理过程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相关信息,描述不同阶段、不同标本的检测结果。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郴州市共完成了3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01人次核酸检测。新冠肺炎病例均以单独咽拭子标本核酸检测确诊,出院后随访复查采用同一病人不同种类标本联合检测为主。出院后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复阳率为12.82%。 结论 增加病例不同时期标本核酸检测次数和同一时期不同种类标本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应对出院后病例“复阳”现象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加强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 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 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发热门诊接诊病例和确诊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为COVID-19早发现、早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探索当前疫情形势下的急诊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6日发热预检分诊处分诊的537例临床资料和分诊结果;同时对收住院的7例已确诊的COVID-19患者,就其流行病学资料,入院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咽拭子+大便)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热预检分诊处共分诊537例,其中分诊至普通发热门诊469例(占87.3%),均行胸部CT检查,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炎症37例(占7.8%),全部病例经咽拭子和大便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阴性;分诊至特殊发热门诊68例(占12.7%),其中负压救护车接回41例,确诊6例;自行来院就诊27例,确诊1例,确诊患者占特殊发热门诊患者10.3%。确诊患者均与武汉疫源区有关(包括武汉疫源区居住史或与疫源区人员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胸闷,声嘶,鼻塞、咽干,乏力等),入院时病程1~8 d,平均3.7 d;全部患者胸部CT扫描均表现肺部炎症,其中双肺肺炎占71.42%;仅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C反应蛋白异常;7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4例同时伴大便2019-nCoV酸检测阳性,大便核酸检测阳性时间均晚于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1~7 d,平均3.25 d。 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史进行急诊快速预检分诊,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体现出接诊效率高,可最大程度减少误诊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同时探讨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对某县发生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将管控区内所有湖北旅居史人员划归为可疑传染源。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及可疑传染源采集咽拭子及血清标本,采用RT-PCR法对咽拭子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2019-nCoV特异性IgM、IgG抗体检测。 结果 确诊病例5人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连续检测6次阴性,第7次检测阳性。5例确诊病例来自2个不同的家庭,其先发病例之间及与可疑传染源均无密切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人在整个调查期内7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后经血清抗体检测IgM和IgG阳性才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与2个家庭的先发病例均有过密切接触。管控区内可疑传染源77例,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血清抗体检测发现2例IgG阳性,怀疑其可能是本次聚集性疫情的感染来源。 结论 新冠肺炎易形成家庭内传播,相对封闭的空间存在有利于病毒传播的可能,抗体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对于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追溯无明确暴露史确诊病例的传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中遇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问题。方法根据2019-nCoV核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条件,从检测样本采集、运输、保存的方式,试剂盒的质量,以及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等多方面,分析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结果研究结果论述了造成当前2019-nCoV核酸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可能原因。优化样本采集的操作和方法,加强质控管理,开发应用新技术,加强对疑似病例和出院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是避免2019-nCoV核酸检测报告出现"假阴性"的应对策略,并对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供相关部门在制定防治策略和开展工作时参考。结论核酸检测阳性结果被视为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而阴性结果不能作为排除2019-nCoV感染的金标准,更不能作为排除COVID-19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粪便样本作为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Real Time RT-PCR技术,对15 例COVID-19患者治疗后痰、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ORF1ab、N基因以及人体细胞管家基因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ase P)进行检测,比较痰、粪便标本检测阳性情况。结果 15例患者痰、粪便标本,人体细胞管家基因 RNase P均呈现典型的明显的扩增信号曲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同时为阳性,4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分别为阳性;6例患者痰阳性标本中有2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6例患者粪便阳性标本中有4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结论 以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排除COVID-19及治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谨慎,可以尝试将粪便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后14 d内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复检阳性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为有效管理出院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出院患者的随访信息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院后14 d内的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感染来源、临床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复检阳性的统计学关联.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