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 is a method to first confirm COVID-19 theoretically, but it may show false negative resul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cannot be ruled out easily because of once or twice negative results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The epidemiology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Dynamic test for viral nucleic acid is needed to avoid missed diagnosis, thus caus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 and missing the best time for early treatment. Clinical epidemiology, radiological findings, sampling time and criteria have posed significance to diagnose the disease and judge the severity.  相似文献   

2.
付永伟 《智慧健康》2022,(12):10-12
在新型冠状病毒具备较高的传染性和隐蔽性,在发作前会经历14天的潜伏期,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中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疑似病例都是通过多次检测才确诊了结果,阳性患者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到五成,检测反馈效率不高,虽然检测仍然是有效途径,但这无疑对于检测的结果、效率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有所影响,需要加以重视和改善。因此,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进行简要分析,主要从假阴性、假阳性的引起因素出发去分析检测问题,并通过一定的实验结果对比来观察核酸检测问题,以期能够为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院提供一些核酸检测工作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者临床特征及核酸检测Ct值的动态变化,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驻马店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背景信息及核酸检测结果,对不同样本类型、不同临床症状感染者样本检测Ct值进行比较,并探讨感染人群中核酸阳性率及Ct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共有154例COVID-19感染者,确诊病例139例(占90.26%),无症状感染者占9.74%;以20~<40岁为主(占69.48%),职业多为农民及民工(占57.79%),101例(占65.58%)有武汉暴露史.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性别、年龄、武汉暴露史、治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首轮核酸检测的阳性率85.06%,3轮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00.00%.确诊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占82.01%)、干嗽(占97.41%)、咳痰(占25.90%)、乏力(占22.30%);不同临床症状、不同样本类型样本首轮核酸阳性检出率和检测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取及时干预措施后2~3周感染者核酸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结论 COVID-19感染者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需要加强筛查和管理;单轮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现象,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多次核酸检测避免漏检或复阳现象.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某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咽拭子检查结果,评价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1月23日—2月18日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病毒核酸检测的取样次数、取样方法、标本类型、检测手段等信息。结果 28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3.78±14.46)岁,男女比例为2.5∶1,46.42%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14.29%的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78.57%)、咳嗽(53.57%)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71.43%),淋巴细胞计数下降(53.57%),肺部CT呈多发磨玻璃影(92.59%)及斑片影(70.37%)。28例确诊病例中,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首次采集标本SARS-CoV-2检测阳性者18例(64.29%),首次可疑阳性1例;首次阴性(包括可疑阳性),第二次采集阳性者5例(17.86%);前两次采集阴性,第三次采集阳性者2例(7.14%);经四次检测阳性者1例(3.57%);经五次检测后阳性者2例(7.14%)。鼻/口咽拭子采样26例(92.86%),诱导排痰2例(7.14%),经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标本RT-PCR确诊27例(96.43%),痰标本NGS测序确诊1例(3.57%)。结论 COVID-19临床常表现有发热及干咳,但无特异性,仍需依赖SARS-CoV-2核酸检测才能确诊。咽拭子作为发热门诊首选的SARS-CoV-2核酸采集方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但检测结果呈阴性并不能排除SARS-CoV-2感染。  相似文献   

6.
病毒核酸检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临床中也出现了核酸检测初筛阴性且最终确诊的患者。在治疗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临床症状与肺部实际病变程度相分离的特点。一些患者临床症状并不重,但影像学检查却显示病变明显。本例病例提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病毒核酸阴性,不能简单排除。应密切追踪患者影像学表现,并及时进行病毒核酸复检,以免漏诊,造成病毒传播,错过治疗时机。在临床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变程度判断、指导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2019-nCoV)感染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和抗体的检测情况,为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诊疗和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6-27曰采集娄底市7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2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粪便、血液和咽拭子,应用R...  相似文献   

8.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V)感染引起。患者初始症状为发热、乏力和干咳,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经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多数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血症休克,甚至死亡。随着疫情发展,国家鼓励三甲医院及县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以来,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急需有条件的临床机构开展检测项目。通过对医疗机构快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总结,文章认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实地演练及培训、注重细节管理,是做好生物安全管理、避免在院内产生次生生物安全危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室间质量评价(EQA)评估2020年郑州市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的检测能力。方法 对EQA样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进行验证,要求参评实验室领取样本2天内完成核酸检测及结果回报,对回报结果按说明书判读条件进行EQA分析。结果 EQA样本可进行实验室间的检测能力评价。31家参评实验室有效回报率为100.00%,29家实验室回报结果完全正确,合格率为93.54%;2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成绩为不合格。疾控机构合格率100.00%高于第三方医学检验所89.47%。1个样本检测合格率为93.54%,其他4个样本检测合格率为100.00%。2家不合格检验所整改后成绩合格。结论 郑州市参评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整体较好,但个别实验室检测能力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公众的洗手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结果 调查期间后台访问13193次,共收集有效问卷7011份.日常生活每天洗手>10次的比例从疫情前15.0%提升到疫情后48.3%,洗手次数小于3次的比例从疫情前13.3%下降到疫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中,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1日至9月22日广州市COVID-19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0 348例,均已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针对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比较核酸检测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死因,提高对COVID-19的认知。方法 收集和分析2020年2月1日—3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确诊COVID-19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COVID-19死亡病例28例,平均年龄(69.14±14.70)岁,男女比例2.5:1;19例(67.86%)伴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居多,入院当日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平均分为6.00(4.00~9.00),与同期存活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6,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79~1.00)。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6.50(3.00~12.00)d,发病主要累及呼吸与循环系统,均有呼吸困难。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50(15.25~29.00)d,均有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9例(67.86%)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6例(21.43%)合并其他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结论 ARDS及MODS为COVID-19重要死因,合并细菌感染也是死亡促进因素,应通过临床表现、SOFA评分等及时筛查危重型病例并及时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COVID-19确诊患者的感染特点和核酸检测结果,探究疫情新形势下更合适的核酸检测方案。方法 对石家庄市848例COVID-19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年龄分为儿童组、中青年组、老年组,分析各年龄组中家族聚集性病例、核酸检测次数、检测间隔期及检测结果阳性率。结果 全部确诊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0岁(3月龄~91岁),男性40.0%。儿童组家族聚集性病例39.0%,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29.0%。儿童、中青年、老年组核酸检测平均次数为3.8次、3.0次、2.8次;核酸检测最高次数为9次、13次、11次;核酸检测平均间隔期为7.4±4.8天、5.5±5.3天、4.6±5.3天;核酸检测最长间隔期为19天、21天、21天。5.4%患者核酸检测间隔期>14天,2例患者核酸检测间隔期达21天。结论 该研究提示COVID-19的家族聚集性特点在儿童患者更显著。随着SARS-CoV-2株的不断变异,筛检高危人群时需增加核酸检测次数,同时21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模式更适合当前疫情防控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后14 d内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复检阳性影响因素和传播风险,为有效管理出院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出院患者的随访信息和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院后14 d内的核酸复检阳性率,分析性别、年龄、感染来源、临床严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复检阳性的统计学关联.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复阳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30例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而再次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复阳前后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患者复阳返院时临床症状少,复阳后无一例出现发热;发热、咳嗽、咽干咽痛临床症状,患者复阳前后首诊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患者再次入院后的实验室指标大多正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LAC)患者复阳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后胸部CT正常者无变化,有肺炎者均较前吸收、改善。复阳后再次住院时间短于首次住院时间[(6.93±3.84)d VS(17.73±7.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者病情继续改善,复阳并不等于再次发病,未见人传人现象,未引起严重公共危害,但复阳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暴发以来,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在14 d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期间有样本采集核酸检测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复阳)的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综述的方法,旨在综合描述COVID-19复阳者临床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传播风险,为COVID-19患者出院管理、医疗资源救治分配和传播风险控制提供综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两种常见新冠核酸采集场景下采样的安全间隔时间,为降低新冠核酸咽拭子采样过程中被检人员之间的交叉污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验测量的研究方法,模拟和测试呼吸液滴从嘴部释放并在检测环境中扩散直至消失的过程,记录呼吸液滴消散所需时长。结果 数值模拟数据与现场实验测量数据的统计结果呈现较明显的规律性; 室外核酸检测采样的安全间隔时间与风力等级呈负相关; 室内核酸检测采样的安全间隔时间在开门开窗的自然通风条件下最短,约为3 min,其他门窗开闭情况(关门关窗、开门关窗和关门开窗)的安全间隔时间超过5 min。结论 为了降低被检人员间的交叉污染,室外检测棚中的核酸采样应遵循“一米间距,一分钟间隔”的“双一”规则,发热门诊核酸检采样建议采用专用、通风、具备基本感控设施和条件的房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 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 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3月期间收治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399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症组343例,重症组56例,血清PCT累计检测例数798例,选取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各组血清PCT并进行比较。 结果重症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P<0.01);COVID-19伴器官功能衰竭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单纯COVID-19组(P<0.01);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高于COVID-19伴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单纯COVID-19组(P<0.01)。 结论当COVID-19患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或合并细菌感染时,血清PCT水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连续监测血清PCT水平,在COVID-19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