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调查长沙地区体检健康成年人血清铁(SI)及血清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水平,计算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建立本地区UIBC、TIBC、TSAT参考区间,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87例长沙地区体检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7例,女性220例,分别按年龄段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分为5组。使用红菲绕啉直接法检测SI及UIBC,计算TIBC及TSAT,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28-A3c要求,以非参数法建立UIBC、TIBC、TSAT参考区间。结果UIBC、TIBC及TSAT结果均为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TIBC:男性(57.0±6.7)μmol/L,女性(57.6±7.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4);UIBC:男性(33.9±8.7)μmol/L,女性(37.6±8.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SAT:男性(40.9±12.0)%,女性(35.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组进行比较,5个年龄组间TI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但事后分析结果显示5个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组和女性组的5个年龄组间TS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5个年龄组间UI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女性5个年龄组间UI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但事后分析结果显示5个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上统计分析说明TIBC无需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计算参考区间,而UIBC和TAST无需按年龄分组但需要按性别分组计算参考区间。最终得到长沙地区健康成人TIBC、UIBC和TSAT的95%参考区间,TIBC:45.2~73.4μmol/L;UIBC:男性,16.0~54.4μmol/L,女性,23.4~58.2μmol/L;TSAT:男性,20.9%~67.1%,女性,16.6%~54.4%。结论初步建立了长沙地区健康成人血清UIBC、TIBC、TSAT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尿碘代谢指标在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女性妊娠期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8年1—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进行孕期营养咨询或管理,且孕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ography, HSG)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以血清碘>90 μg/L为诊断碘过量的金标准,比较血清碘>90 μg/L与≤90 μg/L孕妇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上述尿碘指标与血清碘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诊断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结果  共7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孕妇入选本研究。血清碘中位数为138.00(79.00,510.50)μg/L,其中50例(71.43%)>90 μg/L,20例(28.57%)≤90 μg/L。血清碘>90 μg/L孕妇的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均显著高于血清碘≤90 μg/L孕妇(P均<0.001)。Spearman相关法分析显示,随机尿碘(rs=0.749,P<0.001)、尿碘肌酐比(rs=0.794,P<0.001)、24 h尿碘排泄量(rs=0.768,P<0.001)均与血清碘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随机尿碘(最佳诊断界值654 μg/L)、尿碘肌酐比(最佳诊断界值307.5 μg/g)、24 h尿碘排泄量(最佳诊断界值340.5 μg)诊断碘过量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95% CI: 0.619~0.846)、0.780(95% CI: 0.662~0.898)、0.802(95% CI: 0.697~0.907),且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  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比率较高。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对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尿碘肌酐比检测方便,其值>307.5 μg/g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妊娠期碘过量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为10分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至2014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初诊无远处转移的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全盆腔外放疗联合长期内分泌治疗。全盆腔外放疗的照射剂量为50.0 Gy, 前列腺、双侧精囊腺及区域阳性淋巴结加量至76.2~78.0 Gy。内分泌治疗采用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口服抗雄激素药物加每月注射一次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联合治疗效果, 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26~75个月)。治疗前中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为11.2 μg/L, 其中6例低于20 μg/L, 3例高于70 μg/L。中位穿刺活检针数阳性率为90.9%。TNM分期:3例T2c, 4例T3a, 2例T3b; 6例N0, 3例N1; 9例M0。随访期间, 6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 其中5例进一步发展为转移性前列腺癌; 4例患者死亡, 其中3例死于前列腺癌。5年无生化复发率、无远处转移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8.6%、57.1%、66.7%和57.1%。5例出现1~2级早期放疗胃肠道不良反应, 6例出现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 无晚期胃肠道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无骨折、心血管意外等严重内分泌治疗并发症。  结论  初诊无远处转移的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10分前列腺癌常伴穿刺阳性范围大、肿瘤分期偏晚等高危因素, 患者通常预后不良, 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等及时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案往往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10 903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 对高度怀疑甲状腺癌者建议手术切除, 并分析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  结果  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癌54例, 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甲状腺癌40例, 甲状腺癌在健康体检人群的发病率为0.37%, 其中男性为0.23%, 女性为0.53%。  结论  甲状腺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女性尤为明显, 需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近距离治疗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27例, 年龄63~81岁, 平均75岁。临床分期:T1cN0M016例, T2aN0M011例; Gleason评分:5分14例, 6分13例;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2.8~14.6 μg/L, 平均8.5 μg/L。采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 治疗剂量D90为140~155 Gy, 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27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未使用内分泌治疗。  结果  27例患者随访12~74个月, 平均44个月。近距离治疗后27例前列腺癌患者最低血清PSA中位数为0.18 μg/L, 2例患者最低血清PSA在1.0 μg/L以上; 治疗后1年患者血清PSA中位数为0.71 μg/L, 平均为0.92 μg/L, 17例患者血清PSA在1.0 μg/L以下; 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0及48个月出现生化复发, 复发率7%(2/27)。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尿潴留, 予保留导尿1周后好转; 24例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 均在治疗后6~12个月内好转; 无1例出现前列腺直肠瘘。治疗前17例有勃起功能; 治疗后10例仍保留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 7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占41%)。  结论  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对于中低危前列腺癌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 多数患者可以保留性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sotope dilution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ID-UPLC-MS/MS)检测血浆18-羟皮质酮(18-Hydroxycorticosterone,18-OHB)的方法。  方法  取血浆标本或标准溶液200 μL置于离心管中,然后加入同位素氚标记的18-OHB为内标,用甲醇沉淀血浆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用Prime HLB Elution 96孔SPE板进行萃取,收集洗脱液,在正离子电喷雾离子化的多离子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18-OHB。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定量检测下限、线性和基质效应。2019年11月起招募表观健康志愿者,采用ID-UPLC-MS/MS检测其血浆18-OHB水平,并验证梅奥医学实验中心提供的18-OHB参考区间。  结果  该方法检测血浆18-OHB的分析时间约为3.0 min,检测低、中、高3个水平18-OHB的重复性变异系数和实验室内不精密度分别为2.2%~3.5%和3.7%~5.0%,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101.7%,定量检测下限为0.01 μg/L,在0.1~1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0),血浆基质效应为86.83%~119.00%。基于本研究建立的ID-UPLC-MS/MS方法,73名表观健康人群血浆18-OHB第2.5、97.5百分位数分别为0.01、0.60 μg/L,其中66%(48/73)血浆18-OHB水平处于梅奥医学实验中心提供的参考范围外。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ID-UPLC-MS/MS测定血浆18-OHB的方法,该方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靠,性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探讨藏族和汉族青少年身体成分状况的差异。  方法  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四川省随机抽取1440名年龄10~18岁生活在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n=707)和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汉族青少年(n=733)。用Biodynamics BI-310身体成份分析仪对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检测。  结果  藏族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略低于汉族(男性:150.06 cm比154.03 cm, P < 0.001;女性:147.28 cm比151.06 cm, P < 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的平均体重和体重指数与汉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藏族青少年女性的平均体重和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其体重指数略大(19.33 kg/m2比18.46 kg/m2, P < 0.001)。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瘦体重都显著低于汉族(男性:35.20 kg比39.05 kg, P < 0.001;女性:32.25 kg比35.60 kg, P < 0.001), 而脂肪体重明显高于汉族(男性:5.90 kg比3.40 kg, P < 0.001;女性:9.65 kg比7.25 kg, P < 0.001);藏族青少年的脂肪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汉族, 但去脂体重指数显著较低。藏族青少年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百分比分别比汉族高6.62%和6.42%(P均 < 0.001)。10~17岁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比同性别同年龄组的汉族青少年高4%~7%。  结论  生长在高原地区的藏族青少年因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身体成分状况不同于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汉族青少年。藏族青少年的脂肪百分比始终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的汉族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经典型多发性硬化(classical multiple sclerosis, CMS)患者β干扰素-1b治疗前后血清尿酸(uric acid, 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复发率、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和颅内增强病灶(contrast-enhancing lesions, CELs)数目间的关系。  方法  12例CMS患者(10例女性, 2例男性, 年龄:24~54岁)被纳入至一项为期6个月的疗效观察研究。在疾病缓解期, 给予β干扰素-1b(250 μg, 皮下注射, 隔日1次)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EDSS评分、年复发次数、颅内CELs数目和血清UA水平。  结果  治疗后, 患者年复发次数(0.0比0.9, P=0.011)和颅内CELs数目(0.0比1.5, P=0.007)较治疗前明显减低; EDSS评分有降低趋势(2.0比2.8),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血清UA水平从222.2 μmol/L升高至234.9 μmol/L, 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213)。进一步研究发现, 血清UA水平升高与颅内CELs数目减低显著相关(r=-0.716, P=0.009)。  结论  血清UA水平有可能成为评估CMS患者对β干扰素-1b治疗反应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A1c, HbA1c)浓度短期内的生物学变异。  方法  30名健康志愿者在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上午8:00、中午12:00和下午4:00分别采集静脉血, 进行HbA1c浓度的测定。分析计算HbA1c浓度的个体内变异(within-subjec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 CVI)、个体间变异(between-subjec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 CVG)、分析变异(analytical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 CVA)、个体指数(index of individuality, II)和参考变化值(reference change value, RCV)。  结果  总体、女性及男性CVI分别为1.39%、1.49%和1.32%;CVG分别为2.65%、2.33%和2.90%;CVA均为0.6%;II分别为0.5、0.6和0.5;95% RCV分别为4.22%、4.45%和4.02%;99% RCV分别为5.19%、5.86%和5.29%。HbA1c上午8:00、中午12:00和下午4:00的日内变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第1天、第3天和第5天的周内日间变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男女性别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8)。  结论  HbA1c浓度的日内和周内日间生物学变异很小, 结果相对稳定, 男性和女性之间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北京成年居民的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并分析其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健康北京成年居民, 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BMR, 身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 将BMR实测值与Schofield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 并分析BMR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健康受试者57名, 其中男30名, 平均年龄(26.87±7.33)岁(19~43岁), 女27名, 平均年龄(25.89±7.38)岁(18~43岁)。男性BMR实测值为(5259.62±715.55)kJ/d, 女性BMR实测值为(4114.55±804.33)kJ/d, 均明显低于Schofield公式计算值[男性(7113.72±539.95) kJ/d, 女性(5428.24±361.46)kJ/d, P均 < 0.0001]。男性和女性BMR与体重、体重指数以及身体成分中脂肪重、肌肉量、去脂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 < 0.05), 与体脂百分比无显著相关性。男性身高与BMR显著相关(P=0.012), 而在女性其相关性不显著(P=0.433)。  结论  从事轻体力劳动的北京健康成年居民BMR实测值低于现行公式计算值, BMR与个体体重、体重指数、脂肪重、肌肉量、去脂重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铁蛋白<30μg/L出现储存铁降低的男性定期血小板献血者的铁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37例男性铁蛋白水平<30μg/L的定期血小板献血者铁代谢相关指标,包括游离铁(Fe)、血红蛋白(Hb)、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LB),分析其与铁蛋白、献血总次数和近1年献血次数的关系。结果铁蛋白水平<30μg/L的男性定期血小板献血者相比于正常参考值UIBC有明显上升趋势,UIBC中位数水平为55.1μmol/L;血清铁有明显降低趋势,中位数水平为10.9μg/L;铁蛋白水平与铁代谢指标中的UIBC和Hb相关,铁代谢的各个指标之间普遍相关;近1年献血次数与TIBC、UIBC和TRF相关;献血总次数与TIBC和TRF相关。结论储存铁降低的男性定期血小板献血者出现铁代谢异常;对于男性定期进行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须进行铁蛋白检测和铁代谢指标的协同检测共同评估铁缺乏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世居藏族成人血细胞参考区间。方法选取阿坝县19个乡镇健康世居藏族健康体检者1762名,其中男889名、女873名,年龄20~79岁。采用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计数检测。对实验结果分性别进行比较,将建立的参考区间与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05—2012《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以下简称行业标准)及其他地区参考区间进行比较。结果男、女性之间WBC计数、M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合并后统一计算参考区间,男性RBC计数、Hb、HCT、MCH、MCHC高于女性(P<0.01),PLT计数低于女性(P<0.01)。建立的血细胞参考区间为:WBC计数为(3.5~9.4)×109/L;RBC计数为(4.43~6.67)×1012/L(男),(4.12~5.88)×1012/L(女);Hb为137~204 g/L(男),125~176 g/L(女);MCH为27~34 pg(男),女25~33 pg(女);MCHC为319~362 g/L(男),317~355 g/L(女);MCV为81~98 fL;HCT为41%~60%(男),37%~54%(女);PLT计数为(153~377)×109/L(男),(150~412)×109/L(女)。与行业标准相比,WBC计数、MCV、MCH和MCHC差异不大,RBC计数、Hb、HCT、PLT计数差异较大,均高于行业标准推荐参考区间。结论建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藏族成人血细胞参考区间,可为本地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和筛查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3.
The principal considerations driving iron status evaluation are clinical concern for anemi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ron-storage disease. Most often,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transferrin (or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and serum iron are measur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AT) is then computed. Optimally, reference ranges for these analytes should exclude the effects of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 nutritional status, estrogen effect, specific genetic disorders, liver disease, and blood transfusion. The current study reports reference ranges for serum iron and TSAT within a cohort of over 55,000 Caucasians from northern New England, tested in our laboratory between 1994 and 1999. Measurements were standardized against serum reference material (SRM) 937 (for iron) and 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 (CRM) 470 (also called reference preparation for proteins in human serum (RPPHS)) (for transferrin), and analyzed using a previously published approach. Individual cases with evidence of inflammation (C-reactive protein > or =10 mg/L), or iron overload (TSAT >80% for males and >70% for females) or serum iron values <5 micro mol/L, were removed. Among the referent individuals, iron and TSAT levels rose slightly until the teen years, at which time levels in males increased while those in females remained essentially constant. Between 20 and 70 years of age, males had 10-15% higher iron levels and 15-20% higher TSAT levels than females. When values were expressed as multiples of the age- and gender-specific median levels, the serum iron and TSAT observations fit log-Gaussian distributions reasonably well from the 20th to 99th centile, and the 10th to the 99th centile, respectively. After normalization, the Gaussian parameters can be used to assign a corresponding centile to an individual's measurement, simplifying interpretation. These data provide new and more detailed reference ranges for serum iron and TSA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14岁不同年龄段表观健康儿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参考区间。方法严格筛选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3 437例表观健康儿童(0~14岁),其中男1 989例,女1 448例。将所有筛选儿童根据年龄分为5组(0~3岁、3~6岁、6~9岁、9~12岁和12~14岁)。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原装试剂盒检测ALP,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剔除离群值后检验数据是否处于正态分布,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儿童之间ALP差异,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ALP的组间差异,并判断是否需按年龄、性别分组;将不需分组的进行合并,并确定实际分组。用非参数方法计算各实际分组参考区间的2.5和97.5百分位数,并计算其90%置信区间。结果不同年龄段(0~14岁)表观健康儿童ALP水平较成人明显升高,但0~3岁、3~6岁、6~9岁和9~12岁年龄段儿童无性别差异;12~14岁年龄段儿童ALP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性ALP参考区间为105~405 U/L,女性ALP参考区间为73~275U/L。结论表观健康儿童ALP水平较成人明显升高,应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ALP参考区间,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9种维生素浓度和血液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A、D、E、B_(9)、B_(12)、B_(1)、C、B_(2)、B_(6))浓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和电解质测定,比较两周期化疗前后维生素浓度及血液指标变化,并分析化疗前后9种维生素和体质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39例食管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_(2)缺乏,化疗前维生素B_(2)缺乏比例最高,化疗后维生素C缺乏最多。化疗前后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_(6)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化疗后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浓度均较化疗前下降(P<0.05),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质量丢失。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_(6)的浓度变化与体质指数变化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化疗期间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和维生素B_(2)缺乏为主,化疗后体质量丢失、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比例增加,补充维生素和优质蛋白质,纠正贫血,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本院门诊1 100名中老年体检者的资料,将其中26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836例非糖尿病体检者纳入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维生素(A、B1、B6、B12、叶酸、C、E)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研究分析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的维生素水平的异同情况;并将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观察HbA1c与其体内维生素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维生素B12水平偏低[(408.82±163.53) pg/mL 比(437.49±206.8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生素(A、B1、B2、B6、叶酸、C、E)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的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30±172.92 pg/mL 比(372.89±129.68) pg/mL, 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各种维生素水平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偏低,而且其中血糖控制欠佳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糖代谢紊乱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激活素A(ACT-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86例CHF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人血浆ACT-A、MMP-9和NT 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①CHF组ACT-A、MMP 9和lgNT-proBNP水平分别为(2.94±1.44) μg/L、(260.01±88.23) μg/L和(5.51±1.7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27) μg/L、(80.51±28.66)μg/L和(4.11±0.16) ng/L(均P<0.01);②心功能Ⅱ、Ⅲ、Ⅳ级组ACT-A分别为(1.72±0.25) μg/L、(2.33±0.51)μg/L及(4.78±0.78) μg/L,MMP-9水平分别为(142.60±50.43) μg/L、(225.14±33.03) μg/L及(310.27±75.77) μg/L,lgNT-proBNP水平分别为(4.67±0.35) ng/L、(5.48±1.07) ng/L及(5.91±1.47) ng/L,以上指标均为CHFⅢ级高于CHFⅡ级,CHFⅣ级高于Ⅱ级和Ⅲ级(均P<0.01).③CHF组治疗后血浆ACT A、MMP-9和lgNT-proBNP水平分别为(2.17±0.79) μg/L、(184.50±52.40) μg/L和(4.39±0.87) n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2.94±1.44) μg/L、(260.01±88.23) μg/L和(5.51±1.73) ng/L(均P<0.01).④CHF组血浆ACT A、MMP-9与lgNT-proBNP呈正相关(r=0.732、0.771,P<0.05).结论 CHF患者血浆ACT-A、MMP-9和NT-proBNP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且这些指标随着心功能恶化而明显升高.对其血浆浓度的测定有助于CHF的早期诊断和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抗苗勒管激素(AMH)检测在卵巢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121例备孕女性,均在月经期第3天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采用超声自动容积测量(SonoAVC)技术获取窦卵泡计数(AFC)、卵巢体积(OV)及卵巢基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并同时检测与卵巢储备功能相关的基础性激素及AMH的绝对值水平。根据基础性激素水平正常与否,将备孕女性分为A组(正常组)与B组(异常组),再依据年龄进一步将A组分为A1组(年龄<40岁)和A2组(年龄≥40岁),将B组分为B1组(年龄<40岁)和B2组(年龄≥40岁)。研究分析4组间上述各项超声测量值、血液AMH值以及临床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的差异性;分析AFC、OV及卵巢基质动脉PSV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与AMH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妊娠结局,将所有成功受孕女性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2组间上述各项超声测量值及AMH之间的差异性。 结果4组备孕女性的AFC、OV及A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72、5.862、15.194,P均≤0.001),A1组的AFC、OV、AMH显著高于B1和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1组的AFC显著大于A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AFC大于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AFC显著大于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AMH显著高于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备孕女性卵巢基质动脉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C与OV,AFC与AMH,OV与AMH均呈正相关(r=0.488、0.498、0.462,P均<0.001)。A1组临床妊娠率最高(22/51,43.14%),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最低(5/22,22.73%);B2组临床妊娠率最低(1/17,5.88%),且受孕女性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结局良好组的AFC、OV及AMH显著高于不良组(t=2.079、2.885、2.164,P均<0.05)。 结论经阴道三维SonoAVC技术可简便、准确地获取AFC、OV等超声指标,联合血清AMH水平可为临床提供精准、可靠的量化指标,从而为卵巢储备功能的评估以及妊娠结局的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简颖  黎广荣  徐芬 《新医学》2022,53(10):714-717
二甲双胍是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药物,较多的临床报道提示长期使用二甲双胍可导致机体循环中维生素B12水平降低甚至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可引发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加重其原有的心血管疾病,且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病变易被误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不同研究中二甲双胍引起的维...  相似文献   

20.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水平升高,但抗高血压治疗对其影响尚未十分了解.目的探讨益脉降压流浸膏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入选的60例患者均系1999-03/09期间观察的患者,其中住院患者36例,门诊患者24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1993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剔除Ⅰ期和Ⅲ期原发性高血压,同时按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的中医虚证辨证标准及血瘀证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型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益脉降压流浸膏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为同期来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健康体检者,并为自愿受试者,男14例,女11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老年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血浆ADM、内皮素、Ang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DM[(67.8±16.1),(69.6±14.3)ng/L]、内皮素[(72.1±10.4),(70.9±8.9)ng/L]、AngⅡ[(172.5±40.3),(165.2±44.9)μg/L]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43.7±7.3),(43.8±6.8)ng/L和(82.9±18.6)μg/L]高(t=6.915~11.643,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ADM、内皮素、Ang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5.113,6.742,5.314,P<0.01),其中降低内皮素作用优于对照组(t=6.186,P<0.01),而降低AngⅡ作用弱于对照组(t=6.794,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ADM、内皮素、AngⅡ水平增高;益脉降压流浸膏具有良好的降低ADM、内皮素、Ang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