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纹状体和黑质1 H-MRS各参数值正常参考范围。方法纳入健康中老年志愿者32名,采用单体素PRESS序列对纹状体、多体素PRESS序列对黑质进行1 H-MRS扫描,分析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及各参数比值。结果左右侧纹状体和黑质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两侧结果,纹状体NAA/Cr、Cho/Cr、NAA/Cho、NAA/(Cho+Cr)均值及95%CI分别为1.39(1.33~1.45)、0.90(0.86~0.94)、1.58(1.50~1.66)、0.73(0.70~0.76);黑质上述比值均值及95%CI分别为2.36(1.85~2.87)、1.38(1.12~1.65)、1.70(1.59~1.81)、0.93(0.86~1.00);纹状体及黑质中NAA/(Cho+Cr)比值均最稳定。结论正常中老年人黑质和纹状体1 H-MRS各参数中,NAA/(Cho+Cr)比值最稳定,可为研究累及黑质和纹状体区域的疾病提供正常参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障碍肠管可逆性改变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治疗恢复的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特征,观察病变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表现及相应供血肠管的异常表现,将缺血肠管与正常对照组肠壁CT表现进行比较,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例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肠系膜下动脉病变2例,5例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有异常。19例小肠缺血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为20.05±1.99 mm,管径大于正常对照组(15.36±0.74 mm,P0.05);肠腔内积液13例,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于静脉期增强,小肠壁呈不均匀强化,平均CT值为42.77±4.33 HU,低于对照组(85.53±2.68 HU,P0.05),小肠黏膜强化中断16例,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7例结肠缺血患者,肠管的径线为24.02±1.55 mm,对照组径线为19.73±1.88 mm,两者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肠肠腔内积液3例,与对照组(2例积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增强,病变结肠壁平均CT值为33.14±4.02 HU,低于对照组(CT值为63.63±6.50 HU,P0.05);病变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5例,对照组结肠黏膜强化连续性中断2例,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小肠和结肠的缺血性改变,治疗后复查均恢复正常。结论肠系膜动脉供血障碍性肠缺血可逆性改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为肠管轻度扩张,肠腔内积液增多,肠管壁不均匀强化、肠黏膜强化不连续,而小肠改变较结肠改变显著,是诊断可逆肠缺血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肠道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道急腹症患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恶性病变19例,17例伴肠梗阻:原发肠癌伴梗阻9例,腹膜转移粘连伴梗阻5例,肠淋巴瘤伴梗阻2例,肠间质瘤伴梗阻1例;另直肠癌伴穿孔、感染和乙状结肠癌伴周围感染各1例。良性病变21例,12例伴肠梗阻:单纯粘连性肠梗阻7例,其他原因所致梗阻5例;另肠穿孔伴周围感染3例,肠系膜血管病变2例,回盲部结核、回盲部感染伴脓肿、腹壁疝、肠系膜粘连扭转各1例。本组病例MRI对肠道急腹症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2.5%(37/40),定性诊断敏感性90.91%、特异性94.44%,病因诊断符合率82.5%(33/40)。结论 MRI对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及定位、定性、病因学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在诊断肠道急腹症方面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个性化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DSA冠脉造影对比,探讨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156例患者分为4组:A组78例为前瞻性门控扫描,心率<80次/min,其中36例行冠脉DSA造影检查;B组78例为回顾性门控扫描,其中60例行DSA检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再分为3组,B1组(BMI< 18 kg/m2) 25例、B2组(BMI 18~25 kg/m2)25例、B3组(BMI>25 kg/m2)28例.应用Philips 256 i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A组992 mA,B1组500 mA、B2组580 mA、B3组660 mA.扫描完毕后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主观评分(4分法)和客观噪声测量2种方法评价图像质量.比较组间心率、ED、噪声及图像评分的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与B组间心率、E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组间ED平均值相差7.45 mSv,相比较B组,A组ED平均降低50.41%.A、B两组间BMI、图像噪声和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3组间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心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噪声B1组与B2组、B1与B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与B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TA诊断冠心病(与DSA比较),A组的敏感性91.19%,特异性95.64%,准确性94.23%,Kappa值0.87;B组敏感性96.11%,特异性98.06%,准确性97.65%,Kappa值0.93.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通过心率、BMI、管电流等因素对检查者进行分类,在保证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达到个性化基础上有效减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总结乳腺癌的X线征象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对乳腺癌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300例以乳腺肿块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从中选出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例28例,误诊病例6例.误诊病例中4例病理报告为良性而X线诊断为恶性肿瘤,包括纤维瘤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特发性肉芽肿性炎1例;2例病理报告为乳腺癌而术前误诊为良性病变.分析乳腺癌及误诊病例的X线表现,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乳腺癌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多位于外上象限,大多数可见肿块影,边界模糊,有沿导管分布的泥沙样、断针样钙化,病侧血管增粗;4例误诊的良性病例因具有部分恶性病变特征而误诊,回顾分析时可见它们与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在于无明显肿块影,钙化点较粗大且分布不规则;2例因肿块边界清晰而误诊为良性病变,回顾分析时见其部分边界不清,且伴病侧血管增粗,Cooper韧带增粗等恶性征象.结论仔细分析钼靶X线病变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郑晓林  张三平  李俊明 《中国药房》2012,(46):4341-4343
目的:考察药师实施处方干预行为对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应用产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我院药师采用对门、急诊麻醉药品处方进行实时审核、评估和干预的方法,出现疑义处方时及时向医师反馈,并对疑义处方进行归纳统计;同时采用自身对照干预方法,统计我院2008-2011年门、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对麻醉药品处方数量、疑义处方数、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癌症患者用药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经药师干预后,我院麻醉药品疑义处方大幅减少,处方合格率由81.09%上升至99.43%;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用于癌症疼痛治疗的处方比例下降明显,由2008年的21.04%下降到2011年的2.77%;至2011年,所有吗啡制剂用于癌症疼痛治疗的处方比例超过95.00%,盐酸吗啡缓释片的DDDs排序4年来均居首位,盐酸吗啡片与注射液用量均小幅增加;磷酸可待因片用于癌症疼痛治疗的处方比例占30%~50%,较少作为镇痛药使用。结论:通过实施药师干预,有效促进了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的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乳腺X线征象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05例乳腺癌与74例乳腺良性病变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X线摄影中钙化形态与软组织改变对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从肯定恶性到肯定良性分为五类。由3位医师使用盲法进行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病例手术的金标准检验,计算其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3位医师用所制定钙化与软组织X线表现的标准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结果平均数为肯定恶性86例,误诊1例;可能恶性22例,误诊7例;不能肯定良恶性者22.3例,其中恶性3.3例,良性19例;可能良性11.3例,误诊1例;肯定良性36.3例,误诊0.3例。经统计学计算真阳性率为80%,真阴性率为99%。ROC曲线提示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乳腺X线显示的钙化与软组织病变表现的类型对良恶性病变诊断具有应用价值。在X线表现不能肯定时,应进一步检查,以避免对恶性肿瘤的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嗣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常规T1WI、黑血T1WI及增强后T1WI序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每个病例选取颈动脉分叉上下5个层面,对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8.23±0.42、10.22±0.87、8.51±0.20,两两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78±0.46、4.34±1.70和3.72±1.68。经t检验,黑血T1WI与常规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血T1WI与增强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T1WI与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门控黑血技术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是可行的,且对血管管壁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为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成像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应用低管电流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腹部低剂量增强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对160例拟行腹部CT扫描患者随机分成8组(A~H组),每组20例.A组采用120 kV、250 mAs条件进行腹部常规剂量扫描,图像应用滤波反投影重建.B~H组采用固定管电压120 kV,管电流于250 ~70 mAs之间每次间隔30mAs减低扫描条件行上腹部低剂量扫描,图像采用迭代重建.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T剂量指数、CT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并对各组图像分别进行质量评分,确定等同于A组图像质量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最低剂量组.图像噪声与体重指数、腹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的低剂量B~H组主动脉、肝脏、脾脏、胰腺噪声为10.7 ~23.0 HU,B~F组均较常规剂量组A组图像噪声[(13.8~16.8)HU]低,而G、H组图像噪声均明显高于A组.B~E组图像平均噪声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组图像噪声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对比噪声比为3.1~14.7,B~E组对比噪声比均高于A组(3.4 ~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H组对比噪声比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部分低剂量组对比噪声比已低于常规剂量A组.低剂量组B~E组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并与常规剂量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H组主观图像质量随管电流减低而明显降低,与常规剂量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H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辐射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为图像质量等同于常规剂量扫描最适低剂量组,辐射剂量降低约35%.图像噪声与体重指数低度相关(r2 =0.316),与腹围高度相关(r2 =0.817)结论 迭代重建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辐射剂量降低35%仍可得到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重建相当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