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目的  描述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提出减少和防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连市城乡中学生, 共对2 540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及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大连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5.11%;男生遭受躯体欺凌(5.99%)、言语欺凌(24.93%)报告率均高于女生(3.66%, 15.87%)(χ2值分别为6.56, 27.94, P值均 < 0.05);初中学生遭受言语欺凌(22.84%)、情感忽视(16.84%)报告率均高于高中学生(16.25%, 13.18%)(χ2值分别为14.21, 5.44, P值均 < 0.05);农村学生遭受躯体欺凌(6.07%)、言语欺凌(24.58%)、情感忽视(18.88%)报告率均高于城镇学生(3.55%, 16.05%, 12.06%)(χ2值分别为7.72, 24.81, 19.64, P值均 < 0.05)。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较女生、高中生、城市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程度更严重(Z值分别为3.46, 3.75, 5.89, P值均 < 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 学习成绩(路径系数为-0.003)及父亲文化程度(路径系数为-0.004)对校园欺凌行为有直接作用, 母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8)、身高(间接作用系数-0.000 3)、父亲文化程度(间接作用系数-0.000 3)、体重(间接作用系数0.000 2)均通过学习成绩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 农村学生、初中学生、男生较易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是重点的防控人群。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及其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青少年校园欺凌防控与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19个中低收入国家2009—2015年全球校园健康调查,共22 963名13~17岁中学生。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遭受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  学生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5.75±2.09)分,有35.1%的学生报告曾遭受校园欺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39.4%,34.3%。低年级、超重、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学习和心理支持低、感知家庭关系较差、逃学多、同学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P值均 < 0.05),遭受校园欺凌与女生的不利心理健康状态呈正相关(B=1.27,P < 0.01)。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在低收入国家更为普遍,且对女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需要对低收入国家和女性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校园欺凌问题给予更多地关注,采取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或减轻欺凌的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35 364名在校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并对遭受校园欺凌、睡眠时间等信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时间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并采用相乘和相加作用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29%。在调整性别、居住地区、学段、家庭结构类型、吸烟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遭受校园欺凌、睡眠不足均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关联,其OR(95%CI)值分别为3.34(3.14~3.55)和1.48(1.37~1.6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对抑郁症状无相乘交互作用(OR=1.17,95%CI=0.98~1.39,P>0.05),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OR=4.84,95%CI=4.36~5.37,P < 0.05),交互作用的超额相对危险度为1.50(1.39~1.59),归因比为0.31(0.26~0.36),交互作用指数为1.64(1.47~1.89)。  结论  遭受校园欺凌和睡眠不足与中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预防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学校环境与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联, 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CEPS)2014—2015年数据, 对9 300名初中生学校环境和自我报告校园欺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 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频率高于女生(B=0.356, P < 0.01), 生师比、学校平均阶层地位更高的学校初中生产生校园欺凌行为频率更高(B值分别为-0.007, -0.004, P值均 < 0.05);相比女生, 学校平均阶层地位与男生校园欺凌行为频率的负相关性更大(交互项B=-0.006, P < 0.01)。  结论  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防治, 不仅需要从学生个体、家庭、同辈群体着手, 还需注重学校环境, 降低学校阶层分割, 并更加关注男生的校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的关联,为有童年期不良经历者后期危险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河南省郑州市3座城市,采用多阶段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6 853名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童年期虐待经历及饮酒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理健康素养及童年期虐待与饮酒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得分为(82.11±12.85)分;童年期虐待的总检出率为42.86%,最近饮酒和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分别为10.82%和5.14%,男生、高中生、独生子女、自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及亲密伙伴≥6个的学生最近饮酒及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均高于对应组学生(χ2值分别为135.75,59.25,16.70,57.48,36.67;109.38,9.75,10.32,65.13,21.50,P值均 < 0.01)。缺乏心理健康素养[OR值(OR值95%CI)分别为1.27(1.14~1.43)、1.85(1.55~2.22)] 和有童年期虐待[OR值(OR值95%CI)分别为1.93(1.75~2.13)、1.64(1.43~1.89)]的中学生最近饮酒和过量饮酒的发生风险均增加(P值均 < 0.0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且缺乏心理健康素养者最近饮酒与过量饮酒的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15.05%,7.30%;OR值(OR值95%CI)分别为2.47(2.09~2.92)、3.37(2.55~4.44)。  结论  中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素养及有童年期虐待均与饮酒行为有关联。预防童年期虐待?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益于中学生饮酒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学生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问卷形式调查2019年毕节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情况,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遭受校园欺凌和抑郁症状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遭受校园欺凌的关系。结果毕节市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报告率为15.7%,男生(21.2%)高于女生(11.3%);毕节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1%,其中女生为31.1%,男生为26.6%。遭受校园欺凌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65.4%,未遭受校园欺凌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抑郁症状的自变量有性别、学段、家庭结构、睡眠时间、户外活动、两周患病情况、家庭暴力、遭受校园欺凌(P0.05)。控制混杂影响因素后,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是没有遭受校园欺凌的7.874倍(1/0.127)。结论毕节市遭受校园欺凌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应格外关注该类学生心理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 906名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  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3%,其中小学(7.6%)>初中(4.1%)>职业高中(2.5%)>普通高中(1.9%)(χ2=23.49,P<0.01),男生(5.5%)高于女生(3.0%)(χ2=7.44,P=0.01),6.9%的非正常家庭学生和3.9%的正常家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χ2=4.24,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学段的学生(OR=2.13)、非正常家庭(OR=1.07)、有吸烟经历(OR=2.28)、有被父母打骂经历(OR=2.49)、有打架行为(OR=1.84)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行为(P值均<0.05)。  结论  海淀区中小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家校结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河南省中学生校园欺凌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5407名中学生进行校园欺凌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学生总体校园欺凌报告率为2.2%,男生总体被欺凌的报告率(3.3%)高于女生(1.1%),经济较差片区总体被欺凌报告率(2.9%)高于经济中等(2.0%)、较好片区(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0.66,6.02,P值均<0.05);不同家庭因素、烟酒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和手机使用情况学生受到6类欺侮以及总体欺凌的报告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家庭暴力(OR=4.76)、饮酒(OR=2.05)、网络成瘾(OR=2.63)的中学生受到校园欺凌风险更高,女生(OR=0.41)受到校园欺凌的风险较低(P值均<0.05).结论 河南省中学生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男生、遭受家庭暴力、饮酒、网络成瘾与学生被欺凌呈正相关,建议结合多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校园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毕节试验区5所初级中学的3 635名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的检出率为28.34%,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2.59%,12.05%和7.54%,不同性别学生欺凌受害及言语、关系、身体欺凌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2,94.29,7.69,P值均 < 0.01)。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正相关(r=0.21),两者与心理素质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0.22)(P值均 < 0.01)。在欺凌受害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4, P < 0.05)。  结论  心理素质能缓冲欺凌受害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特征及其与亲子分离经历的关联,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饶市4 945名7~18岁儿童完成中文版校园欺凌经历量表(C-SBEQ)测查,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差异。使用自编问卷获取其中1 791名留守儿童的亲子分离信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亲子分离经历对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  结果  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检出率分别为21.3%,18.3%和3.0%,均高于非留守儿童(15.4%,12.7%和2.7%)。不同学段留守儿童受欺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 < 0.05),由高到低依次为小学(21.4%)、初中(18.9%)、高中(14.7%);在留守儿童欺凌他人检出率上,男生(4.8%)高于女生(1.0%)(χ2=14.69,P < 0.05)。在曾留守(有留守经历)儿童中,分离时年龄 < 7岁组的受欺凌检出率(20.3%)高于分离时年龄≥7岁组(13.4%)(χ2=4.79,P=0.03),而留守儿童不同亲子分离经历组间欺凌他人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控制学段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亲子分离时年龄≥7岁的曾留守儿童为参考,亲子分离时年龄 < 7岁的曾留守儿童的受欺凌风险增加(OR=1.64,95%CI=1.04~2.59,P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较非留守儿童严重,亲子分离时期越早,可能导致曾留守儿童受欺凌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的影响,为提升初中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的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健康素养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水平和行为进行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高水平比例为18.21%(785名),中水平为56.92%(2 454名),低水平为24.87%(1 072名)。农村地区初中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63.49%),防护态度积极率为74.25%,良好防护行为具备率为85.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健康素养者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知晓率(OR=4.85,95%CI=3.80~6.18)、防护态度积极率(OR=44.07,95%CI=24.57~79.05)、防护行为具备率(OR=25.99,95%CI=19.67~34.35)均高于低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 < 0.01)。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信行之间存在正向关联,为提升初中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吕军  郑昊  付琳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4):557-561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学业成绩和屏幕使用时间的关系,为制定预防性措施和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罗湖区29 099名中小学生,采用Olweus欺负/受欺负问卷进行调查。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欺负/受欺负角色。  结果  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角色共存在3种潜在类别:未卷入组(23 537名,80.9%)、受欺负组(4 613名,15.9%)和欺负-受欺负组(949名,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比于男生,女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均有更低风险为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83,0.74,0.47);小学和初中阶段,转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21,1.21),在高中阶段更可能为欺负-受欺负者(OR=2.65);所有学段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8,0.98,0.98),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较差可以预测欺负-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0.97,0.98);所有学段视屏时间较长的学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OR值分别为1.06,1.04,1.08)(P值均 < 0.05)。  结论  成绩较差及视屏时间较长的中小学生更可能卷入欺负/受欺负事件。应针对中小学制定家校合作的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卷入欺负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关系,为防范校园欺凌现象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使用校园欺凌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合肥、芜湖、阜阳等地区初一至高三年级1 826名学生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1.40%,其中欺凌别人报告率为14.46%,被欺凌报告率为39.59%,欺凌他人同时受到他人欺凌报告率为1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矫正模型显示,与母亲关系一般和中学生校园欺凌存在正相关(OR=1.76,95%CI=1.22~2.53),与父亲关系一般(OR=1.89,95%CI=1.47~2.43)、重组家庭(OR=2.28,95%CI=1.22~4.29)和中学生校园被欺凌存在正相关,父母之间的关系一般/差(OR=1.52,95%CI=1.06~2.17;OR=3.15,95%CI=1.79~5.57)与欺凌—被欺凌者存在正相关,惩罚打骂型家庭教育方式与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均存在正相关(OR=1.45,95%CI=1.10~1.90;OR=1.82,95%CI=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初中生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模式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 为同伴欺凌防治和青少年自杀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于2019年9月(T1)在安徽省濉溪县1所普通中学全体初一学生中建立随访队列, 2020年9月(T2)进行第一次随访, 共1 687名初中生参与。采用自编同伴欺凌问卷、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CES-DC)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初中生近1年自杀意念、被欺凌、欺凌他人的报告率分别为28.3%, 27.0%, 24.4%。同伴欺凌潜在类别分析分为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71.4%), 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3.3%), 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25.3%)3组。以低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为参照组, T1抑郁症状在高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43, P < 0.05)及高言语和关系被欺凌-欺凌他人组(中介效应值为0.29, P < 0.05)致T2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结论  抑郁症状在同伴欺凌致青少年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为预防同伴欺凌及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 教育工作者在制定相应措施时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银川市中学生的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本地区中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5月,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银川市3个区的2 00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特征、健康素养状况和视屏状况等。  结果  银川市中学生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1.3±17.5)分,健康素养水平高、中、低的比例分别为25.0%,51.2%和23.9%;中学生视屏时间过长的比例为52.5%;初中生、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视屏时间正常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均高于对应组的学生(χ2值分别为49.90,14.59,16.53,46.73,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段、年级、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视屏时间过长是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银川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层次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重庆市4个区县抽取8 449名初、高中生进行青少年健康素养问卷调查。  结果  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和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分别为67.96%(5 742名)、75.12%(6 347名)、50.24%(4 245名)和72.21%(6 101名)。12个因子素养中具备率较低的有健康决定能力、合理营养、沟通能力,具备率分别为41.52%(3 580名)、46.09%(3 894名)、62.18%(5 254名)。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地区(OR=1.20)、学段(OR=1.35)、与母亲关系(OR=1.52)、与老师关系(OR=2.20)、亲密朋友数量(OR=1.68)、健康教育课程(OR=1.52)是影响中学生总健康素养的因素(P值均<0.05)。  结论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应重点提高互动性健康素养,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