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 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联。  结果  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34.31%。调整胎次、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和家庭结构等混杂因素,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95% CI)值为1.62(1.45~1.81) (P<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睡眠质量不良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95%CI)值为1.66(1.42~1.93),女童OR(95% CI)值为1.58(1.35~1.86)(均有P<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相关,促进学龄前儿童睡眠健康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状, 为分析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比例抽样方法和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9—11月间在西藏7个区县随机抽取2 788名0~71月龄藏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长迟缓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结果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检出率为24.68%, 其中言语、大运动、精细动作和社交4个能区发育偏异检出率分别为8.07%, 9.15%, 12.02%和12.73%。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 生长迟缓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风险的OR值(95%CI)为1.34(1.05~1.70), 其中与言语、精细动作和社交3个维度呈正关联。亚组分析显示,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关联存在年龄(0~35月龄: OR=1.16, 95%CI=0.88~1.53;36~71月龄: OR=2.28, 95%CI=1.44~3.62)和性别差异(男童: OR=1.69, 95%CI=1.23~2.32;女童: OR=0.98, 95%CI=0.67~1.42)。  结论  西藏0~5岁藏族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检出率较高, 生长迟缓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风险相关。应以高年龄段男童为重点人群, 做好儿童营养和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儿童恒磨牙早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口腔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选取蚌埠市2所小学861名9~12岁儿童,开展父母问卷采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检查并记录第二恒磨牙萌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边际效应命令分别探讨体重状态及BMI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  结果  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为26.5%(228名),其中男童检出率为27.5%,女童为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39)。肥胖组儿童第二恒磨牙早萌检出率(39.0%)高于正常体重组(21.5%)(χ2=21.85,P < 0.01)。肥胖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呈正相关(OR=3.55,95%CI=2.14~5.87,P < 0.01);超重与第二恒磨牙早萌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64,95%CI=0.95~2.81,P=0.07)。女童较同年龄男童第二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更高(OR=2.19,95%CI=1.42~3.39,P < 0.01)。  结论  肥胖儿童恒磨牙早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同年龄女童第二恒磨牙早萌较男童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近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2月对苏州市高新区5 087名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对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储备不足人数为997人,检出率为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OR(95%CI)=0.81(0.70~0.93)]、无食物性过敏原[OR(95%CI)=0.78(0.63~0.9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负相关;父亲屈光异常[OR(95%CI)=1.20(1.03~1.39)]、母亲屈光异常[OR(95%CI)=1.17(1.01~1.36)]、学龄前儿童夜间睡觉使用小夜灯<1 h[OR(95%CI)=1.53(1.21~1.92)]和1~3 h[OR(95%CI)=1.48(1.09~2.00)]、蔬菜摄入不足[OR(95%CI)=1.26(1.07~1.4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屈光异常、夜间睡眠环境、饮食因素与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66.0%)高于非留守儿童(60.5%),其中轻、中、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3%,15.4%和24.3%。在控制年龄、性别条件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焦虑症状与使用电脑时间>3 h/d(轻度焦虑,OR=3.00,95%CI=1.27~4.16;中度焦虑,OR=4.09,95%CI=1.55~10.78;重度焦虑,OR=3.44,95%CI=1.46~8.11)、手机使用时间>3 h/d(轻度焦虑,OR=4.93,95%CI=2.71~8.94;中度焦虑,OR=5.93,95%CI=2.98~11.79;重度焦虑,OR=7.11,95%CI=3.85~13.15)、不吃早餐行为(中度焦虑,经常不吃,OR=6.09,95%CI=1.59~23.36;重度焦虑,经常不吃,OR=5.49,95%CI=1.68~7.97、有时吃,OR=2.68,95%CI=1.10~6.53)呈正相关;与适当的睡眠时间(中度焦虑,OR=0.28,95%CI=0.13~0.60)呈负相关。  结论  留守儿童视屏时间长、不吃早餐、睡眠时间长可能为焦虑症状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成分中介模型以探索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2—3月选取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高校10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24 h活动行为、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AS-SV)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等。采用成分中介模型分析24 h活动行为在手机成瘾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有1 114名学生检出焦虑,检出率为10.69%。手机成瘾与久坐行为(SB)增加[协变量系数α(95%CI)=0.07(0.05~1.00)]、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低强度身体活动(LPA)减少[协变量系数α(95%CI)分别为-0.19(-0.25~-0.13),-0.05(-0.08~-0.03)]有关(P值均<0.05)。LPA在手机成瘾和焦虑中存在中介效应[OR值(OR值95%CI)=0.99(0.98~1.00),P<0.05]。手机成瘾与焦虑的关系主要由直接效应主导[调整协变量:OR值(OR值95%CI)=3.02(2.55~3.61),P<0.05]。结论 手机成瘾与SB增加及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状态中个体及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焦虑和孤独情绪产生的影响,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激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有效干预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3—4月抽取上海市初、高中生共11 596名,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孤独感量表简版(ULS-6)进行调查。  结果  中学生焦虑、孤独发生率分别为34.78%,52.44%,女生焦虑和孤独的发生率(36.13%,54.62%)高于男生(33.44%,50.28%)(χ2值分别为17.03,21.82,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毕业班(OR=1.34,95%CI=1.18~1.52)、成绩中等(OR=1.25,95%CI=1.08~1.45)及后25%者(OR=1.76,95%CI=1.50~2.05)、非独生子女(OR=1.25,95%CI=1.09~1.43)、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低(OR=1.42,95%CI=1.23~1.65)与中重度焦虑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女生(OR=1.20,95%CI=1.12~1.30)、毕业班(OR=1.13,95%CI=1.04~1.24)、外省市户籍(OR=1.20,95%CI=1.09~1.33)、成绩差(OR=1.72,95%CI=1.55~1.91)、不与父母同住(OR=1.32,95%CI=1.18~1.48)与孤独情绪的发生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居家隔离期间,需关注青少年焦虑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尤其是女生、毕业班、成绩较后、独生子女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少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孕产史对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items, 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aire-9 items, PHQ-9)评测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2020年2-10月建档的9 516例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检测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孕产史对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9%和47.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前BMI、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产次和流产次数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相关(均有P < 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相较于再产妇,初产妇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增高(OR=1.16, 95% CI: 1.01~1.33, P= 0.031);流产史增加焦虑(OR=1.26, 95% CI: 1.13~1.41, P < 0.001)和抑郁(OR=1.19, 95% CI: 1.09~1.29, P < 0.001)症状的发生风险。  结论  初次生产和流产史是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与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发生风险的影响,并分析其交互效应。  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建卡就诊并在本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及总胆汁酸。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及ICP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用相乘与相加模型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期仅感染HBV或仅患有ICP均不增加SGA与LBW的发生风险,但孕期HBV感染合并ICP使未足月SGA和LBW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76%(OR=1.76,95%CI:1.16~2.65,P=0.007)与85%(OR=1.85,95%CI:1.44~2.38,P<0.001);孕期HBV感染与ICP对未足月SGA[RERI(95%CI)=6.54(0.14~12.94),AP(95% CI)=0.90%(0.68%~1.13%),S(95% CI)=7.03(1.38~42.64)]和LBW[RERI(95%CI)=5.69(0.48~10.90),AP(95%CI)=0.76%(0.55%~0.97%),S(95%CI)=8.02(1.92~33.43)]存在相乘与相加的交互作用,其发生风险分别是两因素单独存在风险之和的7.03倍和8.02倍。  结论  妊娠期HBV感染合并ICP增加了未足月SGA和LBW的发生风险,怀孕后积极防治HBV感染与ICP可降低SGA和LBW的出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家庭重大变故对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影响,为防治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12月对江西财经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江大学6所高校的9779名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与心理状况相关数据,心理状况信息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