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志愿者对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大学生志愿者面对面访谈式干预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索有效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参与特殊人群公共卫生干预的策略及措施。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兰州市不同专业类别高校学生经培训作为干预者、调查员,利用寒假期间,由其对本人所在地返乡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面对面访谈形式的宣教。被干预者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设计好的统一问卷。结果 干预前后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知晓率提高(P〈0.05)。面对面访谈模式健康教育的接受率由干预前的34.7%上升为干预后的66.2%(P〈0.05)。88.9%的干预对象表示要将学到的知识传播给他人。结论 大学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资源,由其对外出务工者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面对面访谈式干预有较强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且干预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农村地区≥50岁男性人群艾滋病社区干预后1年的试验效果,以期探索出针对性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在成都市某县级市2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村,以基线调查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的A村为干预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接受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面对面一对一干预;B村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干预。基线和终末均采用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并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 两组基线基本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与近1年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可比。基线和终末均未检出HIV(+)者。过去1年,25.24%的干预组接受过入户面对面一对一宣传讲解。干预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否从外表上看出来”(58.33%)和“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34.38%)等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41.18%和21.18%)(P<0.05)。干预后,干预组近1年“商业性行为”的发生率(1.94%)低于对照组(7.84%)(P<0.05)。结论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面对面一对一社区干预能提高农村地区中老年男性艾滋...  相似文献   

3.
秦宗霞  于建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595-5596
目的:了解西城区外地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现状。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外来务工妇女进行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活状况、孕产状况、避孕节育状况、生殖健康服务状况、性病、艾滋病认知状况、宣传教育状况。结果:共调查1 125人,20.2%的妇女不清楚生殖器疱疹是否为性病;28.5%的妇女认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性病;59.4%的妇女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染艾滋病;只有54.9%的妇女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患者有区别。结论:来京务工妇女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应在来京务工妇女中加强性病/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干预措施,改善来京务工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护生主导式面对面健康教育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对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培养护生作为农村地区艾滋病宣传员和使用新媒体手段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招募护生志愿者并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考核,组织志愿者在假期对生源地的外出务工人员以小讲课、搭建微信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以网络匿名调查的方式对比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认知差异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共干预280人,干预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40.36%提高到81.43%,艾滋病一般知识、预防检测、传播途径等21个知识点的正确回答率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01)。结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护生主导式艾滋病健康教育形式切实可行、成本低、效果好,能有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防范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外出务工人员,多处于性活跃期。他们多常年在外,易发生艾滋病危险行为。改善他们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十分重要。为了解他们艾滋病知识、态度水平现况,以便有针对地进行传播、干预,2007年春节期间,我们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利辛、界首、临泉、濉溪、萧县5个艾滋病防治项目县10个乡镇,随机调查外出务工返乡人员372人。1.2方法使用“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表”进行定量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等形式进行定性调查。将收集的信进行汇总分析。2结果2.1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372人。年龄15~54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选取一家男男性行为人群聚集的洗浴中心,实施为期1年的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对场所的顾客进行关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危性行为变化、接受艾滋病干预服务的意愿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实施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1年后,该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5.25%,上升为干预后的95.50%;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情况中,从未使用比例由7.00%下降为1.00%;每次都用的比例由52.00%上升至79.00%;接受艾滋病知识宣传及安全套发放比例由77.00%上升至95.00%;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比例由66.00%上升至92.00%;接受同伴教育比例由33.00%上升至91.00%。上述指标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小组驻点式干预模式提高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减少了其高危性行为发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7.
毛京沭  尹勤  宗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5):5056-5058
目的:探讨盐城市流动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现状,以改善流动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方法:依据"江苏省流动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578个样本,流动妇女对性病及艾滋病的有关知识了解不全面。25.7的妇女不清楚软下疳是否为性病;11.1的妇女认为宫颈糜烂是性病;76.6的妇女认为蚊叮虫咬能传染艾滋病;58.6的人认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与艾滋病病人是有区别的。8.9的妇女2006年以来没有接受过生殖系统的检查。结论:应加强在流动妇女中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教育与干预,提高流动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海宁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海宁市不同场所的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等,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海宁市城郊结合部、建筑工地、工业企业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在征得被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由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结果本次共调查了1527人,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答对率为56.71%,艾滋病防治知识答对率为57.4%,获得艾滋病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介了解,占50.56%,在建筑工地中的务工人员中,通过亲戚朋友同事间获得艾滋病信息者占35.45%,被调查对象中以企业外来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对较好,达到了67.21%。结论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进行行为干预,以提高其艾滋病知识水平,促使其建立良好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生殖健康教育对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两组采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改变。结果:通过综合干预,干预组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避孕套的使用率(13.8%)较干预前(4.6%)明显提高(P<0.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藏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面对面的宣传是藏区妇女普遍欢迎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社会网络干预对预防控制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合肥市12家饭店和蚌埠市14家饭店,以在饭店打工、农村户口、未婚女性为研究对象,从其中招募48名健康宣传员,将研究对象按与其关系密切程度分成4组,每组6~8人。先对健康宣传员实施干预,再由健康宣传员对其干预组成员进行宣传。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变化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平均分分别为:13.87±6.27、11.61±4.19,干预后均增加到23.38±4.97、12.87±4.25;干预前最近两个月、最近1次和最近3次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6.9%、46.9%、27.0%,干预后分别为53.7%、63.4%、41.4%;艾滋病咨询机构知晓率和检测机构知晓率在干预前分别为85.4%和64.8%,在干预后分别为98.4%和92.8%;艾滋病咨询报告率和检测报告率在干预前分别为4.1%和6.8%,均低于干预后(19.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51,P〈0.01;χ2=54.481,P〈0.01)。结论社会网络干预可有效提高饭店女性流动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安全套使用率和规范卫生服务知晓率及利用率,是该人群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宣传教育干预对服务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制定针对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干预的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宁市2家娱乐会所、2家KTV、2家酒吧、2家星级宾馆共8家场所,以场所内外来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宣传干预前后分别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并对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性病知识(除梅毒外)知晓率均有所提高(P〈0.05);性病正确就医行为有所提高(P〈0.05);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所提高(P〈0.05);对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服务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宣传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改良的宣传干预手段对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流动人口未婚女性2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常规组仅免费发放避孕套与宣传资料,改良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张贴宣传海报、开通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专线、设立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服务点、开展生殖健康讲座与发放服务联系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人员干预前后对各类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与正确率情况。结果:干预后,除艾滋病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5,P=0.316)外,改良组避孕知识、流产知识、生殖道感染知识与性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避孕知识:χ2=45.399,P=0.000;流产知识:χ2=49.112,P=0.000;生殖道感染知识:χ2=43.613,P=0.000;性健康知识:χ2=53.296,P=0.000)。改良组各类生殖健康知识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避孕知识:χ2=5.214,P=0.022;流产知识:χ2=19.705,P=0.000;生殖道感染知识:χ2=32.119,P=0.000;性健康知识:χ2=28.910,P=0.000;艾滋病:χ2=6.948,P=0.000)。结论:流动人口未婚女性生殖健康的改良宣传干预能有效提高她们对各类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与正确率,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前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珠江三角洲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行为(KABP),评价艾滋病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面对面匿名同卷法,对珠江三角洲某市4个制衣厂的外来女工进行基线调查,并对该人群进行艾滋病综合措施干预,干预后再进行调查。结果 工厂外来女工对艾滋病缺乏基本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低,安全套使用率低,是艾滋病的脆弱人群。经干预,工厂外来女工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显著提高,安全性行为率增高,安全套使用率增高。结论 干预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风险,控制南京市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的蔓延。方法对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流动人口开展一系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后分别作问卷调查,评估健康教育效果。结果除“接受未筛选的血液及血制品可传播艾滋病病毒”外,其余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正确知晓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艾滋病的认识及态度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特别是“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交往”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3.2%(504/1168)上升到干预后的69.7%(798/1145)。求医行为以去公立医院看医生为主,干预前75.3%(879/1168),干预后上升到93.3%(1068/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居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率,减少了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克拉玛依市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性病 (STD)感染状况、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态度和行为 ,避孕套使用情况等 ,探索在该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的方法与措施。 方法 对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进行性病检测及采用授课、观看 VCD和定性访谈等方法进行干预。 结果 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 STD感染率由干预前的 30 .9%下降至干预后的 12 .7%。干预后对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艾滋病仍存在恐惧心理。与嫖客性交时认为有必要和实际使用避孕套者分别由干预前的 6 4 .4 %、18.6 %上升到干预后的 10 0 %、72 .0 %,与丈夫或男友性交时认为有必要和实际使用避孕套者分别由干预前的 4 9.5 %、9.6 %上升到干预后的 5 9.0 %、13.7%。调查发现该类人群愿意接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 ,改变其危险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结论 我市娱乐场所存在着传播性病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在干预活动中不仅要提供性病艾滋病的防病知识 ,还要采取其它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尤其是考虑在娱乐场所中提供质量可靠的避孕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识水平、行为特征、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艾滋病/性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安徽省合肥市辖区分布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建筑工地工人、砖瓦厂工人、餐饮服务行业和商场从业人员、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为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进行梅毒、艾滋病病毒、丙肝检测.结果 共调查1 657人,其中男性993人,女性664人,平均年龄( 32.43±12.05)岁;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7.3%,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46.5%,性病知识知晓率为64.9%;年龄在22~30岁知晓率较高,外省籍知晓率低,随学历和月收入的增加知晓率提高;流动人口安全性行为意识和性病求医意识均缺乏;经检测,丙肝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3%和0.4%,未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论 应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做好该人群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参与式生活技能教育模式在受艾滋病影响的农村少数民族已婚妇女中的适宜性与有效性,为相关健康促进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得样本,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干预,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少数民族已婚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态度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受艾滋病影响的已婚妇女对艾滋病认识态度明显提高,干预组妇女艾滋病知识、关爱态度、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提高了59.28%和20.35%,干预组的干预效果好于对照组,相对干预效果为41.86%。接受过干预民族为布依族、苗族、水族和毛南族,妇女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丈夫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艾滋病知识得分低是影响妇女认识态度的正向因素,尤其对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妇女的认识态度影响最大(OR=1.852)。结论:参与式教育模式是改善民族地区已婚妇女对艾滋病认识态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十堰城区孕妇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讲课、VCD宣传、发放AIDS宣传资料等,时间平均为5个月;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孕妇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孕妇在艾滋病的认知方面有很大提高,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从48.9%上升到73.3%,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005),但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态度并没有相应改善。结论:孕妇艾滋病健康教育成效比较显著,但仍需要改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不同方式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针对从事不同职业的流动人群,比较不同干预措施对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逐级整群抽样选定5组人群,其中一组为当地人群(空白对照),另4组为流动人群(流动人口空白对照组、一般干预组、积极干预组、综合干预组)。结果干预前,流动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当地人群;干预后,3个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流动人群中的建筑工人和工厂务工者,采取一般干预措施(如发放知识手册)的效果最佳;流动人群中的五小企业和娱乐行业从业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发放知识手册 专题讲座与当面咨询)效果最佳。干预后流动人群与艾滋病相关的态度方面有明显好转,而行为方面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时,不同行业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改善相关的态度,而相关行为的改变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