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在肝脏疾病中的活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正常人、各种肝脏疾病及肝脏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α-L岩藻糖苷酶(αFU)的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PHC)组血清αFU活性显著高于除转移性肝癌组(0.05〈P〈0.01)外的各种肝胆疾病组及肝脏外恶性肿瘤(P〈0.01)。提示α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αFU和AFP、γ-GT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预测率提高至98.3%。  相似文献   

2.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肿瘤的早期诊断,本文对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硬化,肝炎等非癌性肝病以及部分健康人进行了AFP,AFU,GGT,β-GCD及Fer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PHC病人血清中AFP,AFU,GGT,β-GCD及Fe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7.0-65.0,P〈0.001),与其它非癌性肝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u=2.7-4.9,P〈0.01-0.001)。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ALP及其同工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癌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特征及机理。方法:检测PHC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LP比活性及其同工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PHC肝癌组织标本中,3例检测到ALP Ⅰ区带,阳性率为11.1%,而癌旁组织中均未有ALPⅠ的检出,ALP Ⅴ在癌旁组织中检出率达100%,而肿瘤组织仅14.8%(P〈0.01),且均在两种组织的可溶性ALP中检出  相似文献   

4.
对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PK、LDH、GOT和LAP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CPK和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GOT和LAP活性升高不明显(P〉0.05),至于血清酶活性判断急性颅脑损伤的脑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的价值有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MV)密度的关系。VEGF在癌旁肝组织中的阳性率较HCC中者为高(85.4%vs66.7%,P〈0.05);其表达强度在两者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癌细胞、癌旁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HCC中MV密度明显高于癌肝组织(P〈0.01),并随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结果提示,在  相似文献   

6.
检测正常人、各种肝脏疾病及肝脏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α-L岩藻糖苷酶(αFU)的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PHC)组血清αFU活性显著高于除转移性肝癌组(0.05<P<0.01)外的各种肝胆疾病组及肝脏外恶性肿瘤组(P<0.01).提示αFU可作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αFU和AFP、γ-GT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阳性预测率提高至98.3%。  相似文献   

7.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3例胃癌、22例食管癌及35例肝癌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α水平。结果,3组肿瘤癌的TGF-α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0.05),阳性率分别为44%、42%及52%。认为血清TGF-α可作为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4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其中87例患者的肝组织病理作比较。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者(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时,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血清TGF-β1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在原发性肝癌(HCC) 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组织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α和PCNA 在正常肝组织、原发性肝癌(HCC)和癌旁肝组织的表达。结果:TGFα和PCNA在正常肝组织中均不表达;61-0% 的HCC 癌组织和57-5% 的癌旁肝组织表达TGFα;100 % 的癌组织和97-5 % 的癌旁肝组织可观察到PCNA阳性反应。经统计学分析,癌组织的TGFα染色强度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 ;TGFα阳性组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的PCNA 标记指数(LI) 均分别高于TGFα阴性组( P均<0-01)。结论: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存在TGFα的异常表达;TGFα与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推测HCC中可能存在正反馈的TGFα自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40例慢性肝炎(CH),32例肝炎后肝硬化(HC)及28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的血清IL-6,转化生长因子-α(TGF-)及透明质酸(HA)水平。结果:CH,HC及HCC血清IL-6,TGF-α及H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0.01)。且IL-6与H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06,P〈0.05);TGF-α值的变化与HC向HCC发展呈明显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人肝癌组织及血清中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工酶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DA同工酶及12例PHC患者手术切除前后血清GPDA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GPDA同工酶Ⅱ带(GPDAⅡ)在肿瘤细胞无变性、坏死者14例肿瘤组织中均为阳性,而在肿瘤细胞有变性、坏死者4例中均为阴性;在所有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均为阴性;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PDAⅡ为人肝癌特异性同工酶区带,来源于癌变的肝组织;测定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的变化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疾病的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肝癌组织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糖链异质体的变化和对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65例HPHC,良性肝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GPDA总活性(TGPDA),利用刀豆素A(ConA)与等量血清孵育法将GPDA分为刀豆素A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测定非结合型活性,计算结合型活性(总活性减去非结合型活性);同方法PHC患者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和非结合型活性,根据测定的蛋白浓度分别计算两者的比活性。结果:PHC患者血清非结合型活性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及急性肝炎组(P<0.05);各受检组血清结合型活性均显著高于与该组非结合型的活性(P均<0.01);PHC患者血清结合型活性与正常人比无 显著差异(P>0.01)。结论:分别以TGPDA及非结合型作为PHC诊断的指标,两者特异性相近,而敏感性,准确率均高于TGPDA。推测非结合型异常增高可能源于肿瘤组织的膜结合部分的过量合成,并从膜结合部分释放入可溶性部分而致。  相似文献   

13.
血清GPDA检测在多种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检测在多种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分析法测定118例各种肿瘤患者以及11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GPDA活性.结果:74.1%的肺癌,72.2%的胃癌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71.4%肺癌肝转移,66.7%胃癌肝转移,69.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肝血管瘤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GPDA活性检测可以为胃癌,肺癌以及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监测恶性肿瘤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原发性肝癌患者 (未发生临床远处转移)为研究对象,对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做初步研究。方法 建立原发性肝癌组(n=41)、肝硬化组(n=24)和正常健康对照组(n=40)。比较肝癌组 (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cystatin C的表达,比较各组外周血中cystatin C的水平,并同时进一步就癌组织cystatin C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肝内转移情况,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所有癌组织切片中cystatin C表达均呈阳性反应。部分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和肝硬化组织切片中有不同程度cystatin C表达。秩和检验结果显示,肝组织中各组cystatin C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cystatin C在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比例、染色强度和以上两者乘积的表达均为: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远癌组织。血清cystatin C水平比较显示,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均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而肝癌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9)。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程度 (阳性细胞比例分值,染色强度分值)同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肝内转移情况无特殊相关。结论 在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中cystatin C表达增强,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远癌组织,同时血清中cystatin C水平也高于正常健康对照。因此检测组织或血中cystatin C表达水平对判断原发性肝癌不同的疾病阶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的底物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采用DCC-HOB t脱水合成多肽方法制备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采用连续检测法测定血清GPDA的活性。结果获得高纯度底物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纯度为98.5%。血清GPDA活性在358.1 U/L以下线性良好,标本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01%、5.04%。应用于临床检测表明,肝癌组GPDA活性增高而胃癌组和慢性胃炎组GPDA活性则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所合成的底物符合临床诊断肝癌、胃癌及慢性胃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刘羽真  王圣方 《九江医学》2003,18(3):131-132
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活力测定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测定正常人、各种肝病及肝脏以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AFU.结果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AFU检测阳性率达79.4%,与各对照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U可作为PHC的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2%,准确度为88.4%,对甲胎蛋白(AFP)阴性病例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食管及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食管贲门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食管癌12例和贲门癌8例癌组织和远癌组织中GPDA活性,比较分析鳞癌和腺癌组织中GPDA活性,对肿瘤组织和血清GPDA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正常人和食管贲门癌患者和血清GPDA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食管及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高于远癌组织,腺癌组织中GPDA活性高于鳞癌组织,肿瘤组织和血清之间GPDA活性无相关性,食管贲门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检测食管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病变。血清GPDA活性对食管贲门癌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玉强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21-4522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生化法和放免法对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GPDA和AFP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和AF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GPDA与AF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815,P<0.01)。结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和AFP水平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AnnexinA2和P19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62例,分别取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采用IHC、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AnnexinA2和P19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AnnexinA2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P19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5);AnnexinA2、P19阳性表达与肝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而与乙肝表面抗原、组织分级和脉管内有无癌栓均有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AnnexinA2、P19 mRNA及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水平,对判断其发生和转移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GPDA的来源及其发生本质。方法:化学致癌剂-2-FAA诱发SD大鼠肝癌,聚丙烯酰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分离GPDA同工酶Ⅱ区带(后文中简称GPDAⅡ),动态观察鼠肝癌癌变过程中血清、肝组织GPDAⅡ的变化。结果:癌前病变鼠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为69.2%和23.1%,癌变时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升至100%和61.5%,对照组和细胞变性组肝组织和血清中GPDAⅡ全部阴性。结论:癌前病变时肝细胞开始合成GPDAⅡ,随着癌变发展,GPDAⅡ的合成、释放均增加、血中阳性率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