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导管造影在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共5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其中3枚为前交通动脉瘤;1枚为后交通动脉瘤;1枚为脉络膜前动脉瘤.采用微导管手推造影法介入治疗.结果 5枚颅内微小动脉瘤均予单纯弹簧圈栓塞,其中1枚应用水凝胶膨胀圈;另4枚应用单纯裸圈.5枚均顺利栓塞,无栓塞并发症发生.随访6月~1年无复发.结论 微导管造影法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可确定微导管远端在动脉瘤腔内的位置,决定是否继续治疗,该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和有效的,但其安全性,长期疗效和耐久性仍需大宗病例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共116个微小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治疗30例共37个微小动脉瘤(手术组),血管内介入治疗29例共36个微小动脉瘤(介入组),保守治疗35例共43个微小动脉瘤。结果手术组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次全闭塞3个。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16个,次全闭塞11个,部分闭塞9个。手术组和介入组并发症分别为:出血性事件1例和5例,缺血性事件4例和。例。随访15d。5年,平均36个月。手术组和介入组的GOS评分≥4分病人分别为27例、24例。动脉瘤复发3例,均为介入治疗病人,其中再治疗1例,2例定期观察。保守治疗病人随访期间无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和显微手术均可用于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开颅夹闭以及介入治疗,但许多微小动脉瘤并不适宜进行手术以及介入治疗,且在观察随访过程中存在发展和破裂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颅内动脉瘤发展与破裂机制进行研究,探究控制颅内动脉瘤进展和破裂的靶点。文中就目前控制颅内动脉瘤发生、扩张、破裂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对于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治疗进行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可解脱弹簧圈(GDC)的发明使介入治疗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扩展.随着近十年来手术例数的增加,使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水平逐渐提高,治疗技巧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内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介入治疗的5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判定预后,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4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26例,近完全栓塞26例。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共16例。40例预后良好,12例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前Fisher评分高、术后发生并发症是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要根据病人Hess-Hess分级、Fisher分级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从而提高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经手术治疗的33个直径≤4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经手术治疗的33个微小动脉瘤中,直接夹闭10个,棉片辅助夹闭23个。手术中有2个微小动脉瘤瘤颈撕裂,以载瘤动脉破口为中心,用棉片辅助动脉瘤夹闭术成功修补破口。术后随访3周至8年,平均38.6个月,复查DSA或CTA提示动脉瘤均消失,无动脉瘤再出血或复发。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26例,1例因术后时间短,正在康复中。结论棉片辅助夹闭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A、MRA、DSA等,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能知道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需结合CTA、MRA以防止漏诊.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为主,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大大降低.而血管内介入治疗随着栓塞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 2011 12收治的91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GCS评分平均(12.7±1.9)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预后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改善预后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高度怀疑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42例外伤患者,早期行DSA检查,诊断明确的给予及时治疗.结果 病情平稳后立即行DSA检查,检查在入院后1-7d,共发现8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患者,8个动脉瘤,6例位于大脑前动脉分支,2例位于颈内动脉段.3例在破裂之前、5例在二次破裂之前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治疗,5例行介入治疗.随访12个月,无再出血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例行DSA复查未见复发,2例因经济原因未行复查.术后肢体偏瘫加重1例,3个月时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高度怀疑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早期行DSA检查,手术或介入治疗是治疗创伤性动脉瘤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复发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1997~2004年间行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的18例动脉瘤患者(前循环动脉瘤13例,后循环动脉瘤5例1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15例患者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宽颈动脉瘤辅以颅内支架,3例行手术夹闭.结果 1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均栓塞良好.3例手术完全夹闭.术后1例死亡,2例偏瘫,15例恢复满意.结论 针对不同情况的复发性动脉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进行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或联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到2019年6月使用T型动脉瘤夹夹闭治疗的24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0例,1分4例。术后随访3~48个月,24例均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DSA或CTA,仅1例瘤颈残留,其余23例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 T型动脉瘤夹夹闭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是可行的,是一种安全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时机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01-2013-01本院收治的1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按照Hunt-Hess 分级法,低级别患者98例,高级别患者64例,分析两种手术时机(早期和延期手术)与手术方式(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各级别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 低级别组手术时机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早期治疗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5.69,P<0.05);高级别组延期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13,P<0.01).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两级别患者的疗效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与手术时机有关,但与手术方式无相关性.积极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颈夹闭手术。随着近二十多年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该技术现已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动脉瘤颈夹闭手术的疗效。一、动脉瘤栓塞的发展简史最早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是Serbinenko,1974年他首先用乳胶球囊经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起初闭塞载瘤动脉,后开始栓寒动脉瘤,保留载瘤动脉通畅(?),随后这一技术被很多人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尽管可脱卸球囊的应用使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可能,但由于可脱卸球囊  相似文献   

16.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膨式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自膨式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介入治疗,术后DSA检查瘤体栓塞情况并随访.结果 32例介入治疗中支架均成功释放,29例应用可脱弹簧圈完成瘤腔的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动脉瘤100%栓塞18例,95%栓塞7例,90%栓塞4例,3例微小动脉瘤腔未填塞;载瘤动脉均无狭窄.1例术后18 h死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多发性脑出血.21例术后3~12个月DSA复查,与术后即刻DSA相比,影像学无变化12例,5例原有瘤颈残留已完全不显影,1例瘤颈显影有所增大;3例单纯放置支架未填塞动脉瘤腔者2例瘤体完全不显影,1例瘤体有所缩小.26例随访6~18个月,均无再次出血以及脑梗死.结论 自膨式支架顺应性好,安全性高,给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提供良好的支撑,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微小动脉瘤的愈合.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间161例动脉瘤在接受栓塞治疗过程中7例动脉瘤再次发生破裂。通过对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术中再破裂的发生率占动脉瘤介入治疗的4.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5例发生于弹簧圈栓塞过程中,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6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手术操作、动脉瘤形态及术中血压波动有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应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常见意外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469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信息,并对19例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并发症的颅内动脉瘤资料进行分析,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9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完全康复14例,2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熟练掌握微导管技术和术中、术后的积极处理是减少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资料,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结果36例中,围手术期并发症6例,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3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经过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1例死亡,其余3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