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相比,其有效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低,已越来越被医患双方所接受和认可.经外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当前医院管理队伍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1.组织结构不合理;2.知识结构单一;3.思想不稳定;4.工作效能不高。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1.严格标准,搞好选才;2.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3.加大培养力度;4.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5.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6.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3.
导管法射频消融房室旁道的临床应用:附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7年4月至2013年3月间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法治疗的18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18例复杂动脉瘤中宽颈动脉瘤9例,不规则动脉瘤8例,1例椎-基联合处夹层动脉瘤采用双股动脉入路,一侧予支架辅助,另一侧予微导管辅助,成功栓塞后双侧椎动脉保持通畅.动脉瘤有少许残留,半年后再补圈栓塞后痊愈.结果 18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随访6个月~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是一种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直径小于3 mm的微小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特殊类型,无论手术夹闭还是介入治疗均有相当的难度[1-4].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水平逐渐提高,手术技巧也日益成熟,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成可能.我们采用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科经介入治疗的5例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明伟  俞向荣 《四川中医》2001,19(11):35-3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30例作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DSA阴性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120例自发性SAH患者中DSA阴性的3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中,有13例(43.3%)重新获得明确诊断.其中,5例行重复造影检查,发现1例左侧前交通动脉瘤,1例右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1例出血处手术探查发现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另2例重复造影仍为阴性.头颅MRI检查发现2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余8例患者CT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PNSH).结论 对在首次造影中有颅内血管痉挛,部分血管不显形或有再出血的患者必须行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8.
将13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消融电极的定位以远端电极记录最大H波后,向后撤导管至H波刚好消失,且不随呼吸运动出现;对照组以远端电极记录具有小H波,且A/V波≥1为定位标准.射频能量为15W×10~15s.结果显示:(1)实验组6只房室结被改良(4只为Ⅰ度究室结阻滞,1只为Ⅰ度 Ⅱ度、1只为Ⅱ度阻滞),A-H间期均延长.1只为Ⅲ度房结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收治的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情况。方法2007年6月-2011年3月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脊髓血管畸形12例,经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脊髓血管畸形12例,经栓塞或手术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目前脊髓血管畸形治疗.在安全性相近的前提下,偏向于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 axonal injury,DAI)的概念由Gennarelli等成功地制作了动物模型而得到肯定后,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但由于DAI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的复杂性,使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外伤中,有32例被确诊为DAI,占33.3%,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