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与尿激酶 (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将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3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 (31例 )用rt PA治疗 ;乙组 (32例 )用UK治疗。甲组入院后即给予rt PA 8mg静脉注射后将 42mgrt PA用输液泵或微量泵在 60分钟内注完。乙组先静注UK 50万U ,然后再用UK 1 0 0万U 30分钟内滴完。两组患者溶栓后均继用肝素静脉滴注维持 3天以上。结果 90分钟再通率 ,甲组为 80 .6 % (2 5/31 ) ,乙组为 56 .3 % (1 8/32 ) ,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甲组出血等并发症少于乙组 (9.7%与 1 5 .6 % )。结论小剂量rt PA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优于尿激酶溶栓疗法 ,且副作用少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去纤维蛋白原酶 (DEF)和小剂量尿激酶 (UK)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6 h内的 AMI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 U K剂量为单独用药组的一半 ,静脉滴注 U K前先静脉注射 DEF 5 U ,之后分别加用 3次 DEF 5 U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斯匹林治疗。观察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 ;记录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 6 h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及 D二聚体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再通率、再梗死率、次要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相似 (P均 >0 .0 5 ) ,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 U K+DEF组和 U K组再通率分别为6 9.5 6 %和 6 8.18% (P>0 .0 5 ) ;但联合用药组再通时间比单独用药组明显缩短 ,分别为 (6 2 .0 8± 32 .4 0 ) m in和(80 .0 0± 39.14 ) min。两组溶栓治疗后 D 二聚体水平相似 (P>0 .0 5 ) ,且均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UK+DEF组溶栓后 Fg含量下降 5 8.4 6 % ,其程度明显大于 U K组 (16 .78% ) ,P<0 .0 1。结论 :联合应用 DEF可以增强小剂量 UK的溶栓效力 ,加速血栓溶解 ,疗效相当于单独应用全剂量 UK,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重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重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31例)与尿激酶(32例)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各阶段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治疗后24 h内的并发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rt-P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较UK组高(P<0.05),rt-PA组发生轻度出血5例(16.13%);UK组1例(6.3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过敏反应、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再通患者梗死后6个月,rt-PA组与UK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6 min步行距离(6-Mw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t-PA与UK可以提高溶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前使用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和梗死范围的影响。方法随机将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 ,早期肝素组尿激酶溶栓之前静脉注射肝素 ,对照组常规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早期肝素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83.33%和 6 0 .5 2 % ( P<0 .0 5 ) ,两组治疗前预计梗死面积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早期肝素组治疗前后的梗死面积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 P<0 .0 1)。最终梗死面积和梗死面积变化百分率在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和 P<0 .0 1)。结论早期应用肝素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 ,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冠状动脉再通率 ,减少再闭塞 ,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至静脉溶栓在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组60例,发病12 h以内溶栓者均采用90 min加速给药方法;尿激酶(UK)溶栓组88例,该组患者在发病1~12 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点滴治疗。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情况、再梗死情况及7 d病死率。结果血管再通率:rtPA溶栓组3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83.33%,3~6 h 80.00%,6~12 h给药者为75.00%,总体再通率为80.00%。不良反应:轻微出血20例,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各1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11例,无再梗死发生。7 d病死率4.7%。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较UK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 7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48例 75岁以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与同期 94例 <75岁的AMI患者溶栓治疗做对照。结果≥ 75岁组的再通率为 68.7% ,<75岁组为72 .3 % ;轻度出血分别为 6.3 %和 5 .3 % ,重度出血均为 0 % ;心率失常分别为 41.6%和 49.9% ;病死率为 6.3 %和 5 .3 %。两组患者12h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 ,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75岁以上老人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 <7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44例≥ 70岁AMI患者予尿激酶治疗 ,45例≥ 70岁AMI患者非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状态。结果 :非老年与老年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66 67%和 61 3 6% (P >0 0 5 ) ,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和 2 2 72 % (P <0 0 5 ) ,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0 %和 4 5 4% (P >0 0 5 ) ,老年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4 5 41%和 11 11% (p <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6 3 6%和 8 89%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11 3 6%和 2 2 2 2 % (P <0 0 5 ) ,EF值分别为 5 6 2±8 7和 44 6± 9 2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溶栓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疗效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性别差异。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4 8例 ,其中男性组97例 ,女性组 5 1例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男性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女性组 (P <0 .0 5 ) ;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出血并发症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男性组的血糖 (BS)、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明显低于女性组 (P <0 .0 5 )。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女性患者的疗效低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 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UK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66.7%(14/21)。UK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4.8%(1/21),常规治疗组为18.4%(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5%(6/21),未溶栓组为52.6%(2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辅助应用依诺肝素替代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6例AMI患者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45例)和静脉普通肝素组(41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急性期并发症、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依诺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临床再通率、血管开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诺肝素组出血并发症低于静脉普通肝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并依诺肝素用于AMI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我市三家医院 3年来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6例 ,按发病至溶栓时间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三组均给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5 0mg配合静脉应用肝素 ,以aPTT结果调整肝素剂量 ,三组常规治疗相同。 3周后 ,据治疗前后QRS分值 ,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对AMI梗死面积和心室容量及心功能改善方面的影响。结果 :A、B组QRS分值明显减低 ,梗死面积明显缩小 (P <0 0 5 ) ,C组与A、B组比较P <0 0 0 1,差异性显著。三组治疗前后心室容量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A、B组左心室容积 (ESV、EDV)减少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提高 ,C组ESV、EDV增大 ,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C组与A、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AMI后 6h内溶栓治疗有肯定疗效 ,及时有效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是否应用肝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 2 40 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病人在鞘管拔出后按用或不用静脉肝素方案分为两组。对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和 3 0d缺血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素组住院期间缺血并发症低于无肝素组 ,缺血并发症减少 5 8% (3 70 %vs9.10 % ,P <0 0 0 5 ) ,QMI减少 75 % (0 2 9%vs 1.2 0 % ,P <0 0 2 5 ) ,NQMI减少 65 % (1 5 0 %vs 4.3 5 % ,P <0 .0 0 5 ) ,靶血管再PTCA减少 78% (0 91%vs 4.10 % ,P <0 0 0 5 ) ,3 0d靶血管再梗死率降低 75 % (0 3 4%vs 1.40 % ,P <0 0 1) ;两组间出血并发症未见明显区别 (6 0 0 %vs 5 .10 % ,P >0 2 5 ) ;进一步分析发现 ,隔夜肝素组和 3d肝素组缺血和出血并发症也无明显区别 (2 0 0 %vs 3 .90 % ,P >0 10和 5 .89%vs 7.14 % ,P >0 .5 0 )。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常规应用肝素能减少住院期间和 3 0dQMI、NQMI、靶血管再PTCA的发生率和亚急性血栓形成。延长静脉应用肝素不能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缺血并发症 ,但也不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去纤维蛋白原酶(DEF)和小剂量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 h内的AMI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UK剂量为单独用药组的一半,静脉滴注UK前先静脉注射DEF 5 U,之后分别加用3次DEF 5 U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斯匹林治疗.观察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记录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6 h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再通率、再梗死率、次要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相似(P均>0.05),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UK+DEF组和UK组再通率分别为69.56%和68.18%(P>0.05);但联合用药组再通时间比单独用药组明显缩短,分别为(62.08±32.40)min和(80.00±39.14)min.两组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相似(P>0.05),且均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均<0.05).UK+DEF组溶栓后Fg含量下降58.46%,其程度明显大于UK组(16.78%),P<0.01.结论联合应用DEF可以增强小剂量UK的溶栓效力,加速血栓溶解,疗效相当于单独应用全剂量UK,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室壁瘤形成的原因,探讨冠状动脉血管再通与溶拴距发病时间的关系,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的40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分成冠状动脉再通组22例,未通组18例,通过心脏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室壁瘤的形成、LVEF及各种严重并发症。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6~12小时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室壁瘤再通组占4.5%(1/22),未通组占22%(4/16);溶拴距发病时间<6小时再通组占47.5%(19/40),6~12小时再通组占7.5%(3/40);LVEF再能组0.61±0.11,未通组0.45±0.11;各种严重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室壁瘤的产生及LVEF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成功与否有关,血管再通的效果与溶栓距发病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6 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  95例 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成 <6 h(46例 )和 6~ 12 h(延迟溶栓 4 9例 )两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 h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6 % ,病死率为 4 % ;延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4 9% ,病死率为 12 % ,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 .0 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比 16 % )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6 h内溶栓者再通率高 ,病死率低。延迟溶栓仍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对有溶栓适应证者也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UK)和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K组164例和r-SK组169例。分别应用尿激酶150万U、链激酶150万U静脉输注。结果 UK组、r-SK组临床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2%、78.69%,二者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K的疗效优于UK。溶栓后不良反应、5周病死率r-SK组低于UK组。  相似文献   

18.
我院急诊科、内科抢救监护室近7年来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予以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我们按年龄分组,对不同年龄组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出血并发症作临床分析,以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高龄AMI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 80例 ,分别行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治疗各 4 0例 ,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 :血管再通溶栓组心电图ST段下降率为 90 % ,胸痛缓解率为 95 % ,常规治疗组心电图ST段下降率为 12 .5 % ,胸痛缓解率为 17.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0.
rt—PA和尿激酶冠脉内溶栓治疗AMI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与尿激酶 (UK)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 1 0 0例 ,随机分为 rt PA组和 UK组 ,分别应用 rt- PA和 UK溶栓治疗。术后 3周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 :rt- PA组为 84.61 % ,UK组为 60 .8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出血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 :rt- PA组分别为 7.69%和 42 .59% ,UK组为 1 0 .87%和 39.1 3% ,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左心室残留功能 :rt- PA组 LVEF为 0 .574± 0 .0 84,较 UK组 (0 .457± 0 .1 2 5)有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FS为 0 .30 7± 0 .0 71 ,与 UK组 (0 .2 4 5± 0 .0 84)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二尖瓣血流 A/ E值 rt- PA组为 1 .0 9± 0 .2 3,与 UK组 (1 .1 0± 0 .4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rt- PA与 UK冠脉内溶栓治疗 AMI安全有效。 rt- PA疗效优于 U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