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随访数据探讨学龄前儿童园外户外活动不足、视屏时间过长及睡眠时间不充分的可变决定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9月对4所幼儿园的819名学龄前儿童(3~6岁)父母/监护人进行了1年随访调查,调查了学龄前儿童的园外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及母亲/家庭相关因素等,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当调整了相关因素之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视屏时间及睡眠时间都与其自身的基线水平密切相关(χ2=4.68、19.74、8.74,P<0.05);并且,基线母亲视屏时间(OR=2.01,95%CI:1.36~2.99)、屏幕可及性好(OR=1.62,95%CI:1.14~2.31)与学龄前儿童随访视屏时间超标有关;基线母亲户外活动不足(OR=2.17,95%CI:1.48~3.18)、户外活动场所较少(OR=1.55,95%CI:1.11~2.17)与学龄前儿童随访户外活动不足有关;基线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OR=1.42,95%CI:1.01~1.99)、非母亲照护者(O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看手机、玩平板电脑的时间与儿童的睡眠行为问题的相关性。方法整群抽取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5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视屏时间、睡眠习惯和睡眠情况及人口统计学信息等,分析不同视屏时间对各类不同睡眠行为问题的作用大小。结果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2.07±1.18)h,42.4%的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2 h。男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2.16±1.22)h/d,高于女童的平均视屏时间[(1.94±1.11)h/d](t=3.98,P0.001)。儿童每日平均视屏时间与其寝习惯不良、异态睡眠、睡眠节律紊乱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呈正相关。不同视屏时间对儿童睡眠行为问题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相对于视屏时间2 h/d的儿童,就寝习惯不良(OR=1.29,95%CI=1.07~1.57)、异态睡眠(OR=1.33,95%CI=1.09~1.62)、睡眠节律紊乱(OR=1.27,95%CI=1.05~1.54)等睡眠问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比例较高,每日视屏时间过长不仅影响儿童睡眠习惯,而且会导致异态睡眠、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学龄前儿童保持合理睡眠时间和睡眠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河南对4 226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并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城市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长为(9.46±1.98)h,睡眠不足的比例为56.60%。在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抚养者、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等方面睡眠不足的比例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853、48.424、27.763、19.654、20.06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河南城市>4~4.5岁(OR = 1.313,95%CI:1.064~1.567)、>4.5~5岁(OR = 1.982,95%CI:1.627~2.355)、>5~5.5岁(OR = 2.052,95%CI:1.674~2.435)、>5.5~6岁(OR = 2.374,95%CI:1.812~2.944)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60 min/d(OR = 1.745,95%CI:1.483~2.011)、体力活动时间60~120 min/d(OR = 1.481,95%CI:1.251~1.722)、外祖父母等抚养(OR = 1.222,95%CI:1.061~1.381)、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 = 1.364,95%CI:1.147~1.595)、母亲学历高中(OR = 1.171,95%CI:1.024~1.321)者其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不足发生率较高,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河南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问题凸显,年龄、体力活动、视屏时间、抚养者、母亲学历等是导致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给予干预和改善。  相似文献   

5.
了解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以及可能导致每天视屏时间>2h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市城区7所幼儿园的2 531名在园儿童进行身高及体重的测量,并填写家长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信息、出生结局和视屏时间等内容,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h的比例分别为19.3%,39.3%和28.2%.以儿童3岁年龄组,儿童体重正常,父母年龄≥35岁,父母BMI为18.5~ 23.9 kg/m2,父母本科及以上学历,独生子女分别作为参照组,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表明,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3)和本科以下学历(OR=2.15)是周一至周五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儿童4~6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53,1.88,1.95)、儿童肥胖(OR=1.34)、父亲年龄<35岁(OR=1.30)、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2)、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37,1.90)以及非独生子女(OR=1.32)是周末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父亲年龄<35岁(OR=1.44)、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43)和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27,2.10)是一周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年龄、肥胖状况、父亲年龄、母亲现在BMI、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冠疫情前后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变化情况及与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5月选取安徽省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县级市8 844名学龄前儿童,调查学龄前儿童新冠疫情前后每日视屏时间,采用Conners父母用行为量表评价儿童行为问题,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冠疫情前后视屏时间变化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新冠疫情前每日视屏时间(以下简称疫情前)≤1 h新冠疫情控制期每日视屏时间(以下简称控制期)≤1 h组共4 848人,占54.82%;疫情前≤1 h控制期 1 h组共1 888人,占21.35%;疫情前 1 h控制期≤1 h组共147人,占1.66%;疫情前 1 h控制期 1 h组共1 961人,占22.17%。与疫情前≤1 h控制期≤1 h组相比,疫情前≤1 h控制期 1 h组(OR=1.63,95%CI=1.42~1.88)、疫情前 1 h控制期≤1 h组(OR=1.57,95%CI=1.03~2.38)和疫情前 1 h控制期 1 h组(OR=1.78,95%CI=1.55~2.04)总行为问题的风险增高(均P 0.05)。与疫情前≤1 h控制期≤1 h组相比,疫情前≤1 h控制期1 h组和疫情前 1 h/控制期 1 h组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的风险均较高(P 0.05)。结论疫情可能增加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高视屏时间与高水平儿童行为问题相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状况以及影响视屏时间的因素,为学龄前儿童视屏干预及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不同行政区各随机选取1所幼儿园,园内3~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对7所幼儿园的2 48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父母和儿童的健康状况、家庭结构、分娩方式等内容。并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视频时间超过2 h的影响因素。结果 乌鲁木齐市3~6岁学龄前儿童2周内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69±1.46) h,>2 h的报告率为28.32%;星期六和星期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2.24±1.92) h,>2 h的报告率为39.58%;星期一至星期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47±1.27) h,>2 h的报告率为19.23%(478/2 486)。收看电视的视屏时间最长,平均每天(1.13±0.95) h,其次为使用平板电脑为(0.25±0.57) h,随后依次为使用手机、使用计算机、其他视屏时间等。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亲年龄在35岁以下(OR值为1.45)、母亲当前BMI值在24.0及以上(OR值为1.34)、父亲和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OR值为1.29、2.07)是1周时间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有一定比例,年龄、母亲BMI、父亲年龄、父母学历层次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过2 h/d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了解鄂州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并分析其与视屏时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鄂州市9所幼儿园1 720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填写.结果 被调查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9.8%(169/1 720),同伴交往问题异常比例最高(24.9%).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95±1.88)h,其中2.6%的儿童每天超过2h;休息日平均视屏时间为(2.84±2.58)h,其中19.1%的儿童每天超过2h.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日、休息日及总视屏时间均与儿童总困难得分和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多动4个维度得分有关(P值均<0.05),且随着视屏时间的延长,4个维度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情绪行为问题有关.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干预,采取措施减少儿童视屏时间,增加亲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CPEBQ)对1057名学龄前儿童看护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发现7种饮食行为中,挑食检出率占比最高为58.0%,情绪性进食最低为1.8%。男孩(OR=1.31,95%CI:1.02~1.68)和独生子女(OR=1.30,95%CI:1.01~1.67)是挑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7,95%CI:1.12~2.78)是食物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5,95%CI:0.39~0.77)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31,95%CI:0.11~0.93)是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男孩(OR=1.41,95%CI:1.10~1.80)和独生子女(OR=1.45,95%CI:1.11~1.90)是过饱响应的危险因素;5岁年龄组(OR=0.50,95%CI:0.25~0.99)和家庭共同进餐每周4~5次(OR=0.23,95%CI:0.06~0.91)以及家庭共同进餐每周超过6次(OR=0.19,95%CI:0.05~0.76)是没有主动性进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和睡眠状况与其情绪及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联合作用。  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扬州市8所幼儿园的2 94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睡眠状况和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视屏时间与睡眠状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时间<10 h/d发生多动、同伴交往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01)。联合作用分析显示,睡眠时间<10 h/d合并视屏时间>1 h/d的学龄前儿童发生多动、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的风险更高(P<0.05);睡眠质量不良合并视屏时间>1 h/d更易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SDQ困难总分可疑或异常(P<0.001)。  结论  视屏时间>1 h/d和睡眠质量不良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视屏时间过长相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利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丰台区9所幼儿园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儿童及家长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每日视屏时间(在家和在校),儿童视屏时间可能影响因素。本次调查中将视屏时间>1h/d的儿童定义为超标组,视屏时间≤1h/d小时的儿童定义为合格组。通过统计描述、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了解儿童的视屏时间现况并分析其与可能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5。 结果 北京市丰台区1014名幼儿园儿童中,男童504名,年龄中位数为4岁。儿童每天视屏时间中位数为60min,视屏时间超标儿童比例为46.7%(474/1014)。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导致儿童视屏时间>1h/d的因素包括:儿童年龄增高(≥5岁年龄组OR=1.85,95%CI:1.27~2.70, P<0.01)、看护人为男性(OR=1.65,95%CI:1.13~2.40,P<0.05)、看护人文化程度低于本科水平(大专学历水平OR=2.33,95%CI:1.42~3.83,P<0.01;高中学历水平OR=2.34,95%CI:1.45~3.78,P<0.01;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OR=2.00,95%CI:1.20~3.33,P<0.01)。 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儿童年龄越大、看护人为男性、看护人文化程度低等因素是导致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开展减少幼儿园儿童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闵行区3~6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开展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10月抽取闵行区10个幼儿园30个班级1 035名3~6岁儿童,对其抚养人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儿童每天使用视屏产品>1h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35名儿童中,有屏幕暴露730人(70.53%),平均每天屏幕暴露时间为(1.67±0.98)h。周末时3、4、5岁和6岁组儿童每日屏幕暴露时间分别为(1.77±1.13)、(1.76±1.04)、(1.98±1.10)、(2.08±1.2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儿童5岁年龄组(OR=1.79,95%CI:1.19~2.68),抚养人每天在儿童面前使用视屏产品时间1~2h(OR=2.61,95%CI:1.90~3.60)及>2h(OR=2.10, 95%CI:1.35~3.27),抚养人支持儿童使用视屏产品(OR=1.59, 95%CI:1.17~2.15),儿童临睡前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12所幼儿园3 575名儿童,由父母分别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情况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问卷,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探讨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异常检出率为6.13%,男童自闭症行为(7.57%)检出率高于女童(4.53%)(χ2=14.366,P<0.001)。以父亲无焦虑母亲无焦虑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有焦虑母亲无焦虑(OR=1.817,95%CI:1.053~3.135)、父亲无焦虑母亲有焦虑(OR=4.834,95%CI:3.519~6.641)、父亲有焦虑母亲有焦虑(OR=6.740,95%CI:3.902~11.640)均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的增加相关(P<0.05);以父亲无抑郁母亲无抑郁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无抑郁母亲有抑郁(OR=5.148,95%C...  相似文献   

15.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及户外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作用,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与户外活动时间对情绪问题的联合作用。方法 2017年10-11月以江苏、湖北、安徽省11座城市109所幼儿园的27 2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健康发育调查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的视屏行为、户外活动情况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评估儿童情绪问题。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的关联强度,同时分析户外活动时间与视屏时间的联合作用。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的比例为17.9%(4 868/27 200)。学龄前儿童平均每日视屏时间>1 h的比例为62.4%(16 983/27 200),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2 h的比例为65.7%(17 873/27 200)。调整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BMI、父母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发现视屏时间过长(>1 h/d)与情绪问题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15,95% CI:1.08~1.24);户外活动不足(<2 h/d)与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可疑或异常呈正相关(OR=1.08,95% CI:1.01~1.16)。联合作用分析显示,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合并视屏时间过长与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呈现更强的正相关。结论 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过长十分普遍,与情绪问题呈正相关,户外活动不足联合视屏时间过长与情绪问题的正向关联更强。  相似文献   

16.
调查浙江省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从家庭角度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25所幼儿园共6 829名学龄前儿童,通过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儿童视屏时间以及家庭相关因素等数据信息.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学龄前男女童周末视屏时间≥2 h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56,35.58,P值均<0.05);且男、女童在3,3.5,4,6岁4个年龄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报告率在3岁时最低,男、女童分别为9.57%,6.03%;在5.5岁时最高,男女童分别为18.49%,1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增加、男童(OR=1.33)、看护人为老人(OR=1.42)、父亲学历高中(OR=1.36)、父亲学历初中及以下(OR=1.37)、父母无锻炼习惯(OR=1.47)与学龄前儿童周末视屏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看护人、父亲学历和父母锻炼习惯等家庭相关因素会影响儿童视屏时间,应当关注相关家庭的儿童屏幕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成都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成都市新津县、郫县及简阳市的483例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监护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根据有无缺铁性贫血将调查对象分为2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各因素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结果]483例学龄前留守儿童中共有41例(8.49%)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OR=0.636,95%CI=0.436~0.929)、家庭人均月收入增加(OR=0.671,95%CI=0.467~0.964)、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OR=0.686,95%CI=0.498~0.944)为成都市农村学年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保护性因素,主要照顾者年龄增加(OR=1.456,95%CI=1.034~2.052)、挑食(OR=1.520,95%CI=1.037~2.228)、近6个月内有腹泻(OR=1.446,95%CI=1.030~2.030)、肉类摄入频率每周2次以下(OR=1.517,95%CI=1.044~2.206)、动物内脏摄入频率每周2次以下(OR=1.486,95%CI=1.012~2.182)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成都市农村学年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主要与留守儿童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照顾者年龄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上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近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2月对苏州市高新区5 087名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对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储备不足人数为997人,检出率为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OR(95%CI)=0.81(0.70~0.93)]、无食物性过敏原[OR(95%CI)=0.78(0.63~0.9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负相关;父亲屈光异常[OR(95%CI)=1.20(1.03~1.39)]、母亲屈光异常[OR(95%CI)=1.17(1.01~1.36)]、学龄前儿童夜间睡觉使用小夜灯<1 h[OR(95%CI)=1.53(1.21~1.92)]和1~3 h[OR(95%CI)=1.48(1.09~2.00)]、蔬菜摄入不足[OR(95%CI)=1.26(1.07~1.4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屈光异常、夜间睡眠环境、饮食因素与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合分析视屏时间与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关于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与健康风险的关联性的中英文文献,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3月1日,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68篇,累计样本量757 50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视屏时间过长是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OR=1.47,95%CI:1.01~2.15)、近视(OR=1.52,95%CI:1.33~1.75)、自伤行为(OR=1.40,95%CI:1.31~1.50)、抑郁(OR=1.62,95%CI:1.37~1.91)、心理亚健康(OR=1.58, 95%CI:1.07~2.34)、情绪行为问题(OR=1.37, 95%CI:1.11~1.84)以及品行问题(OR=1.62,95%CI:1.14~2.32)的危险因素。此外,电脑时间与近视风险也呈较稳定的相关性(OR=1.45,95%CI:1...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婴幼儿视屏暴露与18月龄儿童发育行为的关联,为减少婴幼儿视屏暴露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采用自制问卷对进行4-2-1体检的18月龄婴幼儿收集视屏暴露时间,同时收集其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带养者视屏暴露等信息。采用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评价婴幼儿的沟通、身体发育等能力。结果每天总的视屏时间平均为40.8 min,其中超过1 h者172人(占26.1%)。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每天总视屏时间超过1 h的婴幼儿沟通能区发育低常和低下的发生风险分别为OR=1.55(95%CI:1.05~2.28)和OR=3.57(95%CI:1.49~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间的视屏暴露对儿童语言发育有消极影响,应该提高公众对婴幼儿视屏暴露危害的认识,减少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