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佳鑫  王冰  于淼 《中草药》2021,52(18):5751-5757
从"扶正"和"祛邪"中药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主要药效成分及抗肿瘤作用机制,探讨中药"扶正"和"祛邪"与抗肿瘤作用的辨证关系。"扶正"使人体充满正气,外邪不能入侵,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祛邪"消除侵入体内的病邪,如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中药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上灵活运用"扶正祛邪"治则提高疗效提供依据,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和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该文提出中药新药研发应基于中医临床价值观,阐述了中药新药多元临床价值如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未病等,从而拓宽中药新药临床适应症。指出中医临床价值观决定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从而构建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体系;提出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去发现中药新药临床价值,注重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药物临床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中药新药研发忽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单纯依赖动物实验数据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不同,总结中医核心病机是进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总结疾病病机,同时鼓励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明确疾病诊断。针对中药新药研发特点,提出要重视人用经验的支撑作用,阐述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技术要点,提倡证候评价使用客观化指标、选用合适量表和制定合理疗程。在中药新药研发中不仅需要关注现代医学安全性指标,也应观察中医证型演变和特异性中医症状变化。  相似文献   

3.
王阶  郭丽丽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02-3405
由于中医药在理论基础、应用方式和疗效评价标准上与现代医药学的差异,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质疑,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作者针对近年中药新药研究中常见的适应证定位不明确、工艺选择不合理、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结果对拟定适应症的有效性支持力度不足、临床疗效中医特色和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结合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研发体会,指出现代病证结合理论渗透在中药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全方位指导。从现代病证结合理论促进防治冠心病中药新药适应症精确定位,为制剂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提供目标导向,赋予临床前药效评价中医药特色,通过多目标优化提高临床疗效等几个方面阐释现代病证结合理论在研发现代中药新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今后中药新药研发方向进行了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参皂苷Rg3联合化疗抑制大肠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表明,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有密切关系,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抗癌新药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人参皂苷Rg3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用于临床的中药单体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本研究拟通过实验研究中药靶向药物人参皂苷Rg3联合5-氟脲嘧啶化疗对抑制大肠癌生长和转移能否起到协同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药抗肿瘤及中医药和化疗协同治疗肿瘤提供客观依据,促进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现将其研究方法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神农本草经》动物类与矿物类抗肿瘤中药进行探析,意在为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及动物类与矿物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近5年的抗肿瘤血管生成中药单体化合物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有利于抗肿瘤血管生成新药的研发,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肾病中成药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临床症状、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因此,研发用于肾病中药新药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临床意义。但是治疗肾病中成药的现状并不乐观;从一斑见全貌,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仍存在误区。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肿瘤治法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中医药治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等,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经验的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新的中医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依然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阳长明 《中草药》2017,48(16):3253-3258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药新药研究和申报的主要类别和方向,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药特色的主要方面。结合多年的审评工作实践,浅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路径、研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工作的要求,认为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过程是一个质量设计、质量完善的过程,阐述了中药复方新药药学分阶段要求的审评认识;指出对中药复方新药研发路径、研发规律、研发策略乃至审评策略的讨论,有利于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审评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新药研发能力,促进中药新药创新研究,加快中药新药上市。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药新药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中药新药研发与中药现代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工作体会 ,对中药新药开发与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结果和结论 :中药新药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新药研究开发没有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 ,“严进宽出”的现象比较严重 ;中药新药研发既存在低水平重复 ,也存在高水平重复 ,高水平重复比低水平重复甚至更有害 ;新药审批办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研究不可忽冷忽热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王停  周刚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53-2655
为引起研发者对风湿、骨科、外科中药新药中所含毒性药材的重视,该文从毒性药材的炮制、用法用量、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要求、临床疗程、临床试验安全性指标的选择和检测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研发者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特色。回顾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最大作用优势和特点。肿瘤免疫编辑是近年来提出来的包含免疫监视和免疫逃逸的肿瘤免疫调节的新理论,本文从促进荷瘤机体免疫监视和逆转免疫逃逸两方面诠释了中医药对肿瘤免疫编辑过程的重塑,揭示了中医药发挥免疫调节新的科学内涵,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申睿  刘苗  朱向东  谈望晶  王烨 《中草药》2018,49(7):1721-17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等优势。从中医治法治则的角度及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的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UC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释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UC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该研究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清零指令(BIC)准则2种方法模拟医生临床诊疗过程,挖掘某一临床医生治疗特定病证的核心处方。方法:该研究认为中医临床处方可分为治疗主证的核心处方和治疗兼证的随证加减用药部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导出治疗特定疾病病历资料,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2种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俊宏教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气阴两虚型103首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药味数量与药味使用人群比例两者关系的最优平衡折点,而筛选核心处方。结果: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形成的核心处方筛选方法,筛选出由石菖蒲、山楂、枸杞子、醋鸡内金、太子参等15味药组成的test4为核心处方,经中医理论分析和王俊宏教授确认符合中医治疗ADHD的理法方药特点。结论: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方法可有效整理、筛选中医临床核心处方,而且相比于目前核心处方筛选方法,具有符合医生临证处方过程的特点,以期该方法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用中药,并探讨其与《中药学》教材功效分类的关系,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人员研究或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的方法,首先以原发性高血压为检索词检索,然后分别以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500 种常用中药药名为检索词二次检索,并进行排序统计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对应用频次前200 种的中药按《中药学》功效予以分类研究。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中药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丹参、黄芪、川芎、葛根、当归、甘草、钩藤、天麻、大黄、泽泻等。按《中药学》功效分类,应用频次前6 类的分别是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平肝熄风、解表和祛湿类中药。结论:本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原发性高血压中药的应用情况,可作为今后应用中药治疗该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梦溪  吴启南  乐巍  梁侨丽  谷巍  戴仕林 《中草药》2015,46(20):3215-3230
中药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较多,一部分鲜药比干药的作用效果更佳、起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制约了鲜药制剂的合理设计,剂型改革缺乏依据和指导。通过对中药鲜药应用历史的考证,综述了近年来鲜药在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DNA的高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密不可分。逆转肿瘤细胞DNA异常高甲基化、恢复抑癌基因或DNA修复基因的表达成为抗肿瘤新药开发和研究的新热点。相对于化学药物靶点的单一性及耐药性,中药具有全方位、多靶点治疗等优势。但关于中药对DNA去甲基化作用的文献报道有限,且鲜有此方面的综述。本文把相关DNA去甲基化的抗肿瘤中药及中药成分进行了梳理,根据中药功效将其分成清热类、活血化瘀类、祛风除湿类及其他类,叙述这些中药对不同肿瘤的不同靶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与DNA的高甲基化有关,开发去甲基化的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条可行途径。中药的资源丰富,其包含的化学成分更是复杂多样,这为研究开发去甲基化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性给国民健康、社会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这种不利局面下,中医药在KOA的临床防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根据“辨证施治”理念的指导对患者采用个体化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然而中医学在传统认知上作为经验医学的集成,现有的KOA中医药基础研究结果尚未完全阐明其客观化、现代化的属性,阻碍了中医药防治KOA科学内涵的揭示以及全面、系统的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新药研发,如何开展完善、合理、可行的基础研究以进行KOA中医药客观化和现代化探索成为研究者不得不解决的重大难题。随着系统生物学知识结构和研究手段的完善与更新,其与中医药的结合已经成为阐释并创新中医药理论内核、突破中医药研究瓶颈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目前KOA中医药基础研究的现状与不足,突出系统生物学在目前KOA中医药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及应用趋势,以期为今后KOA的中医药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文献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中医药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从中医病名、方药功效、药物剂型、用药时间及随访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以展示-个中医药抗肿瘤临床研究的粗框架,以期为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抗肿瘤及其转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