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成人不同糖代谢异常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探讨各种不同的糖代谢异常 (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 )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和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6 37例中国成人 (≥ 2 5岁 )。参考 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 7组 :正常糖耐量 [NGT ,空腹血糖 (FPG) <6 1mmol/L及OGTT2小时血糖 (PG 2h) <7 8mmol/L]、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 ,6 1≤FPG <7 0mmol/L及PG 2h <7 8mmol/L)、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 ,FPG<6 1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同时FPG及PG 2h异常 (IFG/IGT ,6 1≤FPG <7 0mmol/L及 7 8≤PG 2h <11 1mmol/L)、单纯空腹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单纯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PH ,FPG <7 0mmol/L及PG 2h≥ 11 1mmol/L)、同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糖尿病 (IFH/IPH ,PG 2h≥ 11 1mmol/L及FPG≥ 7 0mmol/L)。计算以上各种糖代谢异常在本组人群发生频率并比较其临床特点。结果  (1)NGT、i IFG、i IGT、IFG/IGT、IFH、IPH和IFH/IPH的频率分别为 5 0 8%、8 8%、12 3%、6 1%、6 4 %、5 2 %和 10 4 %。 (2 )i IGT、IFG/IGT、IPH和IFH/IPH的频率有随年龄而增加的趋势 ,但i IFG和IFH频率分别在 2 5~ 34岁和 5 5  相似文献   

2.
目前观点,糖代谢在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阶段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单纯空腹高血糖型糖尿病(IFH)和单纯餐后高血糖型糖尿病(IPH)可能分别是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和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病情进一步加重的结果,因此IFH和IPH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和发病基础。本文比较了我院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不同糖耐量非糖尿病一级亲的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方法:在重庆地区251个具2个以上T2DM患者的家系中选取195例糖调节异常(FIGR组)和232例糖耐量正常(FNGT组)一级亲及161例糖耐量正常配偶(NC组)进行研究.FIGR组又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iIGT)和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3个亚组.所有对象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血脂和胰岛素.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处置指数DI1(Homa-β/Homa-IR)和DI2(△I30/△G30/Homa-IR)分别评估β细胞基础和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1)校正年龄、性别和BMI后,与NC组比较,FNGT组收缩压和Homa-IR增加,DI1降低(P<0.05);FIGR组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及Homa-IR显著升高,而Homa-β、△I30/△G30、DI1及DI2显著下降(P<0.01).(2)与iIFG组比较,iIGT和IFG/IGT组OGTT60min、120min血糖和120min胰岛素水平增加(P<0.01);与iIGT组比较,iIFG和IFG/IGT组Homa-IR更高,Homa-β和DI1更低(P<0.05);DI2在iIFG、iIGT和IFG/IGT 3组依次降低,IFG/IGT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T2DM家系中非糖尿病一级亲已存在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下白细胞(WBC)计数水平的差别.方法:对489例30岁以上自然人群作了OGTT,根据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将调查人群分为正常糖代谢(NFG/NGT)、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三组,IGR组再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三组,比较各组WBC计数、血压、血脂和胰岛素等指标的差别.结果:IGR和DM组WBC计数明显高于NFG/NGT组(P<0.01),IGT、IFG和IFG/IGT三组WBC计数水平无差别(P>0.05).相关分析提示WBC计数与BMI、腰围、SBP、TG、LDL-C、餐后2小时血糖(2hPG)、餐后2小时胰岛素(PIns)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DM及IGR患者WBC计数水平轻度增高,提示慢性亚临床炎症与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空腹血糖受损下限诊断切割点的建议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血糖水平过高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及结构异常的疾病。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任何一种类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根据空腹和负荷后血糖值,IGR可分为两种高血糖状态——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人,采用空腹血糖新的下切点标准,血糖异常检出的结果和意义.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4月期间,我院社区门诊高血压病人100例,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并进行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按新糖尿病(DM)诊断标准,将病人分为2组,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非DM组20人空腹血糖(87.7±6.0)mg/dL,糖耐量异常80人.其中新诊断DM46人,其空腹血糖(149.0±41.9)mg/dL,P<0.01;新诊断IGT的34人,其空腹血糖(113.9±12.7)mg/dL,P<0.01[其中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15人,单纯IFG 12人,单纯IGT 7人].结论:高血压合并DM比例很高.按新IFG标准可以增加D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Zhang SH  Ren W  Li G  Li QF  Lu XE  Ma GC  Bao BN  Chen J  Ni YX  Zhang Z  Wang ZH  Wang JW  Wu J  Du J  Deng JR  Tang L  Huang WJ  Wu HJ  Zhang Y  Li 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57-196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2810例自然人群的IGR进行调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以WHO 1999年IGR诊断标准分组:葡萄糖耐量正常(NGT),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复合性糖耐量低减(IFG IGT)]和糖尿病(DM)。结果IGR检出率18.11%,其中IGT、占IGR的85.26%,IFG占6.68%,IFG IGT占8.06%,与NGT组比较,IGR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MA—IR等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MA-B明显较低。与糖尿病组比较,IGR组血压、TG、HOMA—IR升高程度不如糖尿病组显著,HDL—c、HOMA-B降低程度较糖尿病轻。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BMI、HOMA—IR明显较高,而HOMA—B明显较低。IGR中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及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均显著高于NGT组。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MS检出率高于IGT组。结论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人群IGR发生率较高,IGR者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IGR各亚组存在不同的代谢异常,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的BMI、高血压、微量蛋白尿、HOMA—IR增高的程度更高,HOMA—B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9.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糖调节受损的危险因素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共2139人进行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处置指数:DI1(HOMA-β×1/HOMA-IR)和DI2(△I30/△G30×1/HOMA-IR)分别评估胰岛β细胞基础和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①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收缩压、静息心率、甘油三酯是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共同危险因素。②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新诊断糖尿病组的HOMA-IR逐渐升高,HOMA-β、△I30/△G30、DI1、DI2逐渐降低。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和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的HOMA-IR较单纯糖耐量异常(iIGT)更高,而HOMA-β和DI1更低,△I30/△G30和DI2在iIFG、iIGT和IFG+IGT组依次下降。结论 2型糖尿病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糖代谢异常的不同时期有各自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者糖化白蛋白(GA)与强预测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 ratio)的分布特征。方法受试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空腹GA、hsCRP、TC和HDL水平。按200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的血糖调节受损诊断标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5组:糖耐量正常组、血糖调节受损组(包括单独空腹血糖受损组、单独糖耐量异常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联合组)、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并进一步分别按hsCRP、TC/HDL ratio四分位水平分组,分析各组GA水平的差异。结果血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上升而明显升高(P<0.01)。结论初诊糖尿病患者和血糖调节受损者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的升高而上升,其对糖尿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单纯餐后高血糖型糖尿病(IPH)的胰岛素分泌与敏感性的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进展为IPH的相关因素。方法850例受试者按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分为:糖耐量正常(NGT)557例;单纯糖耐量异常(iIGT)146例;IPH 147例。比较各组的代谢指标及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从NGT→iIGT→IPH逐渐降低,校正年龄和BM I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IGT和IPH患者作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相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2hBG密切相关。结论初发的IPH有显著的早期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均是从NGT→iIGT→IPH的进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资料评估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4年6月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行75g OGTT试验诊断为NGT、IGR者人群病例资料,按照2003年ADA诊断标准定义糖代谢状态NGT、IFG1、IFG2、IGT、IFG/IGT,评估IFG切点下调对IGR各组分构成的影响,分析采用新切点划分的IGR各组分合并代谢异常及其他疾病的情况。结果按照1999年WHO和2003年ADA诊断标准不同糖代谢状态构成比分别为NGT组72.2%vs 64.4%、IFG组1.9%vs 9.7%、IGT组23.0%vs 17.3%、IFG/IGT组3.0%vs 8.6%。与NGT组相比,IFG1组合并高血压(36.1%vs 30.9%,P〈0.05)、血脂紊乱(46.2%vs 38.2%,P〈0.05)、微量白蛋白尿(13.3%vs 6.1%,P〈0.05)、心血管疾病(9.6%vs 6.0%,P〈0.05)比例均显著高于NGT组。结论与1999年WHO标准相比,采用2003年ADA标准扩大了IFG和IFG/IGT人群比例,5.6≤FPG〈6.1mmo1/L人群合并代谢紊乱及其他疾病比例较正常糖代谢人群已显著提高,从疾病早期防控角度,下调IFG切点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Lu YH  Lu JM  Wang SY  Li CL  Liu LS  Zheng RP  Tian H  Wang XL  Yang LJ  Zhang YQ  Pan C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394-1397
目的 采用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分析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教育1年后转为正常血糖(NGT)者第2年的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出的糖调节受损(IGR)者健康教育1年后逆转为NGT者169例第2年再次随访.结果 基线时IGR人群1年后逆转为NGT的169例中第2年复查时90例(53.3%)仍维持NGT,77例(45.6%)又转为IGR,2例(1.2%)进展为糖尿病.IGR→NGT→NGT组第2年的胰岛素抵抗显著减轻,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改善(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基线及1年后的空腹血糖(FPG)与IGR向NGT的转归及维持呈负相关,基线及1年后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与IGR向NGT的转归及维持呈正相关.IGR→NGT→NGT组第2年时腰围超标(46例)、血压升高(41例)、甘油三酯(TG)升高(23例)、≥2项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46例)的比例均显著低于IGR→NGT→IGR组(分别为53、52、34、、68例,P<0.05).结论 FPG、胰岛β细胞功能、TG等因素可以作为IGR逆转为NGT并维持NGT的预测指标.合并的代谢异常项目越少,改善越明显,对于IGR人群逆转为NGT并维持NGT越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糖调节受损(IGR)各亚型向糖尿病进展的年转化率,为IGR人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必要性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databases、Cochrane图书馆、CBM和CNKI,结合手工检索,查找与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退(IGT)、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性糖耐量减退(I-IGT)和混合性糖调节受损(CGI)相关的随机及非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向糖尿病进展的年转化率,IGT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18倍(95%CI 3.70~13.94,P〈0.000 01),IFG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29倍(95%CI 2.29~8.03, P〈0.000 01),I-IFG组为正常对照组的5.94倍(95%CI 3.87~9.14, P〈0.000 01),I-IGT组为正常对照组的9.55倍(95%CI 6.55~13.94, P〈0.000 01),CGI组为正常对照组的12.96倍(95%CI 7.09~22.69, P〈0.000 01)。结论 IGR各亚型向糖尿病进展的年转化率为5%~10%, IGT和I-IGT的进展率略高于IFG和I-IFG, 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各亚型进展率呈逐渐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78例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糖耐量受损组(IGT)、两者并存组(IFG IGT),检测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CD41、CD61,并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FG组I、GT组I、FG IGT组CD62P、CD63、CD41、CD6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小板活化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无明显相关。结论糖调节受损患者已存在血小板活化增高,并与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