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电子健康档案使用变化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电子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现场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电子健康档案门诊使用情况。结果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站电子健康档案门诊使用率94.9%,高于2010年59.9%,两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门诊使用电子健康档案中各单项使用率2011年调查比2010年调查结果也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门诊电子健康档案的完整记录率高于201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完整记录率提高幅度不大。结论2011年调查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比2010年有明显的提高,但仍应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相关研究及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现况分析,结合文献分析研究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应用于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以及数据需要多次录入等,从而提出社区卫生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必须进行系统整合、多点采集、一次录入,数据能够动态更新,科学合理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是推动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本文论述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探讨电子健康档案质量控制的内涵和质量标准,提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数字医学》2009,4(4):41-41
3月1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会上指出。范。为此,疾病控制、我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亟待规卫生部将发布居民基本信息、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等5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以统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子健康档案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对上海市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信息化的实践流程做了详细总结,以供相关卫生系统和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时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查阅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资料收集,并随机抽取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0份健康档案进行分析,了解其更新情况.结果 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健康档案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和利用,并且做到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和数据的互通,实现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多档合一"的一体化管理目标.结论 健康档案信息化在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在多个卫生机构间实现健康档案网络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亟待“唤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档案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其用途和价值不再局限于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和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并使电子健康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资源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北京市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15 744份为研究对象,统计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及电子健康档案利用情况,在所有的电子健康档案中随机选取150份查看居民基本信息、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信息、健康相关生活方式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录入情况。结果广外社区共有辖区居民18.6万(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截止到2011年12月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约115 744份,占辖区人口的62.23%;其中高血压患者15 717例,12 259例建档,建档率78.23%;糖尿病患者5 142例,3 791例建档,建档率73.72%;脑卒中患者1 549例,1 046例建档,建档率67.53%;冠心病患者2 599例,1 900例建档,建档率73.11%。13 316份电子健康档案在最近1年内有相关服务的动态记录,电子健康档案使用率为11.48%。抽查150份电子健康档案,135份(90.0%)填写合格,其中居民基本信息100.0%(150/150)填写合格,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信息填写合格率87.3%(131/150),健康相关生活方式信息填写合格率78.0%(117/150),健康体检信息填写合格率62.0%(93/150)。结论北京市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和使用率均较低,应进一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使用,尤其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社区慢性病管理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究中的热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对开展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讨论电子健康档案在实现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可能性及必要性,提出电子健康档案在实现慢性病社区有效管理中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健康档案不仅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之一,更是开展其它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近几年通过实地查看、平台调取电子档案、与居民和机构工作人员访谈等方式了解到,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服务工作的落实,档案的质量在逐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是医院信息系统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电子健康档案是电子病历的高级形式,有着电子病历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兼容患者医疗及个人健康保健、家庭健康档案、公共卫生信息、慢性病随访记录等信息,并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多档合一。它实现了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数据交流、利用更新及交互应用;它可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依据、全科医疗的工具,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套契合于山区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以期达到调动山区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提升签约服务效果的目的。  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及典型个案的实地研究以描述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况,设定适宜京郊山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并评价方案在机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定性资料采取主题框架法、内容分析法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结果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以标准化工作量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及目标完成情况4个方面对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考核。开展个案研究的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满意度、签约知晓率分别从2019年的55.00%(排名第12)、50.00%(排名第9)、60.00%(排名第4)跃升至2020年度的92.00%、92.49%、89.80%,3项指标均位居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1名。  结论  构建符合山区工作特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可以达到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和分析某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状况,为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该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00名门诊患者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完全熟悉和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居民仅占24.39%;70.73%的调查对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但存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的显著差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形成上同时具有集中性和差异性。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是有效提高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汪道琼  白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0):1243-1247
背景 老年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但是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老年人健康意识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重视服务数量等,出现了“签而不约”的现象。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的效果。方法 2018年4-10月,成立品管圈“家医圈”,确定主题为“提高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按品管圈活动的步骤实施各项活动。通过电话调查活动前后100名签约老年人在电话咨询、门诊就诊、住院、健康体检、上门服务方面接受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情况,以接受过任一服务老年人在所有老年人中的占比来反映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黏合度(67.0%)明显高于活动前(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标率为87.2%,进步率为49.2%。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社区老年人与签约家庭医生的黏合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利用率,促进社区老年人与家庭医生之间的关系,为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北京市郊区(京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保障与规范,对中国乡村的特点和乡村医生的作用关注不足,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和相互作用认识也不够清晰,体现出以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团队为核心、采用“村落承包式”签约方式和通过定时的简单体检和健康讲座来进行健康管理等特点,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效果欠佳。应推进北京市基本医疗卫生立法进程,为京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将达到一定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合理界定乡村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在签约服务中的职能,建立京郊紧密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60岁以上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期望值与实际值的调查评价,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2—4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420名60岁以上签约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签约居民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期望值和实际值的调查,并统计分析。 结果 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400例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为91.75%、满意度为90.25%;对家庭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的12个服务项目,期望值在8分以上10项,占83.33%,实际感受度在8分以上6项,占50.00%;差异最大的前5位服务项目分别为长处方(9.27±1.35)分、(6.81±1.79)分;上门服务(9.40±1.42)分、(7.50±2.52)分;家庭病床(9.24±1.30)分、(7.57±2.51)分;延伸处方(9.16±1.13)分、(7.60±1.33)分;热线咨询(9.34±1.45)分、(8.02±2.03)分。 结论 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提供12项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实际值较高,但与期望值间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9.
背景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体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是多病共存防治的主战场,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的重要保障。然而,鲜有文献研究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目的 探讨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多病共存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背景下,分别于第6、12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采用初级卫生保健评估工具(PCAT)进行评估,运用广义估计方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调查时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平均为(84.57±19.72)分,第1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3.74±15.34)分,第2次随访时总分平均为(98.39±15.15)分,各次调查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保险类型、有无签约家庭医生、近3年有无住院、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治疗负担是社区健康服务评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深圳市社区多病共存患者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呈逐渐升高趋势,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有更高的社区健康服务评价,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管理应以签约家庭医生为抓手进行全面、连续、整体、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然而,尽管在各种政策指导下,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和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居民的签约率仍不到30%,家庭医生的服务利用率仍较低。明确社区居民的签约决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提高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对社区居民签约决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05-04至2018-05-25,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共201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签约倾向及签约服务利用情况。对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居民的签约倾向、签约服务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无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有序分类变量或定量变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退休/离休居民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没有签约经历的居民相比,有过签约经历的居民更有意愿与家庭医生签约,且更多地选择签约并利用家庭医生服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签约倾向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签约服务利用情况与年龄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评价呈正相关(P<0.05),与个人月收入呈负相关(P<0.05)。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优先从注重家庭医生能力提升、维护家庭医生形象、做好家庭医生及签约服务内容宣传工作、保障对社区就诊居民的服务质量、丰富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等方面做出改进;此外,家庭医生签约人群覆盖范围有待向年轻、在职、高收入群体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